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闽海鼓浪听潮涌(与时俱进 走向辉煌 福建篇)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8日02:55 人民网-华东新闻

  本报记者 吴沿 吴焰

  福州马尾青洲大桥。

  林丹摄

  “前线”成“前沿”,一字之差引发经济发展的澎湃激情

  初秋的阳光下,海水像即将来临的中秋圆月般,温润而令人期待。

  此刻,晋江市围头村村民洪建才,思念起了刚回金门上学的两个外孙。

  说到“海峡那边”的金门县,64岁的洪建才心情复杂。他这一辈子都在和金门打交道———先是“冤家”,后是亲家。1958年,著名的“8·23”炮战打响时,洪建才是一名民兵,因作战英勇获国防部嘉奖。到2001年,他仍是围头民兵营的一员。不过,在他当民兵的最后这十几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变化,有些变化就发生在自己家中。

  1992年,洪建才的二女儿洪双飞嫁到金门,随后陆续有近百位围头姑娘落户岛上。在福建,经历这样变化的,不只一个洪建才,也不单一个围头村。昔日炮火最密集、硝烟最浓烈的地方,如今两地往来十分密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闻名全国的“英雄三岛”,早已成了全国首个对台小额商品贸易区。福建在全国的战略定位,也迎来了一次重大转变。

  1980年8月,厦门正式成为中国首批4个经济特区之一;1984年,福州被列为全国首批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翌年,把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辟为三大沿海经济开发区之一的建议,提上了国务院议事日程。就此,“著名侨乡”、“台胞主要祖籍地”、“改革开放前沿”等,成为福建的代名词。

  20多年来,“扩大开放”一直是福建坚定不移的努力方向。

  台资、侨资、外资,构成了福建经济的主要支撑。截至2004年6月底,全省实际利用台资超100亿美元,约占祖国大陆利用台资总数的14。福建的三大主导产业中,台资举足轻重。厦门的三资企业,创造了全市85%以上的工业产值、30%以上的税收和50%以上的出口额,柯达、戴尔、通用电气等全球500强企业有30多家在厦投资。

  在海峡西岸扩大开放,表现出宽广的胸襟气魄,更引发新中国成立后沉睡近30年的八闽大地发展经济的澎湃激情。

  从“念好山海经”到“双环接轨”,山海联动一浪高过一浪

  位于闽江口的南台岛,与福州市区一水相隔。登岛西望,是闽江上游的大片山区;瞻南顾北,是新开放不久的闽江公园。绿树、城雕、廊桥,花摇曳,游人醉。已近国庆节,一家大型台资企业正借良辰美景,喜气洋洋为企业百对新人举办婚典。

  杜效延喜欢看到这样的场面。最近三四年,他主要在岛上办公,类似场景屡见不鲜。当然,这位福州市住宅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最喜欢看的,还是这座21平方公里的江中岛屿上横空出世的金山新区。

  金山的打造不过4年工夫,从一个闭塞的郊区一角变成今天拥有321家企业、3万人口、福州最重要的产业集聚区,一个现代化的新区。“金山速度确实匪夷所思”,杜效延无比感慨。

  金山新区是福州为了“做大做强省会城市”实施的“南进东扩西拓”战略重点所在。如果把视线放大到福建版图,又会清晰地感受到:在福州的“做大做强”背后,是被省委、省政府寄予厚望的、通过中心城市带动沿海与山区经济协调发展、创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战略。

  山与海,历来是福建的“优”,也是福建的“忧”。有人就此分析:如果没有福、厦、泉这3个沿海城市的支撑,福建的经济发展远远达不到今天的水平。显然,没有沿海的率先突破,不可能带动全省前行;没有山区百姓的富裕,就没有全省的富裕。

