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见义勇为――― 德育的困惑?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3日11:10 广州日报大洋网

  近日,在武汉,一小偷用镊子当街夹某女钱包,被事主发现并夺去镊子,小偷反当众羞辱该女并抢回镊子。围观者虽众,竟无人相助,反有人劝道“你还给他算了”!

  这让我想起另一件事———一年前,北京新的《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去掉了“遇见坏人坏事敢于斗争”一条;同时,将“见义勇为”驱出《中学生行为规范》;更彻底的是,很多学校还将小英雄赖宁画像也“请”出教室。据说,这些做法得到了媒体的普遍赞同,认为中小学道德教育“更加人性化”了。

  两件事情本来关系不大。然而,如将二者联系起来思考,社会的懦弱和冷漠与我们的教育之间,因果关系便显得异常意味深长起来。

  古话说:三岁看老。为何?幼时的习惯将留下一生的印记,甚而决定人生轨迹。因此童年教育尤为重要,此乃常识。然而,遇到问题,常识被遗忘了——

  不错,让手无缚鸡之力的中小学生去见义勇为确实有些危险和“不人性化”,毕竟,像哪吒这样的小英雄只是存在于神话中。然而,当舆论一致普遍叫好时,却没有人想到:有一天,孩子终会长大,我们不能指望他们身强力壮后,某一天他们的大脑中突然就凭空产生“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等崇高观念。当前本来就存在孩子越大、德育越乏力的问题,此时,又草率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从儿童德育中驱除,岂不是雪上加霜?有些人急着把赖宁像取下,却没想好在何处重新挂起。

  其实,所谓“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儿童来说,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它更多是一种对正气的弘扬和培养。相反,如果轻率地否定这些观念,虽然在客观上可能会减少儿童“做傻事”的几率,却可能产生两个恶果:其一,孩子从小就“正气缺失”;其二,使“打不过坏人就自保”的潜观念显性化,对成人世界形成暗示,进一步遏制整个社会见义勇为精神的勃发。

  据说外国的父母都在孩子身上、书包里放一些钱,遇到坏人抢劫就主动交出以免挨打。于是,有一种论调便觉得此法不愧为发达社会的良方,中国的父母们尽可以鉴而用之。然而,持此种论调者却没有看清,此举纯属无奈,本属西方社会的悲哀;而这种无奈之举,也并非文明、发达的必然后果,我们应当力图找到别样的求解。(来源:广州日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网游天堂2新增服务器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