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告别“铁饭碗” 中国人加快职业变动步伐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5日21:18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5日电(记者全晓书)告别了“铁饭碗”的中国人如今正享受着空前自由的职业流动,在不断变换的工作中寻觅和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年43岁的徐刚曾是浙江省地税局总会计师。然而,就在仕途一片大好之际,徐刚于两年前突然辞职,成了中国第一家民营小轿车生产企业吉利集团的首席执行官。

  在辞职信中,徐刚写道:“我决心到企业第一线工作,是以另一种方式回报社会。”

  与徐刚破釜沉舟的决心相比,频频跳槽的上海白领们心态则更为轻松。去年从复旦大学毕业的小许一年之内已换了5次工作,先后去过出版社、广告公司和媒体,现在又在自学法律,准备参加司法考试做一名律师。如此频繁的角色转换,小许的一切原因只是“我喜欢”。

  “我是在不断地尝试,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小许对自己的职业前途信心十足。然而,这样的“尝试”对于捧着“铁饭碗”一干到底的老一辈人来讲是不可思议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人的职业流动受到户籍、身份的严格限制。在很多单位,父母退休后子女接替上岗的现象也曾经十分普遍。封闭的就业体制造成了大量人才不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才能,许多人还一干就是一辈子。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户籍改革减轻了户口和档案对变换工作的阻力,中国人开始在自己的从业观念中融入个人理想。

  人们对“铁饭碗”的质疑萌于城市个体经济的迅猛发展,那些从事零敲碎打的小买卖的生意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扬眉吐气,从“个体户”到“万元户”的称谓转变有史以来第一次动摇了正式职工对于自己“唯一体面”职业的观念。

  随后,经商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风起云涌,对商人的职业崇拜造成“下海”、“跳槽”屡见不鲜。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一些科技人员走出高墙大院成就了新一代“知本家”,一些职工离开机关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和公司。

  如今,从各个单位实行聘用制,到大学生自主择业,再到国家干部的精简分流,延续几十年的“铁饭碗”和“大锅饭”离中国人已越来越遥远。

  上海在世纪之交进行的“青年发展报告”调查显示,在职青年职业流动率达23.8%,从职业流动的预期来看更高达56.3%。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在《转型期的中国人》披露,北京和深圳的抽样调查显示,45%的人有过职业变动,且90%以上是主动“跳槽”。

  上海职业介绍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市23.4万求职者中,有4.8万人是在职者,占总数的20.5%,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6%。在这个“活力之都”,越来越多的青壮年不满现有的工作岗位,正在寻找新的落脚点。

  人力资源专家认为,职业变动的加快表现了自主意识的强烈回归。人们通过有计划的变动工作,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并将其看作一个逐渐改善个人生存环境、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

  不过,长期从事人才流动管理工作的人事部人才流动司司长毕雪融指出,目前,中国的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还不成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户口、档案、住房、社会保障制度仍然是人才流动的主要羁绊。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网游天堂2新增服务器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