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风雨同舟话国事家事 四对翡翠伉俪谈衣食住行(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6日09:55 新华网
  【核心提示】走进一户平常人家,推开一扇虚掩的门,里面有着普通人家最真实的记录。一个家庭55年的浮沉,承载了几代人的爱与痛。共和国55年的历史,就像一个个家庭那样,演绎出55年“一步一层天”的骄人巨变。

  55周年,婚姻中翡翠婚的纪念日。

  在庆祝共和国成立55周年前夕,本报从读者中遴选了4对结婚55年的夫妻,作为“风雨同舟话国事家事”特别报道的主人翁,请他们谈谈55年来衣食住行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都是南宁市的普通市民,在半多个世纪里,他们与共和国风雨同舟,与自己的人生伴侣风雨同舟。回首激情燃烧的岁月,老人们对党和国家深情满怀,对共和国55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慨万千。相信读者朋友读了之后能从本报新闻人物身上,读懂什么是对党和国家的忠诚,读懂共和国55年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读懂什么是对爱情、婚姻的忠诚。

  【居住篇】 喜住楼中楼 小康梦正圆

  采访时间:9月16日下午

  采访地点:新城区广园路4号天成府花园小区

  翡翠婚档案:龚盼珍,女,现年79岁,南宁市兴宁区政府退休干部;李曾杰,男,现年83岁,南宁市食品公司退休干部。两人自由恋爱,于1949年1月喜结良缘,共同走过55年风雨人生路,今天依然鸳鸯戏水,恩爱如初。

  龚阿婆的家在三楼,由两套四房两厅两卫打通成八房四厅四卫的跃层房(俗称楼中楼),共300多平方米。

  给记者开门的是龚阿婆的三女儿,进入室内,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悬挂于客厅沙发上的一幅书法“知足常乐”,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以一百个寿字的不同写法组成的“百寿图”,和一幅由山水组成寿字的水墨画,电视柜前是一台多功能健身机,沙发上摆放着《当代生活报》。在一阵悠扬的粤曲声中,龚阿婆着鲜艳的七彩大格子上衣,配黑色的西裙,脖子上戴着珍珠项链,笑盈盈地从房间走出来;随后李老伯也精神抖擞,挺着硬朗笔直的身板,快步走到记者面前。一番问候之后,龚阿婆领着记者参观了他们的房子,话题便从住房的今昔对比中展开——解放初期住过出租屋人均两平米记者:刚成家的时候,你们住什么样的房子?龚阿婆:住过南环路、共和路的出租房,面积才9平方米,只放得下一床一台一皮箱,别无他物。

  李老伯:就像电影《七十二家房客》一样,厨房厕所公用,房间只是用竹篱笆间隔,根本不隔音。当时有工程师、教授、中学校长等人跟我们一样住。

  三女儿:我们五兄弟姐妹是“梅花间竹”,男女相间。我记得是在1955年,市税务局在西华街(今民生广场)分给我们家一间14平方米的住房,可以放下两张大床和一张架床,爸妈一床,我们三姐妹一床;大哥二哥住上下架床。阿爸的朋友看见我们生活困难,给我们送来了家具,于是我们有了一张八仙台和一套木沙发。

  记者:这么小的房子居然住得下。

  龚阿婆:不小啦!那时我妈也跟来了,在阳台铺个小床睡。

  李老伯:当时房子的结构是三个单间门对门的集体宿舍,6户人家共用一个客厅、厨房和卫生间。1968年又搬到布新街(今红十字会对面)税所办公楼住二楼。

  龚阿婆:那是木板楼,有10多平方米,宽2.5米,房子狭长。

  我们打地铺,用布或柜子隔成小房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住上福利房生活有稳定龚阿婆:1983年,我调到兴宁区政府财务部当出纳,分到两房一厅,住上了60多平方米的砖混结构的楼房。

  记者:后来买下来了吗?

