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半数高校EMBA班招不满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8日14:51 大华网-特区青年报

  MBA(工商管理硕士)如一阵飓风登陆中国大陆的11年后,一个收费比其高三倍,但学时却少一年、学位级别较高的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正式诞生于中国。然而与当年人们对MBA近乎顶礼膜拜的情景相比,我国当前EMBA教育只激起了有限的涟漪。

  2002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国内30所大专院校可办EMBA教育,招收学生的额度高达6000人,但实际上只有20多家大专院校在办EMBA班,能够满额招生的学校不足一半,每年所招收的EMBA学生实际上只有3000多人。再过三年后,预计就要有学校出现办不下去的情况。

  有钱人的高级社交场所

  目前中国的EMBA教育采用的是在职教育为主,对象为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尽管从招收的人群来看,EMBA确实是比MBA的起点要高得多,但是人们还是不禁要问:EMBA的学位到底有多少含金量?是“EASY(容易)MBA”还是“EXPENSIVE(昂贵)MBA”?

  尽管大多数举办EMBA课程的高校负责人均认为,“相对于EMBA而言,MBA主要是一种技能型学习,而EMBA更强调一种宏观战略分析。比如MBA会教你做出一个精确的财务报表,EMBA则引导学员从一个财务报表中分析企业的症结所在。”但各个学校EMBA教学实际上存在的质量差别却是不争的事实。

  即使是在美国,各校EMBA教学质量也存在着较大差距。在我国,各个学校的EMBA招生工作有更大的自主性,无论从课程设置、考试以及论文都由各学校自行决定。据记者调查,中国最便宜的EMBA只需5万元,而最贵的EMBA可达到25万元,光是学费差距就可达20万元,更别提其教学质量的差别了。

  实际上,由于EMBA聚集了各界精英,EMBA本身就成了一个获取企业合作机会、科技信息的高级社交场所。就读于某高校EMBA的王先生就不讳言,EMBA实际上就是一个高级社交场所,在这里可以寻找各种合作、跳槽机会。“对于这些机遇,二十多万元的学费算得了什么?”

  老总们对纸上谈兵说“不”

  尽管当前的EMBA收费从数万元到20多万元不等,但在开办EMBA的国内院校中,EMBA的收费一般是其本校MBA学费的三倍。迄今为止再无其他项目能相媲美的高学费令EMBA成了不少人意想中的香饽饽。但实际上,EMBA对于不少学校来讲,更像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师资力量的缺乏。在某一高校,曾发生过一起EMBA班学生集体罢课的事件。“EMBA要求老师要有很强的实战经验,所以大概只有10%的管理学院老师胜任EMBA的教学工作。”中山大学EMBA教育中心杨艾琳主任告诉记者:“本土案例教学基本是空白,教材内容和教学经验都处在摸索过程中。”而对于高薪聘请的外教,其在外国有声望却并不代表能适合中国的学生。

  超高额的学费、苛刻的入学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将优秀企业家挡在门外,使大多数院校面临招生难的问题。据悉,在一年内某些高校的EMBA收费价格从二十多万元降到十几万元,更有一部分学校的招生人数出现下滑,其下降幅度超过50%。

  激烈竞争下等级日益分化

  中国EMBA教育的开山鼻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既然学校都有三六九等,那么EMBA也有质量的不同是正常的,高价EMBA有存在的理由,低价EMBA也有存在的合理性。”

  他说,没有了过去计划经济的“一刀切”,学校间的EMBA教育竞争最为激烈,等级分化肯定会日益明显。为了求得生存,学校会使出浑身解数创新并丰富教学内容。虽然会有一些学校在EMBA教育中遭淘汰出局,但相信会有更多的学校加入,因为EMBA市场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2004年,国务院学位办对国内高等院校办EMBA教育的招生条件作出了调整,允许高校EMBA学位教育招收具有大专毕业文凭的学员,其比例不超过10%。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将潜在的市场需求变成为事实。

  同时,正如某高校管理学院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的那样,只要我国的经济依然保持在5%以上的增长速度,EMBA的需求市场就依然很大———至少每个企业都应有一名MBA或EMBA毕业生。

  “冷清”的背后是一种进步

  10年前MBA造就了一个神话,10年后当EMBA登场时,学员们一开始就务实地对待自己的选择———一纸学位证明不是最重要的。

  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折射出我国企业家构成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的企业家大都为暴发户型,上世纪90年代的弄潮儿则为知识分子,当前则是实战与知识并用的创新型企业家在引领商界时尚。与此同时,我国整个企业发展模式也发生了改变:过去成功的商业发展模式大都以眼疾手快抓住机遇为特点,但现在的企业已到了一个需要冷静思考,选择最佳投资时机的阶段。

  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MBA和EMBA都不是一个鲜花与掌声包围的领奖台,而只是一个企业家们休息、反思、充电的驿站”时,谁能不说我们的时代观念在进步呢?(陈海玲陈穗华)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