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迎接建国55周年特别报道:城市建设展新颜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7日07:34 解放军报

  作为新中国风貌的窗口,城市展示着共和国壮美的英姿;作为新中国发展的标志,城市记录着祖国前进的足迹。55年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一座座老城市在历史的蕴积中呈现异彩,一座座新城市在时代的呼唤中拔地而起。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城市增多了,城市长大了,城市越变越美了,犹如一颗颗宝石在神州大地熠熠生辉。在迎接共和国55华诞之际,本报今天推出“国庆特刊·从驻地看变化”专版,刊发本报驻七个大城市记者发来的一组报道,从不同侧面展示了祖国城市的新发展新成就新变化。

  55年弹指一挥间,辉煌成就永载史册。新中国55年来巨变的事实,将进一步坚定我军官兵的信念,激励全军官兵和全国人民一道,继续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而不懈奋斗,去创造共和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祝愿伟大祖国明天更美好!———编者北京 长虹飞架连京华

  本报记者 邹维荣

  论起北京的景色来谁都能说上一串串,但你知不知道,不是水乡,也没有大江大河的北京城却有一道新景观,那就是几百座千姿百态、各具神韵的桥———立交桥。

  说起桥来,北京解放初期连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大桥都没有,更不用说立交桥了。北京的第一座立交桥是1974年落成的复兴门立交桥。从那时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座座立交桥就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京城的四面八方,宛如一道道长虹,让古老的北京城变得流光溢彩。驻足其上,凭栏远眺,桥下流淌的不是河水,行驶的不是舟楫,而是昼夜不息的车水马龙,不由得让人吟起诗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今天的北京,是中国立交桥最多、最好的城市,200多座立交桥像天女散花般散落在北京城四周,其数量约占全国立交桥总数的70%。游览新北京,你会发现,昔日京城的九大城门楼,几乎都有了立交桥:西直门桥、东直门桥、安定门桥、阜成门桥、复兴门桥、朝阳门桥、建国门桥……立交桥已成为北京的新城门。北京的环城路,像年轮一样从二环、三环长出五环、六环。而这环线上的一座座立交桥,都镌刻着属于自己故事的名字,如四通桥、联想桥、新兴桥、航天桥……这些桥名,本身就是时代和发展的记录。

  西直门桥宛若满月,玉蜓桥犹似蜻蜓,三元桥好比蝴蝶……一座座造型各异、创意独特的立交桥,像一幅幅立体的画、一首首无字的诗,给首都增添了不尽的景观,也见证着首都城市的发展和变迁。据北京市政工程总公司的专家介绍,四层全互通式四元桥被誉为“立交博物馆”,从一诞生就得到了“国门路上第一桥”的荣耀;和四元桥遥遥相望的三元立交桥,在全国首次运用照明设备,2002年冬天又在全国首次安装了“智能融雪器”;1991年建成的天宁寺桥是定向式立交的开篇者,使用的无收缩混凝土桥桩和球形支柱两项技术属全国道路建桥史上首创;六环路上刚刚竣工的西沙屯立交桥,则成为京城规模最大的立交桥……“路路通,百业兴。”桥梁保证着道路的畅通。据统计,目前全市车流量最大的西直门立交桥,每天经过的车辆达到8.64万辆。宽阔的道路,密布的桥梁,让北京的车轮转得更快了,促进了首都的经济发展,也改善了京城人的生活。

  新奥运,新北京。桥的故事还在延续。在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记者了解到,未来北京城市和交通建设将向“手掌形”放射状发展,2004年计划投资300多亿元,全面加速“新北京交通体系”的建设,到2008年,再建设立交桥6座,完善、改造立交桥15座,地铁、城市轻轨也将迅猛发展。在全国人民期盼的2008北京奥运来临之时,北京的桥梁将会以特殊的风采,留下更新的记录、更美的景色……沈阳 老基地焕发新生机

  本报记者 韩国贤

  2004年9月19日。沈阳市铁西区重工业街。

  搬家公司的最后一辆汽车已经启动,可退休工人李农的目光却久久没能收回。这里是他生活、工作了30多年的地方———沈阳市第一机床厂。虽然他是在往刚买的一套160平方米的新居搬家,但眼里除了乔迁之喜更多的是一种依恋。“因为舍不得离开熟悉的厂房、车间,”他说,“心里就像接到退休通知那会儿一样……”

