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如何看待同学间“有偿帮助”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9日10:19 新华网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帮助人而又谋求回报,是非常不高尚的行为。但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人将市场经济里等价交换的理念运用到了人际关系之中。这种现象在校园里客观存在,我们这次讨论的“同学之间的‘有偿帮助’”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行为究竟是对是错?许多同学对此感到很困惑。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各种观念之间的碰撞也越来越激烈,一些现象看起来不起眼,实际上却直指人心,涉及社会的根本、人生的根本。而对于人生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来说,这些问题更是不可小视。在此我们建议学校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在这些具体的问题上给学生以有力的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体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本期话题,江西省吉水县第一中学高三(6)班的同学在班主任的组织下进行了集体讨论,并寄来了他们的讨论结果,我们在此表示感谢。

  学生论坛

  金钱买不到快乐

  对于“有偿帮助”,我持反对意见。我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我问一名成绩优秀的同学一道数学题,他并不是立刻帮我讲解,而是带着诡异的表情对我说:“放学后请客哦!”我虽然有些吃惊,还是答应了。可不知怎么回事,自从请客后我心里一直感到很别扭,总在想:为什么同学之间这点帮助还要回报呢?这让人感觉多冷漠呵!我想人与人之间是需要友情和关心的,如果人们都是为了谋取利益而帮助别人,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多么自私啊!那样的话,我们就不会看到希望小学里孩子们的笑脸,也看不到帮助别人的人脸上那说不出的快乐。我不希望生活在交易市场般的社会环境中,因为它掩盖了生活中最绚丽的色彩。虽然在生活中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金钱,但金钱却买不到快乐,买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安徽省蚌埠六中王璐)

  要看具体情况

  我认为,同学之间的“有偿帮助”可以而且应当存在,因为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这种差距又直接反映在学生这个群体上。于是,在学生中一些人大把大把地花钱,奢侈浪费,另一些人却交不起学费,买不起书本甚至辍学。这个时候,“有偿帮助”就有其合理性了。比如,A同学本来打算将脏衣服送到洗衣店去洗,现在就可以将衣服交给B同学,同时支付一定的报酬;又如C同学本来要请老师辅导数学,现在可以将目标锁定在学习成绩优异但家境贫寒的D同学身上……诸如此类,完全可以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操作。当然,如果只是一些小事,比如有的同学仅仅是帮别人提了一下东西,或帮别的同学讲解了一道题目就要与货币挂钩,那就有些过分了。无偿地做这些小事,正可以体现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浙江省衢州二中刘文)

  变了味的“帮助”

  同学之间的帮助是不应该收取报酬的,因为同学之间的友情是最纯真的,如果互相帮助还要用金钱来衡量,那实在是太可悲了。更何况,只要一涉及“有偿帮助”,往往就是变了味的“帮助”,比如在考试时帮同学作弊、平时帮同学写作业等。还有些同学在评选“三好学生”时拉选票,答应只要同学投一票,就送一瓶可乐或者买一块雪糕等,虽然这样的“礼”看起来不值什么,但是它所反映出来的思想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所以我认为对于“有偿帮助”,老师、家长、同学应该严肃看待,因为这些变了味的“帮助”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河南省濮阳县一中杨子瑞)

  “有偿帮助”的三大坏处

  一是同学之间“有偿帮助”,容易形成“富贵”者役人、“贫困”者役于人的风气。“有偿帮助”往往是“富裕”者得到帮助,“贫困”者很难得到帮助,且只能去“帮助”别人,长此以往,同学们纯洁的心灵会受到扭曲和损伤。二是这会失去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光彩。同学之间应该提倡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帮助人者乐在其中,受帮助者心怀感激,从而更加激发起大家帮助别人的欲望。如果是“有偿帮助”,帮助人是为了得“偿”,受帮助者心安理得,这样下去,同学之间的关系会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三是这不利于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现在学生中已经出现拿钱雇同学“帮助”擦黑板、打扫教室,拿钱雇同学“帮助”打水打饭洗衣,甚至拿钱雇同学“帮助”做作业的现象,这样下去,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将无从谈起。(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花官初级中学 王德启)

