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捧走诺贝尔文学奖桂冠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8日04:15 人民网

  当地时间10月7日下午一点,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奥地利女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ElfriedeJelinek)获得了200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耶利内克将获得了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6万美元)的奖金。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颁奖的布告中说,授予耶利内克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她用超凡的语言以及在小说中表现出的音乐动感,显示了社会的荒谬以及它们使人屈服的奇异力量。”不过,据奥地利通讯社报道,耶利内克说自己12月10日不会去领奖,“不是因为身体欠佳,而是心理上受不了众目睽睽”。

  耶利内克于1946年出生于奥地利小镇穆尔祖什拉克。她于1967年出版了她的首部作品集《利莎的影子》。她被誉为同一辈奥地利作家中的翘楚,著有《女情人们》(DieLiebhaberinnen)、《我们是骗子,宝贝》(wirsindlockvochgelbaby﹗)及《情欲》(Lust)等小说,另有剧本、散文等著作。1986年她因对德语文学的贡献,荣获海里希·波尔(HeinrichBoll)文学奖;1998年荣获著名的德国毕希纳奖(GeorgBuchner),以表彰她的创作成就。她也在报章上发表自己对于社会问题的看法,在2000年奥地利大选中她反对约尔克·海德尔(Haider)的右翼党(centerWingParty),而右翼分子曾经打出海报“你要耶利内克还是要文化?”可见她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作家。针锋相对的她则说如果海德尔进入政府,她将拒绝自己的戏剧在奥地利境内上演,以示抗议。

  宠物狗:理解她作品的隐密线索

  “弗洛皮”在耶利内克作品中时隐时现最后又不知所终

  像很多西方人一样,狗是耶利内克最钟爱的宠物。耶利内克曾有多次养狗的经验,而这个叫“弗洛皮”的精灵则是对耶利内克影响最大的一条宠物狗。耶利内克曾在开始收养弗洛皮之时以及将弗洛皮送给一动物收养机构之后,两度写下关于此狗的散文。两篇文章都是耶利内克近期散文的代表作。

  在这两篇文章中,耶利内克以一个女性作家特有的柔情表达了自己对小狗的温婉的爱怜。“这只动物是那么的漂亮和柔软,有了它,我每日的散步有了意义和目的,我一个人走在那条路上的时候,那么像一位退休的老妇人。”

  不过,像所有的德语文学大家一样,耶利内克的文中也充满了哲思,她因宠物而起笔,文字却开始讨论生命的意义,自在与他在的意义。在第一篇文章的开头,她便这样写道:“我想,这只动物是没有未来的,因为它无法意识到现在。”

  在说到最终将自己宠爱的弗洛皮转送他人之时,耶利内克独特的个性也显露无遗,她认为自己对宠物的爱怜渐成一种“恐惧”,而弗洛皮对自己的依恋又让这个小生命失去了自己的存在。在第二篇文章的结尾,她这样写道:“它现在和一些大气的人生活在一起,和许多其他的动物生活在一起。这些人将它从我这里解放,拯救了它。我想,它现在应该很幸福。我感谢他们。”(微蓝)

  相关背景

  耶利内克:一个饱受争议的女人

  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ElfriedeJelinek)1946年10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南部的穆尔祖什拉克镇。他的父亲有捷克犹太血统,是一位化学家,二战期间曾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业生产部门工作,由此幸免于难。她的母亲来自奥地利的一个富裕家庭,Elfriede就是在那里长大,上学。她在幼年时期就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长笛,并进入著名的维也纳音乐学院(MusicConservatory)就读。1964年她从Albertsgymnasium毕业后,即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戏剧和艺术史,同时继续她的音乐学习。1971年她通过了管风琴师资格认证考试。

