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闻一多与刘兆吉及其《西南采风录》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9日09:37 今晚报

  中国学人素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行传统,抗日战争期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部分师生西迁昆明的湘黔滇之旅无疑是一次浸染了悲壮色彩的“行路”。在中国教育文化史上,这次旅行是在硝烟战火中的文化撤退,这虽是家国的不幸和学人的无奈,但对于久囿书斋的师生们来讲又不乏一定的积极因素,那就是让他们接受一次接触社会的机会,达到了“多习民情,考察风土,采集标本,锻炼体魄”的目的。

  在这支由文化人组成的队伍中,一个学生尤为活跃,每经过一地,他常常怀揣纸笔深入村庄,走家串巷,在田间地头,在山间苗寨,访问农民,向他们收集当地的歌谣、山歌。他就是当时南开大学哲学教育系三年级的学生,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的刘兆吉。他当年不顾语言障碍,经受了各种怀疑、猜忌、误解,不顾个人安危和旅程的艰辛,搜集民间文学作品。为了采集民间歌谣,刘兆吉要比旅行团的师生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因采访而误饭,因要及时整理歌谣而挑灯夜战,饥饿、疲劳成为他的“家常便饭”,还时常受到当地百姓的误解。然而,皇天不负有心人,当旅行团68天的旅行结束时,刘兆吉共采集到湘西、黔东、滇南各民族的民歌、民谣2000余首,后筛选700余首汇编成《西南采风录》,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刘兆吉采集到的这些诗歌,记录了当时湘黔滇地区民众的真实生活状态。这本蔚为大观的《西南采风录》曾被当时西南联大师生誉为“现代的诗三百”。

  说到刘兆吉采集民间歌谣的动机和成绩,不能不提闻一多,刘在后来的一篇回忆文章中讲:“如果说这本小册子(即《西南采风录》)还有点价值,首先归功于闻老师的指导。”当年,闻一多常对学生们讲“有价值的诗歌,不一定在书本上,好多是在人民的口里,希望大家到民间去找”。多年后,刘兆吉回忆起歌谣采集一事,还念念不忘闻一多关于民间诗歌的议论。闻一多常感叹于中国知识分子“虽然是个中国人,而对于中国社会及人民生活知道的很少”,对此他疾声呼吁“国难当头,应该认识认识祖国了”,国家危亡之际,才开始认知中国,虽不免有些尴尬,但毕竟部分中国知识分子迈出了可贵的一步,而这也深深地影响了像刘兆吉一样的有志青年。

  当时,参加步行团的一部分爱好文艺的学生受了闻一多的启发,组织了歌谣采访组,并请闻来做指导。但启程后,学生们因疲于劳顿之苦,加之受了语言、生活习惯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大都放弃了歌谣采访工作,惟有刘兆吉坚持了下来。闻一多很是惊佩刘兆吉的毅力,作为采集歌谣的指导人,闻一多给予刘大力的支持,他们两人常常促膝谈心,讨论诗歌。时间一长,闻一多便亲切地称呼刘兆吉为“密斯特刘”了,他们的师友情谊更进了一层。一次,二人在讨论一首内容是“吃菜要吃白菜头,跟哥要跟大贼头;睡到半夜钢刀响,妹穿绫罗哥穿绸”的民谣时,闻一多对这首诗赞不绝口,反复吟诵。刘兆吉则不解地向闻一多请教:“这首歌谣不是在歌颂强盗吗?野蛮,原始,有什么好呢?”闻听此言,闻一多清癯的脸涨得通红,他批评道:“密斯特刘,你脑子里还是孔夫子那一套!一点也没开窍!”

  后来,在《西南采风录》的序言中,闻一多回答了刘兆吉的疑惑,那就是当时那首诗引起了他对于家国命运的强烈情感共鸣,在诗中他读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闻一多希望人们阅读这些来自民间的普通诗歌,希望中国人“该拿出人性中最后最神圣的一张牌来,让我们那在人性的幽暗角落里蛰伏了数千年的兽性跳出来”,给侵略者反噬一口,向世人展示出中国人不屈坚毅的精神和力量。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国青闯入亚青赛决赛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中国高官参加七国会议
海军音乐剧《赤道雨》
你最喜爱大学校徽评选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