  龚阿婆:是的。按福利分房标准买下了全产权;接着单位集资加建,将旧房改造成80多平方米的三房两厅,当时感觉住得很舒服。如今不住了,拿来出租。我们收入稳定,儿女大了,各自成家,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二十一世纪喜住跃层房 生活更富裕

  龚阿婆:在佛山做生意的大女赚了点钱,和我们一起在2002年买下了这里,和三个女儿同住,三代同堂。

  李老伯:两套四房两厅两卫,共300多平方米,我们住的那套还是跃层,房子又大又好用。

  记者:如今满足了吗?

  龚阿婆:这是广西大学教授送我们的“知足常乐”,也是我们今天生活的写照。你看,这是我们为结婚50周年补拍的金婚纪念照(如大图)。谢谢记者今天给我们拍了55周年翡翠婚纪念照,我们争取2009年再拍钻石婚婚纱照!

  【记者手记】新“家”梦想将成为现实

  一种回忆,苦涩过后的甘甜;一个记录,艰难过后的幸福;一段历史,风雨过后的阳光;家的变迁历程,见证了邕城居民“住”的翻身史。

  古人曰:安居乐业,足见居住对于人们来说,显得多么重要,告别温饱岁月、走进富裕年代的南宁人,将前所未有的巨大热情,倾注到了住房上。

  尽管换房、搬家是那样地累,仅仅装修新居,就让你忙得够呛,但居民们却毫不在乎,有的换一次不够,再换二次、三次……每换一次,引出最大的结果往往是设施更优、环境更好、面积更大。

  10年前,70平方米算宽敞,而如今,像龚阿婆住房面积达到三四百平方米的居民为数不少。再看新居家具也与早年不可同日语。最有发言权的就是搬家公司的工人了。据他们说,原先所搬家具多为破床旧柜烂桌子,一件也舍不得扔,现在搬家大多扔了旧的买新的,有的甚至一样不搬全买新的。

  的确,改革开放这么多年,让邕城居民感受最实惠的莫过于住房条件的改善了。君不见,在居民搬家换房的累并快乐中,南宁市区中心旧房已经少得数得过来。记者了解到,随着旧城改造力度的加大和新区的开发建设,将有更多的家庭住房条件得以改善。百姓新“家”的梦想版图将在邕城成为现实。
风雨同舟话国事家事四对翡翠伉俪谈衣食住行(组图)
相濡以沫 白头偕老

  【饮食篇】 吃好身体好 睡好精神爽

  采访时间:9月20日

  采访地点:南宁市机械厂南、北生活区

  翡翠婚档案:凌国干和马锦绣于1949年结婚,1958年,凌国干调到南宁机械厂。一直在天等老家务农的马锦绣1989年搬到南宁市与凌国干团聚。凌老夫妇的爱好不同,凌老想游遍祖国大好山河,马锦绣喜欢上街淘“宝”。

  在中尧路南宁机械厂门口,当凌老出现在记者眼前时,记者吃惊地看着眼前这位似乎才五十几岁模样的老人家问:“你是凌老?”随行的居委会书记回答:“他就是我们社区‘吃好身体好、睡好精神好’的典型人物凌老。”凌老与老伴马锦绣于1949年结婚。凌国干调到机械厂后,厂里按工种分配粮食,他一个月25市斤的粮食还是不够吃。“那时,油水少,菜式少,我做的又是翻砂工的体力活,每餐可以吃半斤米饭,菜永远是猪肉和青菜,那时能吃饱就不错了,鸡鸭鱼肉那简直是梦想。”凌老说。

  1971年的一天上午,他从南宁出差到柳州,车子在路上坏了,到柳州已是下午6时30分,街上饭店商店都已关门,在路上没有吃中餐,晚餐又无处可买,只好饿肚子到第二天,有钱无处使的经历,凌老记忆犹新。

  “过去能填饱肚子就很满足了,没想到后半辈子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凌老说。现在只要有钱,想吃什么都可以买到。从上世纪80年代后,在南机大门外,晚上下班时段简直变成熟食一条街,什么都有。