  耶利内克很早就开始写诗。她文学上的初次试手是1967年出版的文集《利莎的影子》(LisasSchatten)。由于与学生运动的接触,她的写作走向社会批评的道路。1970年,她写作了讽刺小说《我们是骗子,宝贝》(wirsindlockvochgelbaby﹗)与她下一部小说《Michael.EinJugendbuchfürdieInfantilgesellschaft》一样,语言颇具反叛色彩,所针对的是流行文学粉饰生活表述方式。20世纪70年代初,她在柏林和罗马呆了几年时间后,与GottfriedHüngsberg结婚,在维也纳和慕尼黑之间两地奔波。令她征服德国文学界的是小说《作为情人的女人们》DieLiebhaberinnen(1975;WomenasLovers,1994),DieAusgesperrten(1980;Wonderful,WonderfulTimes,1990)和自传体小说《钢琴教师》(DieKlavierspielerin1983年),这部作品2001年被麦克尔·汉克MichaelHaneke拍成了电影。这些小说在各自的框架内通过不同的问题表现了在这个无情的世界上,人们所面对的暴力、屈服、捕食与掠夺。她还展现了娱乐产业如何渗透人们的意识,使人们被阶级偏见和性别压抑所麻痹。在《情欲》(1989;Lust)这部小说之中Jelinek将她的社会分析进一步扩展为文明的本质性批判:认为对女性的性暴力就是我们的文明的真实模式。这个主线贯穿了其后的作品,只是语气似乎缓和了一些。在长篇小说《贪婪》(Gier.EinUnterhaltungsroman,2000)中,她对男性力量的冷血行为作了研究。在她的作品DieKinderderToten(1975)中奥地利被描绘成了死亡之地。

  在她的祖国奥地利,她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人物。2002年她出版了剧本《告别》(DasLebewoh),其中三部小戏剧《沉默》、《死亡和姑娘II》以及《告别》针对的是奥地利最新的政治纷争。《告别》是一本关于政治家的剧本,采取的是独白的形式,它是对约尔克·海德尔撤退回克恩滕州作出的反应。

  Jelinek作品的性质很难被界定,它们介于散文与诗,咒语与赞歌之间。它们包含了戏剧的场景和电影的序列。她写作的重心已从小说转向了戏剧。1974年,她写作的第一部广播剧:wenndiesonnesinktistfürmancheschonbüroschluss大受欢迎。从那时起,她就开始大量为广播和剧场写作。在这些作品中她成功地摆脱了传统的对话模式,创造了一种复调独白:不是为塑造角色服务,而是为了使来自灵魂和历史的多重声音同时展现。近年来,她在戏剧中表现的Totenauberg,Wolken.Heim,EinSportstück,IndenAlpen,DasWerk这些形象,与其说是人物角色,不如说是相互对立的声音。她最近出版的戏剧,所谓的“公主戏剧”(DerTodunddasMdchenI-V,2003)是作者基本主题的一个变调:女性在这个自身被赋予多重形象的世界上无法充分完成自我。

  (翻译:唐妮)

  反应

  耶利内克本人:

  获悉此消息后,耶利内克将自己得到的这个奖项称为“意外而巨大的荣誉”。不过通过瑞典的广播,她表示,由于健康的原因,她本人不会出席今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颁奖礼。

  出版商:

  耶利内克的出版人,德国著名出版社Rowohlt的亚历山大·费斯特是除了耶利内克本人外,最开心的一个人。他表示,耶利内克获得此荣誉当之无愧,对创作的主题和状态,她毫无保留地以巨大的勇气不停地探索,同时她也是一个非常关心政治的人。

  不过费斯特也没能联系上维也纳的耶利内克,耶家的电话一直占线。

  德国电视一台

  德国电视一台的报道除了强调她是继1999年格拉斯之后又一位获奖的德语作家之外,还特意强调了她的女性身份。耶利内克是1996年来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而从1901年第一届开始算,她也只是第10位女作家。而与此对应的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18位终身会员中只有4位是女性。

  美联社

  经常通过作品探讨女性社会地位的耶利内克是奥地利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不过她的作品在国内外的评价却不尽一样,在国外,她用文学语言对性别问题,社会中的性与暴力等主题的探讨有很高的声誉,而在国内,她却是个争议人物,尤其是她对当代奥地利社会问题,对伊拉克问题,对反犹主义等的态度。(牛文怡)

  (本报记者周文翰)

  国内专家评价耶利内克及其作品,对《钢琴教师》均有深刻印象

  她的小说描写女性心理非常大胆

  耶利内克作品中文译者宁瑛:

  耶利内克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引起德语文坛注意的,她的小说对很多社会问题能够直率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翻译过她的《钢琴教师》,这部小说与她的其他小说有所不同,是一部带有一定自传性质的小说。可惜的是这部小说一直没有能够在国内出版,书稿至今还压在出版社。

  《钢琴教师》描写女性心理非常大胆,从性心理的角度,刻画了人在现代社会中扭曲和变态的心理。我翻译这部小说时,国内的私人写作刚刚开始,这类小说在国内还不多见,所以,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另外,这部小说写一个钢琴女教师的生活,音乐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耶利内克学过音乐,所以,对音乐的描写是比较成功的。

