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红军堂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2日06:44 人民网-人民日报 |
姚柏林 今年,是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我相约几位战友,又一次来到湘江之滨的广西兴安县界首红军堂。 “红军堂”,是当年红一方面军决战湘江的指挥所,是战死湘江的红军将士纪念碑。她临江而立,面貌依旧,面积不超过半个篮球场,砖石木头结构,既显得矮小又较为陈旧。“红军堂”的前侧,清澈的湘江水奔流不息,左右两侧,柳树香樟和柏杨迎风摇摆,后侧,富裕了的农家民楼一栋挨一栋,现代音响竞相播送一首首动听的流行曲。管门钥匙的杨大爷一大早去了桂林市,几经周折,在他的不足五岁小孙子的搜寻下,好不容易才在杨大爷的床枕头下找到了大门钥匙。 拾级而上,进到“红军堂”。堂内从右至左贴着红军当年决战湘江的兵力部署、敌我双方作战态势、红军战死人数、渡江后的行军路线,以及朱总司令签发的作战命令等画图…… 出得大堂正门,一望无际的山峦,高低错落,逶迤而去;弯弯曲曲的江水,由南向北,欢快而下。“啊,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当年红军长征损失最惨重的战场。”同行的郑副政委由衷地发出一句深深的感叹。 大校武廷说:“我在这里当了近三十年兵,总觉得这块红土地是祖国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历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处在湖南、广西走廊的要冲,过去是国民党湘桂边区联防指挥部所在地。湘江、漓江发源于此,“兴安高万丈,水向南北流。”兴安县七十年前的金秋11月27日,中央红军八万多官兵,突破敌人道道封锁线,艰苦跋涉来到这里,意欲越过湘江,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师。这一战略意图被蒋介石发现后,他调集四十余万精兵和数十架美制飞机,严密封锁湘江两岸,妄图一举置我军于死地。湘江之战,光“红军堂”一线就伤亡红军二万多人,老一辈革命者的鲜血染红了湘江水。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有红军堂这一页。 这时,只见保管“红军堂”大门钥匙的杨大爷左手提着一壶水,右手拿着几个杯子,匆匆朝我们走来,边走边说:“对不起,解放军同志,我到市里找领导要维修‘红军堂’的钱去了。回来晚了。请喝水,解解渴。”杨大爷约摸六十来岁,他的父亲、堂叔当年都救护过湘江之战的红军伤员,受过国家表彰。他说,红军对白狗子恨,对老百姓亲。千家寨的瑶民怕兵躲进了大山,红军便帮他们喂猪浇菜,养鸭捡蛋,不沾群众一毫一厘。石匠黄孟矮回到瑶寨后在观音岩上刻上了一首诗:“朱毛过瑶山,官恨吾心欢。甲戌孟冬月,瑶胞把家还。”现在那些个字还蛮明朗。 苍山似海,残阳如血。我来到江边,挽起衣袖,捧起碧绿如蓝的江水,喝了一口又一口,清甜可口的湘江水,沁人肺腑,顿时流遍了我这个湘江边长大的农家子弟的全身,只觉得人清爽多了,精神多了。 《人民日报》 (2004年10月02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