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是观众不看戏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6日06:03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罗雪村

  “不是观众不看戏,是没地儿看,看不起”。这是四川省川剧研究院副院长杜建华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中国“海宁杯”王国维戏曲论文奖颁奖暨“新世纪戏曲论坛”学术研讨会上的一句感言。她进而讲道,目前,四川省专业剧团已从过去的120多个减至48个。原因之一是不少可供演出的小剧场,包括一些工厂的俱乐部或拆掉或改做他用;而新建的高档大剧场,使排戏、演出的成本大大提高,票价甚至涨到80元至100元不等。安徽省巢湖学院从事地方戏曲研究的王万岭也有同感:巢湖是地级市,但现在能够演出戏曲的地方都没了。失去了舞台,剧团便难以存活,喜欢戏曲的观众也就没地方看戏了。合肥有庐剧,但如今已无庐剧团,其他一些剧种,如徽剧、淮北梆子也正在消亡。“南阳市豫剧团的数量也呈萎缩趋势,原因之一是票价偏高,一张票最低要15元,而当地人普遍收入不高。由于上座率低,过去南阳市有4个能演戏的剧场,已有3个改做商场。”河南省南阳市群众艺术馆的研究馆员岐延斌说起这些也不无忧虑。

  针对当下中国戏曲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省文化厅、海宁市人民政府等单位于9月15日至18日举办的这届以“走向经典·回归民间”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就中国戏曲面临困境的深层原因各抒己见。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何玉人认为,一些地方和部门,只热衷抓戏曲精品,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缺乏观赏性和群众性。浙江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徐宏图认为:中国传统戏曲自其开始形成就是将自己定位在市场与观众之中,“勾栏、瓦舍”的出现,正说明中国戏曲是从宫廷走向民间,为满足数量众多的市民的文化需求而兴盛的。纵观南戏至今1000余年的戏曲发展轨迹,只有扎根民间,为民服务,中国戏曲艺术才会绵延不绝。

  另外,与会专家学者还提出,对“老民间”概念应有新的认识。比如许多传统耕作式农民已经变成了亦农、亦商、亦工的农民。而戏曲回归的民间也并非专指乡村和农民,新民间与戏曲传播的关系尚需做深入调查与研究。还有刚刚完成乡野调查的学者介绍,许多奔走于田间地头的民营剧团现在演出很活跃,他们的运作方式、演出样式亟待调研与借鉴。当前,流行文化和娱乐业对戏曲的影响很大。有专家提议,为使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人能够经常接触戏曲,利用多媒体和家庭影院等现代传播手段,不失为一条有利于中国戏曲普及与发展的新路。

  “当看到今天有这么多年轻人从事戏曲研究,当那天晚上,亲眼看到海宁越剧团演出新编传统戏剧《贞妮传》,有那么多普通市民自己买票来看戏的热闹场面时,才真切感到———戏曲还活在舞台上!”一位研究了大半辈子戏曲的老专家的这番话,饱含着他对中国戏曲的深挚情感,也道出了大家对自己土生土长的这一民族艺术前景的热望与自信。

  《人民日报》 (2004年10月06日 第四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网游天堂2新增服务器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