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姜云春事件急需“第三方”介入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3日01:06 红网

  日前,陕西男子姜云春“炸药包”讨债被警方击毙事件备受舆论关注。从已公开发表的报道看,该事件依然扑朔迷离、疑点众多,真相未明。例如,击毙姜云春警方是否存在失误,报案人是否扩大其辞,警方面对记者为何选择了沉默,家属提出行政复议缘何遭遇“踢皮球”,以及姜云春与债务人张凤林债务纠纷真相等等问题,依然是众说纷纭,缺乏权威声音,以正视听。

  据悉,姜云春,陕西省子洲县人,伤残退伍军人,从事图书资料的编辑与营销工作,应算是“文化人”。2004年9月26日,姜为讨要7年之久的债务,可能有言语过激行为,被债主、警方怀疑带有“炸药包”而被警方当场击毙,终年64岁。这一基本的新闻事实,在当前贫富差距分化、社会公正失衡扩延的语境内,“讨债”、“被击毙”等风马牛不相关的话语符号被现实强行扭合到姜云春身上,并赋予了内涵丰富的话语空间,正在演化为公众认知、解读中国现状的一个现实案例。因此,姜云春事件不再是简单的讨债问题,也不再是单一的刑事案件,而演化为人们共同关注、关心的公共舆论事件,成为公众解读当地公安干警形象、政府形象乃至社会公平走势的一个符号。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突发事件、恐怖事件、特殊公共事件,行政部门处理的效率、结果如何,公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说在无处不在的“舆论”里,成为民心、民意评价政府行为、政府形象的重要指标。行政部门、行政官员的言论也许能让公众一时支持他们,但是言行不一、言行相悖的行政行为将彻底击破公众对一些行政官员的美妙的说辞的幻想,替之以冷漠、嘲笑、旁观、不合作,乃至无形和有形的各种对抗。笔者坚信,姜云春事件必将成为民众检验当地政府、公安、司法等行政部门是否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的一道题。

  面对特殊事件,媒体为了满足公众知晓权,展开调查。但是媒体不是法官,也不是纪委,媒体的调查固然能够揭示事实的部分真相,但也有被消息来源误导、利用甚至媒体自身炒作的可能。而且,媒体的调查是把双刃剑,它能起到引导、扩散舆论,督促相关部门解决问题的积极作用,也有可能造成舆论混乱、舆论骚动,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目前,对姜云春事件,只有媒体的调查,公众的质疑、观望,缺少官方部门的“第三方”独立调查。若“第三方”独立调查的长期缺失,权威声音一直缺位,疑团一直不解,猜测、臆想、造谣、流言会随风而起,四处扩散,将会大大降低行政部门在民心中的地位,拉开党群关系。

  因此,疑团众多的姜云春事件急需客观、公正的“第三方”介入,展开调查,揭示事实真相,明确事件性质,各方责任。反之,“第三方”独立调查,即能发挥权威声音,安抚舆论,又是行政部门“形象危机”的一次绝妙公关。在公众期待、观望中,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勇于面对现实,迅速反应、及时调查,给公众一个科学、合理的交待。(稿源:红网)(作者:刘继忠)(编辑:杨国炜)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网游天堂2新增服务器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