  回顾这20多年可以看出,福建始终力图破解山海难题。上世纪80年代中期,福建提出“山海两条线”;90年代初期,推出“沿海、山区一盘棋”和“南北拓展,中部开花,连片开发,山海协作,共同发展”战略;跨世纪的福建省第七次党代会,省委把“山海协作”提到建设福建“三条战略通道”的高度加以肯定和坚持;今年初召开的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又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全新区域概念……

  山海联动,一脉相承,又更加清晰。现在,一个以经贸为中心,以项目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指导,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山海协作,在福建初见端倪。有经济学专家形象地称之为“双环接轨”:沿海与国际接轨,山区与沿海接轨。

  相较20多年前,眼下的开放显然有了更丰富的色彩:不仅“积极引进来”,政府更“逼”着企业家们“勇敢走出去”;不仅眼光盯着海外,对内开放也成为一个主战场;不仅修建起连接福建与世界、与周边、与省内山区的有形通道,更在全面打通包括体制的、观念的、政策的无形通道;不仅要上“短平快”的,更着眼于“可持续的”———福州首创“人才储备中心”,吸引了5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本科以上人才。有人喝彩:此举最大受益者,不是本届政府,将是未来十年甚至数十年的福建。

  福建简称“闽”。当地人形象解读:关在门里是条虫,打开大门才能成条龙。这既是福建多年的真切体会,同时也暗示:福建今后的突破,需要有更多的创新之举,更大胆“破茧而出”。

  谷文昌与陈忠和的贡献,是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晋江南下,是著名的漳州东山岛。海水在这里湛蓝一色,海风微拂面庞,环岛林带如一串绿宝石项链,点缀得格外旖旎,令不少省内外游客难挡诱惑,来此休闲度假。

  但谷文昌一定对“海”有另一种理解:海,有时也是苦难的代名词。

  同住漳州,比谷文昌晚出生42年、总是微笑着的陈忠和,则对“风”感受特别:阳光总在风雨后。他还说:爱拚才会赢。

  谷文昌与陈忠和,年龄不同———23年前,谷公去世,此时的陈忠和,正以中国女排陪练的身份,分享着“五连冠”的喜悦。

  身份不同———一位是东山县委书记,一位是中国女排的现任主教练。前者,是在福建工作的北方人;后者,是到北方赴任的闽南人。

  事迹不同———谷文昌面对海浪吞噬、风沙肆虐,带领东山军民,植树造林防风沙,用14年不懈奋斗,彻底改变了东山环境,不毛之地变成千亩良田,泽被后人。陈忠和则用卧薪尝胆的毅力,带出一支技术出众、团结拚搏的新女排,在雅典奥运会上上演了一出“完美风暴”,让曾经激扬了一代人“爱我女排,振兴中华”的女排精神,在失落20年后光荣回归,甚至更加辉煌。

  有无数的不同,但他俩身上那股精神气质,却是惊人一致:都敢于直面困境,都有改变现状的决心,都是历经磨难,尝过失败苦果,但都经百折而不挠,处逆境终不屈。

  谷文昌身后,东山人以“先祭谷公,再祭祖宗”的民俗,寄托着对执政为民好书记的无限思念与感恩。陈忠和率领女排“王者归来”,多少国人泪已湿襟,向他投以民族英雄般的敬意和感谢。他俩这一路风雨历程,其实很像福建的发展之路。

  今日,北长三角、南珠三角迅速崛起,隆起中国两大经济高原,福建位居其间。难得的是,福建并没有因此失去斗志,而是坚定信心,抬头前行。

  闽海鼓浪听潮涌———一位福建同行用这句诗试图概括福建的历程与征程;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又一位福建人借用这段名句,来表白他对家乡未来的憧憬与期待。而记者从中深切感受到的,是这群喜欢唱“爱拚才会赢”的福建人,对最前沿的诠释、对劈波斩浪的渴盼,以及对未来的自信。

  《华东新闻》 (2004年09月28日 第一版)

  第二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上推出项目成果5656项,吸引了海内外各界人士。

  杨婀娜摄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