  对于吃,凌老一直坚信吃好身体好,睡好精神好,他说小时候觉得能吃饱就行,现在变化快,他与老伴的饮食变了。以前吃玉米粥时就盼着干饭和鱼肉,现在却又吃起了玉米粥和素菜,当然为了增加营养,家里也经常煲汤喝。凌老说,老年杂志上提醒老人,常吃素食有益健康。

  “我们已经走过55年的婚姻了,现在也不求什什么了,但求两个人身体都好,身体健康就是福。”凌老说。

  【记者手记】 从吃的变化看变迁

  日常生活少不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对今天的人来说,这七件事虽说必不可少,但却从不会为此犯愁,开门随便走几步路就能办妥。

  但在20多年前的岁月里,这七样生活必需品的置办却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必须凭票购买不说,有时还有票难买到呢!记者的童年是在农村长大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那清汪汪的玉米粥,一日三餐都吃这个。我吃过一次用筛子反复筛过好几遍的玉米细糠蒸成的饼,用糖精调味,虽甜,但还是带点苦,且很粗糙。仅此一次,但记忆深刻。

  那是三年困难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居民手中有了较多的钱,碗里有了较多的肉,可以放开肚皮吃饱饭了。到了今天,食品的种类多了,口袋里的钱就更多了。

  20年前,商品选人:你没票,我才不跟你走呢?20年后,人选商品:你营养价值不高、不环保、不绿色,一边呆着吧!正因为如此,就连喝的“水”,就有纯净水、矿泉水、维C果汁等数也数不尽,令人眼花缭乱。在这样的变化中,每个人的日子也就变得更滋润了。
风雨同舟话国事家事四对翡翠伉俪谈衣食住行(组图)
执子之手 与子浇花

  【出行篇】 钦州到南宁 往来象串门

  采访时间:9月16日上午10时至12时

  采访地点:江南区南铝社区

  翡翠婚档案:黄奇智,男,72岁,参加过地下党工作、参与过地方政权重建、剿匪和土地改革等。杨冠英,女,72岁,年轻时在家务农。1949年2月两人由父母包办结婚。夫妻俩几十年如一日,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终于换来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现为南宁铝厂的退休工人。

  9月16日上午,在南铝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罗芳梅的陪同下,记者来到黄奇智、杨冠英夫妇家。记者说明来意后,二老都很激动,说他们见证了共和国55年来的风风雨雨,感触颇深。

  “解放后,老百姓不但在吃、穿和住的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交通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说。交通不便利难得回趟家

  从参加工作到1981年退休,老黄携妻子在外漂泊了26年。由于交通不便,他们没能回过几次老家。

  “两个人一个月的工资总共才56元,除去日常开支,所剩无几,哪有回家的路费?”忆及当年窘境,老黄记忆犹新。杨阿姆说:“几个孩子都在身边,要回老家就是几个人;当时从鹿寨回钦州,必须坐火车绕道南宁,在南宁住一个晚上的旅社,次日才能回钦州;南宁到钦州车票每张两元五角,六七口人在路上的开销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老黄夫妻俩的老家在钦州市那蒙乡那庄村,那里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家返回工作地,他俩得凌晨三四时起床,挑着行李带着孩子,至少要在漆黑的山路上“跋涉”3个小时,才到达坐车的地方。路途颠簸,以致随身携带的沙锅常被撞得粉碎。“班车每天只有一趟,万一错过,只能打道回府,次日再来……”

  “天堑”变通途探亲如串门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来抓,道路交通建设开始呈现出日新月异、势如破竹的发展态势。

  “以前回老家,下车后得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回到村上,如今只需走10分钟就到家了。”老黄笑着说。原来,当地的公路几乎“开”到了老黄家的门口,不再是当年的“蜀道”。“常有亲戚从老家来南宁,早上出门中午到达下午还可以回去。从钦州到南宁就像邻居串门似的。”老黄说。

