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期望值高 "毕业不就业"流行大学校园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7日15:28 新华网 |
日前,广东省首次公布了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以及灵活就业率。其中,有大约13%的毕业生不参加就业,这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选择了与学校签订暂缓就业协议。 自从高校暂缓就业政策出台以后,申请的学生人数一年多过一年。此外,还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好学校好专业,对未来的期望值越高,申请不就业的学生也就越多。“毕业不就业”的观念已经普遍为大学生所接受。 案例1:立志考研的“校漂”群 毕业已三个月的阿为仍常常穿梭于学校的图书馆、课室、饭堂或者考研辅导班。阿为是石牌某高校应届的毕业生,大四时就参加了研究生考试,未能如愿。为了继续考研,他申请了暂缓就业。当周围同学津津乐道各种招聘会和面试签约的时候,阿为又开始过起了宿舍、课室、饭堂“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 阿为说,就业压力大,社会对文凭的要求越来越高是促使他继续考研的原因。 案例2:大胆尝试的创业者 经过近两个月的筹备,阿龙的“广东××文化公司”终于成立了。阿龙是广州大学应届毕业生,5月份,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申请了暂缓就业,开始了创业之旅。他的理想是创办一份“关于大学生话题”的杂志。 毕业后的阿龙在广州市区租了房。这个不到50平方米的房子成了阿龙生活和办公的两用地。阿龙用“单调”形容筹备公司这段时间的生活,几个青年人,几台电脑,几个饭盒,常常响起的电话铃声……他们正忙于写发展计划书和创办网页。 “缺乏资金、经验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是我们遇到的三大难题。”谈话中阿龙多次感慨。一所普通公司注册成立需要资金50万,这笔数目对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并非易事。阿龙说,可以通过投资商投资,现在正在准备联系投资商的计划书。 案例3:暂缓就业找更好工作 毕业已经两个月了,某高校应届毕业生朱清泉(化名)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5月份,他申请了暂缓就业。 “我准备在两周内找一份过渡性工作,同时继续投简历。”朱清泉告诉记者。其实,朱清泉在毕业前就已经找到工作了。做了两个月,他就毅然辞工了,原因是发现这座城市没有经济活力,商业类型单调,市民多封闭排外。毕业后,他奔波于深圳、东莞、广州、佛山等大型的城市,向各种不同的公司投简历。 “找工作开销肯定很大啦!”当记者问及找工作的开销时,得到了朱清泉肯定的回答。他举例子说前天去东莞面试,车费、资料费、水费、吃饭住宿等就花了200多元。“经济压力是有的,但是现在是找工作的淡季,我可能先找一份过渡的,继续积累经验吧。”朱清泉坦然地说。 观点碰撞:暂缓就业好不好? 正方: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敏强认为,“暂缓就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断摸索自我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认识自己,不断调整定位,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社会位置。 反方:不少家长则对“不就业”持否定态度。一位家长说:“培养一个大学生容易吗?做家长的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不少人还认为,选择“暂缓就业”后,学生可以随随便便跟单位签约,随即很快又“抛弃”自己的选择,再换工作。这样不仅伤害了用人单位,而且有损于本人信誉,对自己前途有“不负责任”之嫌。(秦晖)(来源: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