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但见奔星劲有声”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3日12:13 湖南在线-三湘都市报

  陈漱渝“奔星”,原指划破夜空的大流星。鲁迅七绝《赠人二首》中有“但见奔星劲有声”之句,其中“奔星”二字与诗人、教育家、鲁迅研究家吴奔星先生不同凡响的名字正相吻合,故取来作为本文的题目。记得2001年4月,来自全国各地的鲁迅研究者云集古城徐州,隆重纪念鲁迅120周年诞辰,同时也祝贺吴奔星先生的米寿(日本人88岁叫米寿)。为了表示对吴先生的敬意,我特影印了他三十年代致胡适的3封信,请他留作纪念。吴先生阅信后似乎又回到了风华正茂的岁月,他开心的笑了。

  吴先生跟胡适的交往大约始于1933年下半年。当时他是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学生。当年11月26日,他在《独立评论》第七十八期读到了傅任敢撰写的《湖南教育一瞥》,立即联想到他故乡的一所农业学校———长沙修业农校。他深感“修业所办的农科确是现代中国所最需要的一种教育”,便撰写了一篇短文:《介绍农民化的湖南修业学校》,于同年12月1日(原信误为11月1日)投寄主持《独立评论》并长期提倡教育的胡适。据吴先生介绍,修业学校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910年添办农科。1913年专门在离长沙城十里的新开铺修建校舍。1928年停办中学部,仅办农科,有农场400亩,师生全穿土布缝制的农民服,赤脚素食,以田间为课堂,主要栽培水稻。吴先生希望今后中国开办农业学校,应以修业学校为榜样,把学校办到农村,到田间从事实际研究,不能光侈谈名词和理论。这篇文章经胡适润饰,刊登于《独立评论》第八十号。就这样,一位无名的作者开始现身于中国知识界的思想论坛。

  同年12月12日,吴先生第二次致函胡适,首先感谢胡适推荐发表了他的文章。信中还倾诉了他的坎坷遭遇,说他是一个穷光蛋,学费全靠东挪西借;有时无从可借,只能靠他那支“不能生花”的笔写点稿子换饭吃。但因为他是无名之辈,常为报刊杂志的编者所拒,甚至将他的文章“给字篓充饥”。吴先生感到别人的作品也未必比他的好,一定是靠关系才得以刊出。于是,他请求胡适为他介绍一个文艺刊物,或以“文坛登龙术”相传授,使他能有出人头地的一天。此外,他希望能拜访胡适一次,面聆教诲,并要胡适送他一部《独立评论》的合订本。吴先生怀着战栗的心情寄出这封通篇充满稚气的信,仅隔一天(即12月14日)即得到了胡适热情的答复。胡适欢迎每星期日上午9点至12点到他家做客,又嘱社里寄赠一部合订本给吴先生。关于青年作者投搞的问题,胡适作了两点精彩的答复:“第一,许多大名家的稿子也曾屡次被退回:英国女小说家JaneAustin(简·奥斯汀)的一部小说曾被书店压了10余年;周作人先生有一部译稿也曾在商务印书馆坐了10年的冷宫,我们大可不必生气。第二,虽然有时是主笔先生瞎了眼,但我们自己总以自省和自责为最有益态度。受一回挫折,应该加一番功夫,总要使我们自己的文学和思想都有长进。不可但责人。你的文字还缺少磨炼,还芜杂不干净,还有许多浮辞不扼要的话。求人不如求己。世间无有‘登龙术’;若有,只是这一句话。”我想,胡适传授给吴先生的“文坛登龙术”,对一切处在奋斗成长过程中的青年作者都是金玉良言。

  当年12月24日,吴先生第三次致函胡适,探讨研究中国民间文学问题。他读了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之后,想撰写一篇关于民间文学的论文。大纲是:一,为什么要研究民间文学。二,民间文学意义及其范围。三,民间文学产生之原因及其背景。四,中国民间文学之史的考察。五,中国民间文学之分类。六,民元以来民间文学研究之状况。七,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之状况。八,怎样研究民间文学。九,结论。吴先生觉得神话、故事之类多经文人修饰,已不足以反映民间文学的真面目。真正代表民间文学特色的是民间歌谣,所以他想将歌谣作为论述中心。同时,他准备将中国民间文学史分为三个时期:周以前为发生期,周至魏晋南北朝为全盛期,隋至清末为衰落期。此外,再将民国之后定为东山再起时期。我不知道这篇论文后来是否完成,也不知胡适对吴先生的独到见解发表了什么意见。但我觉得,吴先生后来对诗歌的爱好,显然受到民间歌谣的直接影响。当然,他还接受了西方现代派诗歌跟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才形成了他那种中西兼容的独特诗风。

  1934年2月,上海文坛发生了“徐何创作问题之争”。导因是:复旦大学学生林希隽化名“清道夫”,根据韩侍桁提供的材料,写出了《“海派”后起之秀何家槐小说别人做的》一文,刊登在《文化列车》第九期,揭发左联作家何家槐剽窃徐转蓬的小说多篇,结果引发一场争论。当时,吴奔星先生也想参加讨论,“烛照奸邪”,特去函征询胡适的意见,胡适在同年3月13日复信中明确告诉他:“此种问题,你若没有新证据,最好不要参加……你若要‘烛照奸邪’,最好先去做一番‘访案工作’。若随口乱说……你自己就犯了‘道听途说’的毛病,哪配‘烛照奸邪’?”胡适的这种态度,跟他“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一贯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人,总是要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如能得到前辈适时的指引,实为人生一大幸事。

  撰写此文之时,正值我国的第二十个教师节。这使我想起了荀子说过的一句话:“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性恶》)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网游天堂2新增服务器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