  李农一家三代都曾经是沈阳市第一机床厂的工人,现如今父亲和他已退休,儿子另起炉灶自己开起了工厂。但提起沈阳机床的光辉历史,祖孙三代人都是如数家珍:这里制造了中国第一台普通车床、第一台摇臂车床、第一台卧式镗床和第一台自动车床,就连天安门上悬挂的第一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也是出自他们之手……因此,在布置新家时,祖孙三人把各个时期获得的奖状全都裱好,挂在了墙上。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就这样被这个普通工人家庭自豪地展示着。

  建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东北都是“共和国的长子”,而以沈阳机床为龙头的一大批特大国有骨干企业,则是“长子”统领下的生力军,成为支撑整个“大家庭”的坚实脊梁。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沉浮,许许多多以厂为家的小家庭也经历了阵痛。1994年,机床行业开始全面放开。李农说“那时候就好像从温室中猛然间来到风雨中一样”,工厂得了“重感冒”,效益连年下滑。烟囱不冒烟了,铁西———这个沈阳多少年一直工业污染最严重的市区———空气质量竟然一跃成了全市最佳。那一年,李农作为技术骨干保留了下来,而儿子李彤光却下岗了。

  痛定思痛,机床厂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按照新制度规定,员工的固定工资仅占总收入的10%,其余与实绩挂钩。李农第一个月的收入高达3000多元,这么高的收入,在过去想都不敢想。经历了改革的阵痛,老企业终于获得新生。沈阳机床如今年人均销售收入超过2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了2万元,企业销售收入连续三年增长30%以上。

  负重走出低谷的沈阳机床,其实只是沈阳市的一个缩影。如今,沈阳市正举全市之力,把汽车零部件业、装备制造业和IT产业这三个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在昔日被称为“亏损一条街”的东北大马路,随处可见新建项目和大型厂房开工的热闹场面。沈阳人就是以这样的速度回应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召唤。在与爱尔兰合资的沈阳·汀普莱斯电器有限公司的施工现场,一位外方经理兴奋地告诉记者:到东北的感觉就像发现了新大陆,这里到处是商机,到处是生机……

  今天,振兴的热潮在东北大地滚涌。李农说:“国家有好政策,工人有干劲,俺们这旮差啥?”去年秋天,李农的儿子李彤光和几个下岗工人一起加工起了绕线机,经过一年的折腾,当初的小作坊已经发展成有21名员工的小工厂,生意火得不得了,这不,李家还买了新房,日子是越过越好。

  55年间,似乎是历史在黑土地上的又一次轮回,虽然此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55年前举全国之力建设东北重工业基地从内涵到方式都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今天滚涌的振兴热潮让沈阳人坚信,“共和国的长子”一定能够再次创造奇迹!南京 秦淮船家话变迁

  本报记者 朱达

  国庆前夕的秦淮河别有一番韵味。这条位于南京夫子庙外的河,千年来享誉海内外。作家朱自清和俞平伯曾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比试作文,传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十里秦淮水贯通南京城,也见证着南京城的发展和变迁。在古色古香的画舫上,记者遇到秦淮河上的老船家单建秋师傅。他是喝秦淮水长大的,从小便跟着父亲在河上搞船运。单师傅回忆说,解放初期,十里秦淮繁荣不再,只留下残垣断壁,秦淮河沉寂了。改革开放初期,南京市开始对沿河老棚户进行拆迁,投资兴建两岸的仿古建筑群,沉睡多年的秦淮河渐渐苏醒了。到1985年前后,经过修复的秦淮风光带初具规模,两岸的仿古建筑群流光溢彩,国内外商家云集,秦淮河沿岸又逐步成为南京的商贸旅游中心。到了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大潮使秦淮河流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重现“锦绣十里春风来,千门万户临河开”的繁华景象。

  改革开放以后,昔日只顾摇桨的船夫开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搏闯荡。上世纪90年代初,单师傅在夫子庙外经营一家水上游览中心,凭着热情周到的服务、种类齐全的项目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赢得信誉,生意越来越红火。如今,这个中心发展成为一家股份制旅游公司,每年收益高达几十万元呢。单师傅说:今后,他还要拓宽经营渠道,向服装、餐饮、工艺品制作等行业进军呢。

