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优化产业布局 “环渤海经济圈”结束“坐而论道”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8日10:09 青岛新闻网 |
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提出已达18年之久。今年2月的《廊坊共识》,5月的“北京高层论坛”,6月26日的环渤海地区合作机制会议,以及近日区域内的官员再次聚首廊坊等一系列举动,被视为环渤海经济圈就此结束坐而论道的重要信号。山东省副省长林廷生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环渤海经济圈在投资机制、企业生态环境、区域内产业联系等方面还有差距,但是从战略取向上分析,显然也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山东的纽带作用发挥得如何,山东的总体经济实力强弱,对推动整个环渤海经济的合作进程,增强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将产生重要影响。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山东作为全国的人口和经济大省,北邻京津辽,南靠江浙沪,是环渤海经济区连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主要纽带和中介,起着联南接北、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发展制造业是山东省结构调整的核心,也是经济加快发展的关键。 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制造业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和发展基础,也是承接日韩等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的前沿。我省应通过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一批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汽车、船舶、电子信息、家电、石化、食品、服装纺织7个产业链,力争到2010年汽车整车年生产能力达到170万辆;造船能力达到600万载重吨。使之成为山东制造业的主承载区,为建设制造业强省提供重要支撑和带动作用。同时要抓好制造业区域布局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以青、烟、威为主体的制造业基地,胶济沿线制造业隆起带,以经济强县为载体的制造业特色县。到2010年,青岛、烟台、威海等8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达到800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超过80%。抓好产业配套体系建设,着力搞好零部件和元器件的配套,建设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零部件生产园区。抓好大企业集团建设,扶持发展20个核心竞争力强的海尔式品牌企业,到2007年全省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达到70家以上。 增强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加速崛起。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中,要尽快做强做大青岛,把青岛培植成与长三角、珠三角龙头城市并驾齐驱、带动全区、辐射全省、服务环渤海各省市区的龙头城市。 经济圈期待“破茧” 从目前看,由于环渤海区域合作机制建立的时间比较短,在进一步推进区域合作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缺少强大的龙头城市。没有一个被大家公认的龙头城市的带动,就不可能有整个环渤海区域的崛起。 二是缺乏合理的产业分工。各省市区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不同,且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是加强区域合作的重要基础,没有合理的产业分工就不可能在区域内部推进全面合作。 三是区域内部统一市场没有形成。从目前看,环渤海区域内行政壁垒较多,地区封锁、地方保护比较严重,生产要素、商品、服务等难以在区域内实现畅顺、自由流动,各类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 四是市场化程度不够高。与珠三角、长三角相比,环渤海区域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同时,各地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力比较强,对企业经营活动干预比较大,微观经济主体缺少应有的活力。 如何与“长三角”、“珠三角”错位发展 环渤海经济区域处于东北亚的中心位置,与韩国、日本、俄罗斯有着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区位优势,大力吸引韩、日、俄等国家大公司、大财团的直接投资,引导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高加工度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进入海洋产业、基础设施、环保与生态建设、社会事业等领域,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规划建设面向韩、日、俄的出口加工园区,吸引各类企业进区发展加工贸易特别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推动技术和服务贸易的出口,扩大与韩、日、俄等国家合作与交流的深度和层次,拓展合作交流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和领域。(导报记者孙晓琳济南报道)责任编辑:屠筱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