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饭碗里看变化——解放至今我国国民营养日益丰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6日12:1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26日电(记者 朱玉)

  仔细想想,无论是哪个时代,社会的安定、人民的富足,最初的变化一定始于一只碗里的东西——吃的,它决定了百姓能否安居乐业,它直接影响人民体质的好坏。

  国家发展的千里之行,就始于这么质朴的国民营养“足”下。

  新中国建立以后,一共历经了四次大的营养调查。巧得很,这四次调查,都正踩在历史发展的节点上,所以因此得来的数据,不但科学,而且具有代表性,有浓重的时代特点。

  第一次营养调查是1959年,此前的营养史是不完整的空白页——没有全国意义上的全面营养调查,也就无从了解那时全国人民碗中内容如何。但史无前例的第一次调查却让今天的我们看到了三年困难时期饥馑的阴影:细米精面定量供给,五谷杂粮为主,植物性食物为主。而当时的营养病都有着当时食物不足且流通不畅的特色:以吃玉米为主的地区出现赖皮病,吃米的地区多缺乏维生素B1等,北方的孩子有佝偻病,而从东北到西南,不论地域出现了硒缺乏症——克山病。

  2060千卡的平均每人每天摄入热量,证明那是个食物中“没油水”的时代,农村居民很少吃,城市居民每月每人或2两或半斤——100克或250克,拿个瓶子就可以把全家的油买回家去。

  1982年,改革开放之初。第二次营养调查告诉我们,全国人民可以吃饱了。当时全国平均每人每天的能量供给近2500千卡,这是个在四次调查中处于峰值的数字,一方面可以证明人民已经不太愁果腹之物,另一方面,隐在后面的内容是,那时的体力劳动量很大,而工业机械化程度低,人民都很能吃。

  1992年我国营养调查数据表明,全国城乡间膳食结构变化总体趋势一致但差别仍然较大:全国平均每人每天摄入热能2328千卡,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约100千卡;平均每人每天消费蛋白质68克,城市比农村多消费11克;城市人口消费的粮食较少,而动物性食物远多于农村人口。

  进入21世纪,全国平均每人每天摄入热能继续微量下降。这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划起,热量呈抛物线型的曲线可以证明一些新情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人的水果蔬菜摄入量大起来,体力活动减轻,人们不需要每天吃进那么多热量了。

  碗里的内容与时俱进,但也不全是喜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虽有“瓜菜代”,但吃杂粮颇为符合营养原则,现在中国人的碗里过于精细了:杂粮和薯类的摄入至少下降一半以上。而且,广大农村的营养虽有改进但并不如意。农村中至少还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孩子因为营养问题而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2003年,我国平均期望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1.4岁。首都北京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2.8岁,达到2004年的79.62岁,主要健康指标已跻身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处于国内前列。

  各方面条件的改善都是寿命延长的原因。国人健康水平的提高,自然与各家各户品种丰富的饭碗密不可分。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