  记者乘着单师傅的画舫沿河而上,寻访吴敬梓故居、江南贡院……船行河上,桨起桨落处但见水碧波荡。单师傅回忆说,十里秦淮河曾经饱受污染之苦,鱼不见影,鸟不歇脚。1986年,声势浩大的秦淮河治理工程拉开序幕,经过多年治理,秦淮河终于重见碧波。2002年底,南京又开始对秦淮河进行新一轮全面整治,通过防洪、排水、环保、景观、安居等五大工程,消除洪涝隐患,实现碧水长流、河清岸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防止污染河水,单建秋自己出资几十万元,把画舫上的柴油机换成清洁环保的电力驱动机。他说:“秦淮河是生我养我的母亲河啊,怎能不备加爱惜呢?”听着听着,记者情不自禁地掬起一捧清澈的秦淮水,感受着古老河流的魅力。

  夜幕降临,伴着琴师弹奏的《渔舟唱晚》,单师傅正在大学攻读旅游专业的儿子开始用英语滔滔不绝地向外宾介绍起了夫子庙灯会。听说,这父子俩还在互联网上建起一个名为“秦淮船家”的网页呢。

  绵绵秦淮水见证了这个秦淮船家忙碌而又幸福的生活,也见证了古都南京解放以来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巨变。正如单师傅画舫上的对联说的那样:“十里秦淮千年流淌,六朝胜地今更辉煌”。济南 又见泉城涌珠玉

  本报记者 黄超

  不论古城济南有多少名胜多少特产,其最著名的,还是泉水。济南因泉而名,因泉而兴。四大泉群、七十二名泉、二百多泉眼,正可谓“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近年来,济南又因泉水出了一个名人———“泉水老人”锡纯仁。他名从何来?话还得从头说起。解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济南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自1975年以来,“波涛声震大明湖”的趵突泉,开始由常年喷涌变为季节性喷涌。1999年以来济南市遭遇连续3年的罕见旱情,趵突泉于当年3月2日沉沉睡去,汩汩泉水变成一潭静水。各大名泉也悉数停涌。

  “不饮趵突水,空负济南游”。慕泉城之名而来的旅游者,寻寻觅觅,最终看到的只是一眼眼干枯的泉池。

  锡纯仁老人1987年6月8日和女儿来到趵突泉公园,在干涸的泉池内,他靠着中间泉口的铁管和女儿合影留念。看着干涸的泉池,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悲哀。从那时起,老人就开始关注泉水问题。1998年,济南市政府有关部门收到了锡纯仁一封长达40多页纸的信件,这是老人花费数年心血对济南老城区进行实地考察后完成的万言书,里面讲了他对济南保护名泉、古迹的看法和建议。为了保泉护泉,老人还专门送来自己拍摄的10余幅照片,照片上用红笔标注着泉水的源头、流向及现在被严重污染的地方,并附带着详细的文字说明。厚厚的文字和照片材料里,渗透着老人对泉城的款款深情和对泉水的殷殷期盼。人们由此将他称为“泉水老人”。

  幢幢高楼平地而起,座座立交彩虹飞来,经济发展了,城市扩大了,具有2600多年历史的古城风貌决不能丧失,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保泉护源,刻不容缓!从1994年开始,济南市一方面抓城市发展,陆续展开了绕城高速公路、泉城广场、水质净化一厂管网配套等重点工程建设,一方面实施了护泉保泉工程,如采外补内、引黄保泉、封井保泉等,1997年6月,济南市还颁布实行了《济南市名泉保护管理办法》。

  人努力,天帮忙。随着各处泉水的陆续复苏,2003年9月6日,趵突泉水位达到27.01米,在停喷548天之后终于复涌。今年,趵突泉又实现了28年来首次全年不停喷。“趵突腾空”、“清泉石上流”、“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景象,像翻拍过的老照片,如今在人们面前一一重演。同时,再加上浓郁的现代化气息,更是构成了古典美与现代美兼具的新泉城,锡纯仁老人的愿望,就这样实现了。如今,趵突泉平均每天接待中外游客上万人次……