  杨阿姆说,1965年他们从柳州调回南宁铝厂时,还是厂里派车去火车站接他们,因为当时公共汽车极缺,从江南亭洪路到市中心,还是一条狭窄的柏油路。好在附近有亭子集市,不然购物还真麻烦。如今,不但道路宽阔平坦了,而且公共交通也较发达。“办有《老年人优待证》,坐公共汽车就方便多了,不用买票,我们还经常坐公共汽车去爬青秀山呢。”杨阿姆笑着说,坐在一边的老黄也“嘿嘿”地笑了。

  一生同患难共享晚年福

  虽已年过古稀,但两位老人的气色都很好,人也精神。闲聊间,两人常笑得前俯后仰。5个儿女都成了家立了业,辛苦了一辈子的他们自当开心地安度晚年。老黄有个雅兴,喜欢种些小花小草,还养着两只乌龟。

  “大的叫大龟,小的叫小龟。”他憨憨地告诉记者。他常给花草浇水,带那两只乌龟出来晒太阳。杨阿姆除了乐于给老黄打下手外,也有自己的爱好,那就是外出旅游。她曾跟女儿去佛山、广州、深圳和珠海等地,平生首次见识了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提起那次出游,她乐得跟个孩子似的……

  【记者手记】 交通巨变无声

  对于置身于生活涡流中的普通百姓,很难准确地预知时代巨变的那一刻。突然有一天,你发现,八桂大地的公路建设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巨变。“路”的畅通不仅方便了百姓出行,对于经济发展来说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要想富先修路’是一条真理。”记者的一位经商朋友说,前几年他专做干果生意,如今改做鲜活买卖,按说风险大多了,他却发了大财。问其原因,他说很简单:路好走了,时间快了,鲜的来鲜的去,还能不发财?“近年来广西变化最大的就是交通,尤其是高速公路,和发达国家相比没什么两样!”记者的一位港商朋友在谈到广西交通变化时不无感慨。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广西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1011公里。2004年,广西新建高速公路里程1100多公里。到2005年,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1500公里。2007年,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突破2000公里。

  届时,全区各市及近60%的县(市)均可通高速公路,基本实现高速公路连接各市、连通周边省和出海、出边、出国的网络化目标,形成东部沿海省区“西进”和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西南省市“东进”必经的高速公路网。到那时,就真的是四通八达广西路了。
风雨同舟话国事家事四对翡翠伉俪谈衣食住行(组图)
与子牵手 爱意浓浓

  【衣着篇】 昔日借衣穿 如今衣满箱

  采访时间:9月20日上午10时

  采访地点:城北区南铁三区

  翡翠婚档案:朱建本,今年74岁,1米73的个头,理平头,依稀看出当年在列车上摇旗当动转车长的精神劲。郭美先,今年70岁,美先的名字是她的养父给起的,希望她长漂亮、做事先人一步,果不其然,她走入朱家大门后,不但干活麻利,连秧歌、腰鼓也跳得有模有样。

  翻开朱建本家的相册,最早的一张全家福是上世纪60年代在照相馆拍摄的(如图)。朱建本坐在前排,身着深蓝色的铁路制服,郭美先穿着深色短袄,两男两女穿着整齐的衣衫分立在后。“在那个年代,能穿上平时舍不得穿的衣服照上一张全家福,那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可惜,1949年11月,我和美先结婚时没能留下一张合影。解放初期,农村连饭都吃不饱,更谈不上穿新衣、照相了。”回忆起当初结婚时借同事礼服迎娶新娘的窘境,朱建本不禁露出一丝苦涩的笑。

  结婚那天借件制服迎娶新娘

  结婚那天,没有大红灯笼,没有大鱼大肉,更没有新娘的美丽婚纱。郭美先向邻居借了一件红棉布的长袍,将头发盘成一个髻,用红纸在腮边打点色就完成了一个新娘妆。朱建本从济南借了一身深蓝色的铁路制服往身上一套,就赶回家迎娶新娘,洞房里只有一床旧被褥。还了红袍、制服,新婚几天后,换上补丁的衣服又往赶山东骆口大桥工地。临行前,郭美先缝了一双布鞋给朱建本带去工地。朱建本每天踩着碎石搬枕木、铺钢轨,常常是鞋底磨破、扎伤了脚,布鞋穿不到一个月就已补得不成样了。鞋子破了也舍不得换,因为有美先的布鞋藏在身边,家的温馨天天都可感觉到。

