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见证德宏抗灾(与文明同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3日05:24 人民网-人民日报

  罗涵 胡本杰

  山体滑坡,河流改道,房屋被毁。

  千亩良田一夜间变成了泽国,宁静的山寨顷刻间化为了乌有。

  德宏素有“孔雀之乡”的美誉。在人们的印象中,它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明珠。然而,今年7月发生的地质性洪涝灾害给德宏州各族人民造成的损失是空前的,但在灾害面前,德宏州各族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抗灾自救,奋勇抢险”的大无畏精神,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灾区采访的日子里,我们时时刻刻都被灾区人民,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军警民团结一心,发扬九八抗洪精神,奋力抗灾的精神所感动,每到一地,人们纷纷向我们讲述一个个英勇无畏的抢险故事,一个个舍己救人的动人场景。

  盈江盏西村被洪水围困,几百名群众的生命危在旦夕,县委领导带着边防官兵,冒雨赶去救援。由于公路被洪水淹没,救援队伍只好绕道步行十多公里赶到盏西,转移完被困群众,又打着手电,顶着倾盆大雨,蹚着齐腰深的洪水,一家一户地去搜寻、去核实,去查看有没有人被落下。在灾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干部就是一个标杆。”这不是一句普通的口号。参加抢险的人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党员、干部是主心骨、排头兵,党的核心作用在危难关头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和检验。”支那乡一位朴实的农民对我们说:“平时也不怎么在意哪个是党员,哪个是干部,支那河决堤那天,你到大坝上一看就一目了然了,冲在最前面的肯定是党员,带头封堵缺口的一定是领导干部,他们这些干部为了我们什么都不顾了,我们保卫自己的家园,就更应该加倍苦干了。”

  在一千多名群众被洪水围困,四十多人失踪的盈江姐冒乡,洪水已将公路淹没,塌方不断,车辆无法通行,德宏边防部队官兵们在洪水中筑起了一道人墙,将受困的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后又在泥石流的地方挖掘失踪人员。没有工具,就用手扒泥石。两个多小时下来,个个手都磨破了,鲜血直流,但官兵们没有叫苦叫痛,只是将身上的衣服撕下来,简单地包扎一下,又不停地挖扒、搜寻。这一干就是三个昼夜,最终还是找出了五名失踪的人员。

  7月19日,正当人民群众还沉浸在“7·5”特大洪涝灾害的沉重打击和巨大悲痛中的时候,盈江县支那乡的芦山、支东等村再次遭受特大泥石流袭击,这无疑又给受灾的群众雪上加霜。正在加固河堤、清理污泥的一百多名官兵,火速赶往支那乡。洪水、泥石流冲毁了公路,官兵就徒步涉水二十多公里,到达灾区。支那边防派出所的官兵在自己营区遭受洪水袭击的情况下,不顾个人生命危险和财产损失,解救出受困群众一百二十五人。

  在“7·5”、“7·20”抗洪抢险救灾中,德宏边防支队先后派出官兵五千多人次,解救群众和学生四千多人,转移灾区群众三千多人……边防官兵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崇高品格受到了边疆各族人民的高度赞扬。

  大的灾害已经过去,官兵们抢险救灾的战斗还在继续。我们在灾区采访,到处还看见官兵们正在与受灾群众一起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发放救灾物资,维护灾区治安。是的,作为受灾的群众,他们的损失和悲痛是巨大的,但他们又是幸福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走进他们的帐篷,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慰问看望他们;省委书记、省长曾到安置点现场办公,落实救灾物资的发放;各级各部门都把保证灾民生活当作第一要务加以落实,大量的救灾物资还在源源不断地运来;边防派出所的官兵,白天为他们做饭、送饭,组织大人学习农业科技和科学种养技术,教学生和小孩唱歌跳舞、学文化、玩游戏;当夜幕降临,官兵还在安置点为他们巡逻放哨,静静地守护他们进入甜美的梦乡……灾害无情人有情。离开德宏灾区的时候,我们看到,有党和国家的关心,有四面八方的无私支援,有各族人民在抗洪抢险中创造出的巨大精神财富的鼓舞,这片美丽的“孔雀之乡”,一定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民日报》 (2004年10月03日 第四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网游天堂2新增服务器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