  德语作家在语言上受到维特根斯坦的影响,在写作过程中经常把语言当做对象。耶利内克在《钢琴教师》中也秉承了这个特点,有很多地方都不是平铺直叙的写法,经常使用象征和比喻。这与她早期的作品是有一定差异的,她早期的小说表达主题和叙事的方式都比较直接。据我所知,耶利内克也写过一些戏剧,有些是德语世界比较重要的作品。

  在生活中她也是比较反叛的

  《世界文学》编辑部编辑杜新华:

  近年来,德语世界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女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个。她作品形式比较多样,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曾经写过诗歌、小说和剧本。她强调的文学观点是:思想和形式一起飞,不至于有一方坠落地面。

  她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获得过德语文学界重要的文学奖毕希纳奖。她的小说叙事冷静,女性在现代生活中的压抑和愤怒都隐藏在她冷静笔触之下。她的小说还非常注重心理刻画,像《钢琴教师》看起来很像心理小说。

  另外,她的小说在性描写上非常大胆。据我所知,国内还没有出现过她小说的译本,大家可能了解一些的是《钢琴教师》,它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

  耶利内克个人在生活中也是比较反叛的,2004年,她获得了莱辛批评奖,在获奖发言中她说:“人类的理性是没有意义的,是没有希望的?”

  据我所知,她近年来的重要作品有小说《死者的孩子》(1997年)、《贪欲》(2000年),剧本《保重》(2000年)、《在阿尔卑斯山上》(2002年)。

  知名作品

  《钢琴教师》:肉体覆盖精神的绝望

  根据耶利内克半自传式小说改编,曾获2002年戛纳电影节三项大奖

  当200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还在猜测之中时,这位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地利女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就曾给予那年获奖的奥地利作家伊姆雷·凯尔泰兹有力的支持,她说:“我几乎不知道还有其他人比他更应该得到这个奖……他把他生活的恐怖转化到了文学作品中。”谁料到两年后登上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的就是她自己。

  在2002年戛纳电影节大放异彩的《钢琴教师》(ThePianoTeacher)是匈牙利导演迈克·哈尼克(MichaelHaneke)的杰作,这部影片获得当年的评审团大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女演员奖,成为当年戛纳电影节最大赢家。这部由法国、奥地利合拍的130分钟的影片正是改编自奥地利女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ElfriedeJelinek)1983年的半自传式原著小说。

  影片中,在维也纳音乐学校任教,40岁出头的女钢琴教师艾丽卡与她专横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在这个封闭保守、几乎与世隔绝的残缺家庭中,艾丽卡感到压抑苦闷,这种畸形的环境导致了她依靠偷窥和自我虐待来发泄性欲望,而一个学生对她的爱慕则改变了她的生活。肉体的痛苦暂时覆盖了精神的绝望,但最终艾丽卡还是以自残的方式惩罚了自己,给影片留下一个悲剧的尾巴。

  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曾经说过:“她那遭受压制的性欲在偷窥中得到发泄,她只是一个不能正常享受生命和欲望的女人。甚至连偷窥也是男人的特权:女人总是只能成为被看的对象,从来就不是主动观看的人。“

  当问及为什么选择这部十年前问世的小说时,导演回答:“首先因为有人向我推荐了它。其次,这部作品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包含着极其丰富复杂的社会思辨和批判意识,已经超出了私人关系范畴。它能够引起如此多的联想,已绝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第三,因为这里有三个很有趣的人物。”影片大胆而疯狂的性描写无疑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议。

  影片上映后举世哗然,有影评称这是“千载难逢的一部狠片”,狠狠地剖析了一位女钢琴家心与脑的阴暗面,冷静又不失悲悯地刻画了女主角以及她周遭人物各自的心理变态(尤其是性方面的明疮暗疤),奇诡辛辣、生动非凡,堪称是美国导演大卫·林奇(DavidLynch)继《蓝丝绒》以后最卓越的性心理变态电影杰作。影片的“冷”是《钢琴教师》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影片《钢琴教师》是一部导演与演员完美结合下的杰作。导演充分给予演员发挥的空间。特别是女主角伊莎贝尔·于佩尔震慑人心的演技,实在令人过目不忘,亦让人又爱又恨(早在23年前,初出茅庐的于佩尔就捧走了戛纳影后的桂冠,23年后这位46岁的法国影后又在戛纳梅开二度,她还亲自弹奏了影片中属于她弹奏部分的钢琴曲。她在片中的扮相和气质看上去与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都很相似)。(本报记者术术张悦)来源:《新京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网游天堂2新增服务器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