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8日05:35 人民网-江南时报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这是中国共产党55年执政实践中始终面临、不断探索并努力回答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

  2004年9月19日15时11分。北京。人民大会堂。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经过充分讨论、认真审议,表决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份《决定》,系统阐明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份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的行动指南,是历经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考验的中国共产党更加成熟、自信、坚强的重要标志。

  一个重大战略决策:

  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决定》起草工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进行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台阶——

  在先后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的基础上,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

  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压力同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地区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这一关键阶段,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的跨越;如果应对失误,很容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

  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考验,摆在执政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共产党面前——

  放眼全球: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环顾国内: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愿望日益强烈……

  展望未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肩负着庄严的历史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审视自身: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党的执政能力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关键因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连结点。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正式提到全党面前。随后,在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二中全会、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方面建设的成效最终都应该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003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2004年秋天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讨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并作出相应决定。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会议同时决定,成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文件起草组,负责《决定》起草工作。起草组聚集了来自各地各部门的46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12月18日下午,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起草工作,正式启动。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直接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党中央对《决定》的起草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先后3次召开会议,中央政治局先后两次召开会议,讨论、审议《决定》稿,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许多重要的修改意见。

  胡锦涛总书记为《决定》的起草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多次对文件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基本框架以及起草工作方式等作出重要指示。起草组上报的每一稿,总书记都逐字逐句地认真审阅,提出指导性意见,并作出重要修改。

  党的执政能力现状如何?55年执政有哪些主要经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核心是什么、关键在哪里、重点如何做?……今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先后到河北、陕西、海南、江苏、吉林、上海、四川等地考察工作,围绕党的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在企业、社区、城镇、乡村……总书记与干部群众亲切交谈、坦诚交流,共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计。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也分赴各地,在考察中深入探索和研究这个重要课题。

  胡锦涛指出:十六大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这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他强调:要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互相促进。要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建立健全常抓不懈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

  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成为《决定》起草的指导思想。起草组成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在《决定》稿中较为全面地体现了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一次扩大党内民主的生动实践:第一次在文件起草前就全会议题在党内外征求意见,第一次将文件征求意见稿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征求意见。历时近10个月的起草工作,彰显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执政理念“

  把四中全会文件的起草过程,作为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智慧、提高执政能力的过程。”——这是胡锦涛对《决定》起草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起草工作顺利展开指明方向。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更没有决策权。2004年1月5日至13日,起草组分成6个调研小组,分赴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内蒙古等13个省区市,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行专题调研。起草组还委托10多个部委和研究单位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了20多份有分量、有见解的调研报告。

  为更全面、更充分、更直接地了解情况,今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先后在南京、长春、北京召开3个座谈会,当面听取8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议题的意见和建议。

  与此同时,起草组负责人曾庆红、贺国强同志分别在武汉、兰州、上海、郑州、成都召开片会,当面听取23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

  5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举行会议,讨论、审议了《决定》初稿,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修改意见。7月1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二次讨论《决定》初稿。8天后,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决定》初稿进行了审议。

  几上几下,反复推敲。起草组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对《决定》初稿作了比较大的修改,在7月底形成了《决定(征求意见稿)》。

  8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决定(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党外人士各抒己见,胡锦涛认真记录。他诚恳地说,大家讲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进一步修改好文件稿有很大帮助。

  9月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举行会议,再一次对《决定》稿进行讨论、审议。5天后,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听取《决定》稿在党内外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进行修改后,将《决定》稿提请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

  经过又一轮比较大的修改,9月中旬,起草组拿出了《决定(讨论稿)》。

  9月16日,备受瞩目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安排3个半天,对《决定(讨论稿)》进行讨论。

  530多位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对讨论稿进行了认真而热烈的审议,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起草组根据全会讨论的情况,对《决定(讨论稿)》又作了58处修改。

  千锤百炼出真金。9月19日下午3时,1.7万余字的《决定(草案)》摆在每位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的座席前。代表全党主张和意愿的《决定(草案)》,获得全会一致通过。

  一部充满改革精神的历史文献:

  《决定》通篇贯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全党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行动纲领

  《决定》浓墨重彩地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的角度,总结了55年来党执政的6条主要经验。这6条主要经验,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0条基本经验的坚持和发展,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原则。

  这是一份既富理论性、又具实践性的重要文献——

  系统地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是《决定》的一大历史性贡献。

  “指导”“核心”“关键”“重点”“基础”,《决定》紧紧抓住这5个关键词,通过“五个以”,明确指出执政能力建设的几个重要方面: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与此相对应,《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党要重点加强5个方面的能力建设: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这是一部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政治宣言———

  建设一个富足祥和,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充满活力的社会,这是中华民族百年追寻的梦想。

  党的十六大鲜明地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决定》坚持和发展十六大提出的这一重要思想,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突出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这两句话,曾让多少人激动不已。

  这样的激动,人们在《决定》中再一次体会。

  这是一个既往开来、充满改革精神的行动纲领———

  “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决定》中这句掷地有声的表述,引起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

  第一次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执政党建设的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到全党面前,成为《决定》又一个闪光的亮点。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把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同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执政体制紧密结合起来。

  必须按照科学的思想、理论和科学的制度、方法来执政,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更加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

  必须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党要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决定》中阐述的这些重要思想,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连串偶合昭示历史的必然:

  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2004年,一个充满巧合的年份。

  60年前,一篇《甲申三百年祭》,因为对明末农民起义痛失政权的深刻反思,引起毛泽东的强烈共鸣。他把这篇文章列为全党的整风文件,要求全党干部阅读,引以为戒。

  这一年的9月,为悼念一位普通士兵的去世,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

  5年之后,也就是55年前。3月的早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西柏坡举行。

  七届二中全会闭幕10天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离开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面对执掌全国政权的历史使命,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历史无言,却用有力的逻辑述说着永恒的真理———

  又一个甲申之年到来之际,中国共产党已经在全国执掌政权55年、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26年。正是铭记《甲申三百年祭》揭示的深刻教训,恪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以一种“赶考”的心态慎行执政之权,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把一个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生机盎然的新中国。

  历史无声,往往在偶合中昭示深刻的必然———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号召全党:大力加强党的建设这项“伟大工程”。10年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号召全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的工程”。10年之后,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再一次号召全党:全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

  这是执政55年的中国共产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和高度自觉。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展历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这也必将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新胜利的新起点。

  (本报有删节)

  《江南时报》 (2004年09月28日 第十二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