  解放初期想扯件新衣裳都难

  “1951年春节,我被调往当时的衡阳铁路局柳州分局修来镇段(来宾至凭祥友谊关段),不但穿上了粗呢大衣的铁路制服,每月工资也提高到了36元,给美先买块布料成为了现实。再到70年代,铁路制服也不断的更新,当时发了一件的确良衬衫,穿在身上去跑车,不知有多少人羡慕呢。

  50年代到80年代初,凡出门都要穿铁路制服,因为街上卖的布料少、质量差,穿制服还显得精神。”再看现在的朱建本,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那一身精纺衬衫、西裤,显得神采奕奕。

  身着紫色丝绸裙的郭美先与丈夫携手55年,从一个一身补丁衫的姑娘到现在衣着入时的奶奶,郭美先感受颇深:“我当姑娘那时,只有一条土布裤子穿,打补丁不说,洗了没干,就勉强穿上了身。七十年代,生活好一些,我也能到商店里买上几尺棉布,做上几件给儿女和自己。当时的布料都是黑灰蓝绿四个色调,想扯上一块花布或格子布那还得排队。”

  看如今时尚服饰装满箱

  郭美先虽然身材稍胖,但从她那炯炯的眼神仍让人想起那个扭着秧歌、跳着大腰鼓的红衣女子。郭美先悄悄告诉记者:“那身盘花扣的红衣,是当时向铁路文工团借的,那时就很想拥有一套,那可是年轻时遥远的梦。到如今,你瞧家里的大衣橱,羊毛呢子大衣、皮衣、精纺麻丝、丝绸那是样样不缺,我和建本出门、聚会,穿那件都体面,那个红衣梦也算有个完满的结局了。”是啊,生活一天天的变,从结婚时要借衣穿,到银婚时买布缝新衣,再到现在翡翠婚时衣满箱。在即将结束采访时,面对记者的镜头,朱建本和郭美先幸福地相拥,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记者手记】服装体现生活质量

  上了四十岁的人也许还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都曾很羡慕地看着人家穿用尼龙尿素袋子做成的前面写“日本”后面是“尿素”的“抖擞裤”。如今,再看看自己贴身穿的是真丝、健身穿的专用服,过去在重要场合穿的衣服,放到现在日常也能穿,一年到头都是理不清的衣柜……服装是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

  蓝、灰、黑、军装绿的时代,服装对多数人来说更多的是为了遮体、挡寒。上个世纪90年代,人们穿衣打扮开始出现时装化、个性化、职业化。上班有职业装,下班有休闲装,睡觉有睡衣,服装的年龄特征也更明显了。

  十多年前,记者出差北京,在王府井看到几千块一套的名牌西服时觉得匪夷所思:一年的工资也买不起呀!别说高档西服了,自己就连衬衣还得用假领子撑着呢!如今家门口有的是高档服装,一套西服比一台彩电价格还高也舍得花钱了。

  随着健康、绿色、环保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物有所值在很多人眼中,已不单是剪裁讲究、穿着漂亮、张扬个性了。服装所体现的是生活质量,是精神风貌、是文化内涵、是人文环境。(记者韦夏覃超恒石灵铃 雷小琴 潘增泉)

  结束语

  翻看伉俪旧照,一张张英俊、漂亮的面容提醒人们,他们也曾青春年少;倾听伉俪访谈,一段段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生经历、爱情故事更是令人感喟不已:半个世纪多过去,世事沧桑巨变,惟一不变的是他们的感情--对党、对祖国、对人生伴侣始终忠贞如一,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是“风雨同舟”,什么是“患难与共”,什么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人说能够相伴到老还相互珍惜才是最浪漫的爱情,在此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白头到老!(来源:新桂网-当代生活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