  重新恢复了泉城风貌的济南,在72名泉“千年玉树波心立,万叠冰花浪里开”的胜景中迎接共和国55岁生日的到来。广州 文化生活“步步高”

  本报记者 彭泽成

  说起广州,人们马上想到这里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但对其精神文化生活,了解得却不多。

  其实,广州不仅经济繁荣,精神文化生活同样热气腾腾。远的不说,就说今年国庆黄金周的“文化菜单”吧,9月20日,吉林省民间艺术团表演的二人转《东北风》在广州上演,来自黑土地的艺术在南国同样大受欢迎;接下来的日子,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壁画展、油画展、女子十二乐坊激情广州音乐会等,都将成为节日里广州人的文化盛宴。

  当然,最引人入胜的还要数国庆期间上演的金狮奖第六届全国杂技比赛。这场被誉为“中国杂技奥运会”的比赛,将通过高空、地面、魔术三大门类杂技的15场比赛和演出,带给市民巨大的视听冲击和对“杂技艺术”的全新感受。

  广州人今天的精神文化生活如此丰富多彩,得益于雄厚的物质基础和长期以来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广州走进了经济建设的新时代。去年,广州国内生产总值达3466.6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经济呈快速健康增长的态势。如何让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能搭上“财富快车”?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城市以文化论输赢”的理念,按照“经济中心、文化名城、山水之都”的定位,力争把广州建设成为适宜生活居住和创业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

  循着这一思路,一批现代化的大型歌剧院、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拔地而起;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羊城国际粤剧节在这里演绎着国际文化;红线女艺术中心让人们感受着粤剧的传统魅力;星海音乐厅一次次世界级的演奏,如磁铁般吸引着百姓;“纪念堂之夜”、“广州之夜”和“都市热浪”三张文化活动的“王牌”贯串全年,将文化生活送到了普通市民的家门口。

  今年年初,作为中国音乐界唯一的综合性专家大奖,中国音乐金钟奖评选在广州举行并且永久落户广州。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说:中国音协看中的,除了广州强大的经济实力,就是雄厚的音乐文化群众基础。

  古老的广东音乐有一名曲《步步高》,这蕴积了丰厚民族文化的古老曲调,今天依然是花城永不消逝的流行乐。富起来的广州人正像《步步高》那一浪高过一浪的旋律,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步步登高。成都 风光无限“农家乐”

  本报记者 杨彪

  从成都市中心驱车20多分钟后,就可在龙泉驿区山泉乡浓荫夹道的“枇杷沟”里穿行了。山弯深处,一家名为“山顶风光”的农家乐,吸引记者顺山而上。扑面而来的秀色,不时拍打着车窗,使你禁不住要探出头去,浸润在满谷清风中。

  见来了客人,主人李泽贵忙从果林中钻了出来,热情招呼,随手递来一张精美的名片。上面写着———“山顶风光农家乐,一个您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

  “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这是今年春天,四川省、成都市的领导坐在桃花树下说的话。

  “枇杷沟”在今年52岁的李泽贵记忆里,经历了3个阶段的历史变迁: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分种水果,七分种粮食;八十年代刚好倒过来,七分种水果,三分种粮食;九十年代就全部种水果了。其实,“枇杷沟”的这一转化,是伴着城市发展而来的。成都市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生活需求,成为“枇杷沟”新的发展空间。

  而正是看准了这一发展空间,10多年来,光龙泉驿区靠着李泽贵们的花果,就引进项目380多个,总金额近百亿,多家世界知名企业赶来龙泉驿抢滩。龙泉驿区领导说:“桃花节期间,高峰期每天的中外游客达20万人次,就算每人每天在龙泉驿只花50元,也是个上千万的数字。”

  面对这里一片繁荣富庶的景象和人们开放的观念,谁能想到,10年前,龙泉驿还被人称为“山里的”、“河那边的”、“土地和人一样穷”的地方。1990年,成都市为保护平原耕地,新辟经济开发区,第一个选中的便是龙泉驿。面对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成都人有自己的深谋远虑:要以人为本,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把这里建成成都市的“后花园”。

