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安徽房地产业如何健康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8日06:16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相对于发达地区,我省房地产业起步迟、规模小,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自1998年国家实施货币化分房制度以来,反映安徽房地产业发展状况的“皖房景气指数”,已连续5年处于景气区间。安徽住宅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个人购房比例现已达到92%。消费需求的逐步释放,刺激住宅供给水平、质量、规模不断提升,安徽住宅市场正以每年人均新增0.87平方米的速度增长(全国平均1平方米的速度)。

  安徽房地产市场总体健康,但结构性矛盾不容忽视:一是地域发展不平衡。2003年,80%的开发量集中在九个地方,而合肥、芜湖两市就占了其中的48%;县域房地产开发总量占全省比例不足20%。二是产业发展之间不平衡,内外资、国有和民营竞相参与房地产开发,而相关的服务领域引进外资较少,中介、咨询设计、顾问、房地产经纪、物业管理等行业发育欠缺。三是供需结构不平衡。2003年城镇人均建筑面积达21平方米,但是城市中约有20%以上的居民没有实现“居者有其屋”。以合肥市为例,市场上新开工的经济适用房与高档住宅面积之比为074∶1。高档商品房比重上升会带动住宅均价提高,并产生涨价预期。四是市场环境不够完善,交易成本过高。房地产行业开发、销售等众多环节,缺少信誉保障制度,质量纠纷、产权纠纷、物业管理纠纷、面积缩水等问题造成老百姓买房权益受损,维权成本太高。

  为促进安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首先应建立以总量和结构调整为指向的调控体系。省政府可以在国家财税、金融、收入政策框架下,运用法律权限调控经济总量与结构,解决因市场运行无效所造成的住房分配不公、因虚拟需求所造成的经济波动等问题。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强对城市自然环境、土地及水资源、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的评估和研究,合理规划、及时调整,防止土地过度开发、超负荷容量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二是提供权威的信息服务,及时发布有关市场供求、价格变化、土地出让、居民收入、政策法规等信息,促使土地开发、住宅建设规模、结构与住房需求衔接。三是利用地价杠杆、土地供给量、土地供给结构参数,调控土地开发投资量及结构,从而降低土地交易成本、调整供给结构,从根本上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四是在热点地区,政府通过收购和组织廉租房房源、推出经济适用房开发计划、放开搞活公房、旧房交易等措施,加强中低价房供给,平抑房价。

  其次是建立以金融调控政策、产业组织调整政策、产业技术指导政策为重点的产业政策支持体系。一是金融支持,稳固发展平台。2003年央行出台的121号文件,被业内视为收紧房地产行业融资的警示信号。如何在控制盲目开发的同时,避免开发企业正常的资金链断裂,需要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我省可考虑促进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大力发展信托产品等政策推进措施。产业基金具有投资回报高、投资风险较低的特点,是理想的资本市场投资工具。信托产品在房地产业的应用有利于拓宽货币市场,相对银行贷款而言,更加灵活和个性化。可以针对房地产开发具体设计如信托贷款、房地产信托收益权转、资产证券化待信托产品,以信托资金介入烂尾楼的处理、合资从事房地产开发项目等。二是产业技术指导政策,提供环境支持。当前要大力推广建筑部件标准化技术、绿色产品和应用技术、建筑节能产业化技术,加快提高住宅的总体质量和功能水平,加速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同时要强化房地产专业协会的中介服务功能,完善房地产教育培训网络,逐步覆盖到房地产开发、产权产籍、经纪、营销、评估、物业管理等各个领域。

  再次要运用产业组织政策,提高产业集中度。目前全省房地产企业多达2000多家,但是其中1/3为项目公司,1/3开发量很小。在有开发业绩的企业中,普遍存在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的问题,产业集中度低、行业竞争力低。可以考虑采取财税激励措施,鼓励缺乏实力的开发商以合资、合作或资产重组的方式形成“竞争簇群”,在市场上寻求新的立足点;促使大企业之间形成新型竞争合作关系,探索相互投资、策略联盟、共同开发等合同模式,逐步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作者单位:省社科院)蒋晓岚


 【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网游天堂2新增服务器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