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清音乐笔谈》作者与编辑的对话(下)(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8日04:0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
答:诚如您所说,我在1997年打算写作这本书时,的确是选用了《李岚清音乐笔记》这个书名,后来之所以作了改变,主要是因为现在这部书稿的内容和写作风格,与我最初计划写作时比,有了较大的拓展。从内容上说,除了介绍50位音乐家、选介他们的作品外,增加了一些有感而发的随笔性的篇章,以我个人的亲身经历与感受,与读者谈谈音乐与工作、音乐与教育、音乐与人生、音乐与个人修养,甚至音乐与培养和塑造民族精神等有关问题,这可以增进读者对音乐的认识与理解。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书中的“札记”中。并且考虑到这本书的写作目的,主要是进行音乐的普及,因此我特别希望能够通俗易懂,与读者之间有较为亲切的交流,使读者有一种近乎在听作者谈话的感觉。由于这样的一些变化,我认为叫“笔谈”比叫“笔记”可能更贴切一些。 宋代有一位大学问家沈括,他写了一部书叫《梦溪笔谈》,内容丰富,涉猎广泛,见解独到,给人以多种多样的知识和启示。我希望我的这本书以笔谈形式,能使读者在音乐方面得到更多的东西。 用“笔谈”,还有一个考虑是,当今我国的知识分子同国外的交流越来越多,如果我们在进行国际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的交流时,能增加一些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交流,一定能够在感情上拉近彼此的距离,提高交流与合作的效果。根据我个人的体验,作为一个非专业音乐工作者,如果能掌握本书的内容,那么当我们同欧、美国家的朋友们“谈”他们的音乐时,我想是够用了。这也是我用“笔谈”的另一层含义,也可以说是此“谈”为彼“谈”的用意。 最后的一个原因是,近两三年内,陆续有多部取名为“音乐笔记”的音乐类书籍出版,我想我这本书在内容及形式上,也应该与这些书有所区别。 问: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您从少年时代就对音乐感兴趣,为什么后来没有学音乐呢? 答:对音乐感兴趣和做一个音乐家是两回事。就我的体会,成为一个真正的音乐家,需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天赋,二是兴趣,三是勤奋,四是环境,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对后三条,我想不会有异议。说到“天赋”,可能有人会怀疑“天赋”是否存在?我认为“天赋”是客观存在的,这不是唯心主义。例如,学声乐首先就要有良好声带这个先天条件。人的脑结构也不一样,有人左脑比较发达,有人右脑比较发达,有人学问不大,但口才好,有人学问很大,但不擅表达,有人学问又大,口才又好,等等。这些都不完全是后天的,而有先天的因素,这就是“天赋”。我对音乐有兴趣,也曾写过音乐作品如《蓓蕾之歌》,但不具备其他条件。实践证明,不管你学什么,做什么,音乐都有助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和修养,培养高尚情操,激发灵感,增强创意思维能力,对做好本职工作都有帮助。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10月08日 第八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