  成都在整治府南河工程获得联合国最佳人居奖后,继续在人居环境上大做文章。他们说干就干,拍板在龙泉驿建立5万亩花果基地。要知道,这5万亩上好的土地就是卖地皮盖楼房,也要赚个天文数字。栽花种果,是赔是赚?今天,事实给出了答案:栽花种果为人们谋下大福,花和果已成为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的靓丽“名片”,成为李泽贵们的致富新路。

  花牵线,果为媒,经济发展了,生态环境更好了,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了。如今,成都周边的农家乐更是星罗棋布。在成都市首次举行的农家乐星级评审活动中,报名的就达700多家。农家乐已完全融入现代都市生活。兰州 飞天锦带串明珠

  本报记者 马三成

  黄河对兰州真是偏爱有加,在这里蜿蜒几十公里才缓缓东去,使兰州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也使兰州有了一条40公里长的黄河风情线。就在这里,有一尊赭红色的花岗岩雕塑———一位长发飘逸的年轻母亲,双眼慈祥,嘴角含笑,仰卧在黄河的波涛之上,怀中的宝贝顽皮可爱,这就是著名的黄河母亲雕塑。

  在黄河母亲雕塑前,雕塑的创作者何鄂女士缓缓说起她与黄河和兰州的不解之缘。1955年,她学校毕业来到兰州时,是马车把她从火车站接来的,兰州城内到处是土坯房和泥泞路,山上山下不见绿色。那时的兰州人,为了跨越波涛汹涌的黄河,还经常使用皮筏子,唯一的跨河桥就是始建于1907年的中山铁桥,号称“天下黄河第一桥”。

  解放以前,黄河在兰州多次泛滥成灾。1958年,在黄河上游兴建的刘家峡水电站,使黄河来到兰州时平静下来。

  紧接着,随着兰州经济的发展,一座座大桥雄跨黄河,给兰州人带来了便利,也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如今,在150.7公里黄河兰州段上,已建成永久性跨河桥梁20多座。兰州城市建设史志研究专家关振兴告诉记者:“黄河兰州段是目前黄河上桥梁最密集的地段,平均每4到7公里就有一座桥梁,是名副其实的黄河桥博物馆。”一座座大桥,像彩虹飞舞,似长龙卧波,连接了黄河两岸、城区城郊、山上山下、市内市外,也连接了兰州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999年,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兰州市决定把黄河兰州市区段的桥梁道路建设、河堤修建加固、绿化亮化美化、河道疏浚及航运开发等融为一体,统筹规划,打“黄河”牌,建黄河风情线。

  40公里黄河风情线西起西固区西柳沟,东至城关区桑园峡,沿线景点密布。在城关区的十里滨河长堤上,瀑布般的垂柳掩映着一座座雕塑。从这里远眺,不但能看见河北碑林的俏影、白塔的巍峨,还能领略兰山三台阁的壮观。黄河风情线使得兰州山、水、城的立体美景得到了完整的构筑。

  就在几年前,兰州的南北滨河路也只有几行树,每到夏天,常见几个人挤在树下,享受难得的绿阴。而如今,南北滨河路早被绿树覆盖,黄河沿线已是一条绿色长廊。黄河的水,头顶蓝色的天,远山上绿色的树影,近处各色的楼群,宛如一幅水墨丹青展现在游人面前。黄河风情线充分体现了古老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民族文化,昔日的黄河水车、羊皮筏子都成了艺术品,吟咏着母亲河悠悠的古韵。

  兰州黄河风情线确立了“飞天锦带串明珠”的设计构想:以黄河为飞天锦带的主构架,以山为依托,以水为伸展,以城为明珠,形成“一带双珠,六区两城”的规划空间总体构想。现在,黄河风情线建设已初具规模,正在成为兰州的“外滩”。

  夜晚,站在黄河北岸高高的白塔山上极目远眺,滨河路流光溢彩,玉带缠珠。各式各样的装饰灯把黄河点缀得靓丽娇娆,大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象。

  何鄂女士告诉记者,自从1986年完成黄河母亲雕塑之后,她又在兰州的黄河风情线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雕塑作品。但是,“再优秀的雕塑家也很难雕塑出像黄河水一样奔腾向前的兰州新貌!”(解放军报 2004年09月27日 第11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