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阿·敖德斯尔:用笔见证草原的五十五年风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5日17:32 新华网

  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5日电(记者 柴海亮)

  “50多年了,我一直无法放下手中的笔,因为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随着草原的变化而激动。”80岁高龄的著名蒙古族作家阿·敖德斯尔用作家的语言对记者说。

  虽然老作家已有些耳背眼花,但他仍在去年完成创作并出版了自传体长篇小说《岁月》。内蒙古自治区文联主席阿云嘎说:“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阿·敖德斯尔是内蒙古新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曾被茅盾先生称为“我们祖国,也是蒙古族弟兄们的骄傲”。他的创作生涯是从新中国建立前夕开始的。50多年来,他所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共计300多万字,其中不少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文出版,多部作品被选入中小学教科书。“我之所以能从一个牧民之子成长为一个作家,完全是新中国阳光和雨露滋润的结果。”阿·敖德斯尔对记者说。阿·敖德斯尔出生于内蒙古巴林右旗一个牧民家庭,12岁时,开明的母亲为了不让独养儿子一辈子跟着牛羊走,将他送进了学堂。1946年,阿·敖德斯尔参加革命并成为骑兵部队的一名军官。1948年,他被部队推荐到冀察热辽解放区联大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期间,他与几位同学集体创作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蒙古文独幕剧《酒》,这成了他文学创作生涯的开始。

  阿·敖德斯尔的作品一直关注时代、人民和社会生活,展现了内蒙古草原儿女在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等各个历史时期艰苦创业、奋斗不息的画卷。其早期的作品多以解放战争为题材,比如著名的《草原之子》,是蒙古族当代文学中的第一篇中篇小说,它描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军民关系。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他创作了大量讴歌新中国建设浪潮及其劳动者的文学作品,如《撒满珍珠的草原》《金色的波浪》和《“老班长”的故事》等。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他又用饱含激情的笔创作了《蓝色的阿尔善河》等描写牧区改革题材的佳作。

  自走上文学之路以来,阿·敖德斯尔一直笔耕不辍。哪怕在十年文革期间,受尽折磨,他也没有丢掉文学之心。有许多次,他不堪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痛苦,曾萌生过死的念头。但他拿起笔准备给亲人留点什么话语的时候,跳出脑子的有妻儿的脸,还有自己已完成构思但被迫中断写作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阿·敖德斯尔妻子斯琴高娃对记者说:“阿老就专了一门文学创作,不会做饭,不会料理家务,挣多少钱从来不知道。”

  阿·敖德斯尔因写作而快乐,在文革期间接受批斗时,他最喜欢被发配到农村接受“劳动改造”,因为那样可以积累和搜集文学创作素材。到大女儿下乡的知青点看望女儿时,他不愿意单独住,而要与劳动人民挤在一个“令人难以入睡”的炕上“听故事”。

  “他的根在草原,果实则在牧民们的心中。”内蒙古文联副主席李魁如此评价他。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尤其是在蒙古族群众中,很少有人不知道阿·敖德斯尔这个名字的。他的绝大多数作品是用蒙古文创作的。“用笔为自己的民族‘歌唱’,为自己的祖国‘歌唱’,这是我毕生的心愿。”阿·敖德斯尔说。今天,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大女儿萨仁托娅不仅继承了他的这一心愿,而且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其创作的多部蒙古族题材的文学作品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骏马奖”等国家级奖。

  “在我小的时候,我不理解自己的父亲。他的生活好像只有阅读、写作和下乡采风,很少与我们交流。”萨仁托娅对记者说,“后来长大成人了,我才领悟到父亲的为人为文,是我努力一生也难以超越的。”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两位老人在三个女儿的资助下,购得一处新房,今年年底将乔迁。阿·敖德斯尔对记者说:“我打算就这写点‘东西’,说一说新中国成立55年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住房变化及其延伸……”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网游天堂2新增服务器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