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写就一部人生传奇(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30日04:41 人民网-人民日报
写就一部人生传奇(图)
77岁高龄的高玉宝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新华社记者 任勇摄

  赵华

  “有三个高玉宝,一个是小说中的高玉宝,一个是作者高玉宝,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高玉宝。现实生活中的高玉宝与小说中的高玉宝有差距,我要向他学习。”77岁高龄的战士作家高玉宝说。国庆前夕,见到这位老人时,他穿着军装,走起路来相当矫健,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半个多世纪前,高玉宝创作了轰动一时并影响了几代人的自传体小说《高玉宝》,其中《半夜鸡叫》《我要读书》等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部小说仅中文版累计印数就多达450万册,在中国出版史上堪称一绝。

  《高玉宝》描写了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在地主恶霸欺压下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那个苦水中泡大、嫉恶如仇、渴望学习的文学形象———高玉宝,在亿万读者心中烙下不灭的印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一部长达20万字的小说,作者写作时却大字不识几个,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高玉宝是怎样奇迹般地写出长篇小说《高玉宝》而成为作家的?

  高玉宝说:“因为家里穷,我8岁前只念过一个月的书,就不得不去当童工、捡破烂、赶马车、扛小旗。只要有闲工夫,我就跑到说书人那里去听评书,还找了个替说书人在门口收钱的营生。就这样,《隋唐演义》《薛仁贵征东》《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等在我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象。”

  小时候高玉宝最大的愿望是走进那个门前有棵大树、树上挂着铜铃的小学校,为上学常常向父母亲哭闹。但那时一家人连肚子都吃不饱,哪有钱供他上学呢?

  高玉宝参军后在辽沈、平津等战役中,先后立过6次功。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高玉宝坚持学习识字。与此同时,他经历的一些人和事在脑海中不断丰富起来,便产生了想写一部小说的冲动。

  1949年8月20日,高玉宝利用部队在长沙郊区肖家巷休整的空隙时间,开始动笔撰写自传体长篇小说《高玉宝》。由于想写的人和事多,会写的字很少,他每写一句话都要问别人。高玉宝还发明以画代字的方法,如日本鬼子的“鬼”字不会写,就画个可怕的鬼脸来代替;“杀”字不会写,先画一个人头,然后再在这头上画把刀;“哭”字不会写,先画一个人脸,然后在这脸上点几个小点儿。还有很多字无法用图形画和符号来表示字意,高玉宝只好画一些小圈圈空起来,等学会了字,再添到圈圈里。

  高玉宝利用行军作战中的一切休息时间写作,终于在1951年1月完成了长达20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高玉宝》草稿。在老作家荒草的指导下,小说《高玉宝》经修改后在《解放军文艺》上连载。1955年4月20日,中国青年出版社首次出版小说单行本《高玉宝》。在一次国庆招待会上,周恩来总理向毛泽东主席介绍高玉宝时称他为“战士作家”,从此“战士作家”的称号伴随了高玉宝一生。

  在共和国55年的辉煌历程中,《高玉宝》感动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1995年10月的一天,武汉市黄陂路小学的学生将电话打到高玉宝家,原来这个学校开展金秋读书活动,孩子们读了《高玉宝》一书后很受感动,都想见一见高玉宝本人,哪怕听一听说话的声音也好。高玉宝欣然跟4个孩子用电话聊起来。第二天应学校请求,高玉宝又用长途电话给黄陂路小学的师生们作了半个小时的报告。

  1989年1月,高玉宝在报纸上看到一幅八九岁的小女孩渴望读书的漫画,他哭了,泪水滴落在报纸上。他提笔写道:“看了此画泪满腮,我那童年别再来。无知无识怎建国,当以全心育英才。”从此,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关心培养下一代上。

  高玉宝说:“我不会讲大道理,我只会讲故事。”作为深受欢迎的“故事大王”,高玉宝从部队讲到地方,从学校讲到企业,从高玉宝大哥讲到高玉宝叔叔,又从高玉宝伯伯讲到高玉宝爷爷。高玉宝的头发渐渐变白,而他的故事却始终真诚、朴实,永远年轻。

  到今年8月30日,高玉宝做报告已达4420场,听众超过400万人。高玉宝说,为孩子们做事、和孩子们在一起感到最幸福、最快乐,甚至忘了身上的病痛,忘了年龄。

  《人民日报》 (2004年09月30日 第十三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网游天堂2新增服务器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