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教育无痕》序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8日04:0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徐惟诚

  和一般作序者不同,我和徐光同志本来不甚熟悉。我对她的真正了解,可以说就是从这一本书开始的。这也有一个好处,让我可以,也只能就本书所涉及的内容说一点因此产生的想法。

  这不是一本教育学或者家庭教育学的专著,而是一本实录。一位年轻的母亲成功地教育了她的儿子,儿子也很争气地配合了母亲的教育。这位母亲的很多做法都很普通,并没有什么石破天惊的举措,但又确实相当不一般,很多为人父母者不会这样做。正是这些看上去普通而不一般的做法,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徐光同志主张“教育是无痕”的。但是,教育果然能“无痕”

  吗?从呱呱坠地的孩子成长为合格的公民、人才,要经历多大的变化,要经受多少教育,当然不可能都是“无痕”的。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又确有“无痕”的教育在,而且往往是起很深刻作用的教育。有人把这种教育称为“无意识教育”。这个名称也不一定确切。因为这种教育在受教育者可能是无意识的,不认为是在受教育;而在教育者则可能需要更有意识的精心设计。相对来说,这种“无意识教育”或者“无痕教育”更多地出现在家庭教育之中。

  对家庭教育的一种最普遍的误解就是把家庭教育看成是学校教育的附属或补充。许多父母天天忙着督促孩子做作业,督促孩子拿高分,辅导孩子做作业,检查孩子的作业,以为这就是父母的责任。还有些父母也为没能教育孩子而苦恼,他们埋怨说:“哪里有时间呢?”其实家庭教育更重要的在于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包括选择人生道路,处理各种人生问题。这种教育需要通过说理来进行,更多的却需要通过父母的日常行为和父母为孩子设置的成长环境来达到教育目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每天可以看见父母是怎样做人,怎样处理人生的各种问题,怎样处理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在处理中的喜怒哀乐,甚至一个眼神的变化,都在给孩子以教育。孩子还更直接地感受父母每天怎样对“我”,有什么期望,高兴什么,不高兴什么,从而不断调整着自己的行为。再进一步,孩子还会感受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各种后果,探求改善或者调整今后行为的方法。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契机。只有抓住这些契机,才能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这取决于做父母的本身是否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孩子的实际,懂得教育的规律,而不在于他们能专门拿出多少家庭教育时间。

  徐光同志在书中讲述的许多故事显示出她是一位善于抓住这类契机的母亲。问题是类似的契机在别的孩子成长过程中也往往多少有所展现,但却不能引起他们父母的关注和重视,这是为什么?还有一些父母学习了其他成功父母的若干经验,回家模仿这些做法,却收不到同样的效果,这又是为什么?还有一些父母学习了一些好的方法可以成功一次两次,以后又不成功了,这又是为什么?这些问题说明,关键并不在于具体的方式方法,而在于能不能用正确的观点去认识、看待儿童。徐光同志强调要“感悟童心”,实质就是要尊重儿童,平等地对待儿童。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还没有完全长成,但是他们的成长,他们的认识,他们的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任何违背规律不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教育”都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不能因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玩具,看成自己可以任意支配的物件,强制孩子按父母的意愿这样做那样做。走出这个误区,徐光同志的经验就容易学到手了。真正学到手了,就一定会有许多新的创造,提炼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经验来。

  作为本书的序言,不知道我说的这些能不能对广大读者有参考价值。

  (作者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10月08日 第八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网游天堂2新增服务器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