  做好“大鱼”

  朝夕相处的同学之间为何会出现金钱交易呢?我认为,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在学生眼中,老师是充满正气、神圣的,他们的言行永远是正确的。一旦学生目睹或者耳闻老师有了与金钱有关的错误言行,他们在潜意识中就会对这种行为有所默认。《半月谈》第17期刊登的《师德“五痛”》一稿中,有“两痛”都与金钱有关,“收受钱物,不良风气影响学生”、“忙于走穴,荒了课堂”,真乃师德之痛、学生之痛、教育之痛。教育是“大鱼”引导“小鱼”的活动,如果作为“大鱼”的教师自身行为不端,行路不正,那么随从的“小鱼”自然就会迷失正途。(江苏省高邮中学李云)

  观点集粹

  爱心是无价的,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如果同学之间盛行“有偿帮助”,那么在孩子成年后,就会变得冷漠无情,对社会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对他人缺乏必要的同情心,使整个社会陷入严重的道德危机。———山东省荣成市公安局阚永斌

  有句话说得好:“金钱不是万能的”。作为成长中的中学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是任何东西都是用钱能换来的,同学真情就是一例。在学习中、在生活上、在内心深处,我们都或多或少地需要别的同学的关心、鼓励和帮助,如果都带着有偿的目的,我们就不可能在集体中感到温暖。———江西省宜丰二中戴晓华

  同学之间对于费时不多又能顺便完成的,如上街购物、买学习用品等小事,谁也不应去计较报酬。而对于费时较多的,则不能是无偿帮助。这能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让他们明白有劳动就有报酬,树立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思想。———山西临汾军分区张玉勇

  诚然,助人有时自己的确会蒙受损失,但这种损失应该在助人的快乐中得到补偿,而让帮助别人的人真正享受到助人的快乐,这才是学校应该教给孩子的。———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张徐锋

  求学时期正处于长知识、增学谊、添友朋的阶段,对于这个年龄的人来说,精神的愉悦、友谊的共享远比物质的获得更为重要。———南京长江油运公司职教中心 文心

  我赞同同学之间的“有偿帮助”,但并非是指物质,而是指精神。一声“谢谢”让人觉得帮助人是件乐事,可以肯定帮助别人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让人的内心充满无比的崇高感。———江西省吉水县第一中学 肖文龙

  “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行为是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素质,绝不能让眼前的功利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辽宁省建平三家中学 王永飞

  从市场的角度来讲,这种现象似乎无可厚非,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从教育的角度讲,这又是怎样的悲哀!购买“帮助”的孩子们多半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只要花钱可以办到的事全部雇人去做。久而久之,懒惰成性,不学无术,甚至会丧失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提供“帮助”的孩子多半家境贫穷,过早地体味到生活的艰辛。“有偿帮助”或许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然而当最纯真的同学情谊转变为冷冰冰的金钱关系之后,他们又何从感受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呢?———南京市小行73911部队政治处 张小青

  有报道说,一名小学生向其同学借剪刀剪一下方便面袋,居然被该同学索要一包方便面。还有帮助同学购买东西要“回报”、“雇”同学做值日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我们的德育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欠缺,让未成年人染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重庆市云阳县普安小学墨丁

  如果每一只伸过来的援手上,都标明了价格,人性的温度就会失去。也许有人会说,学生迟早要进入社会,提前让他们适应生活很重要。可我认为,孩子的心灵是一座山,在校园里让这座山长上人性的植被更重要。只有从小明白并体会到无私奉献、助人为乐,长大后踏入社会,他们道德的水土才不至于过多地流失,这个社会才有让人留恋的温情。———湖北省红安县城关镇小学 余向红

  同学间的友谊只因非常纯洁,不带一丝杂质,才会在多年之后还被人忆起。一旦被庸俗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所代替,同学间存在的就只有交换,“友谊”就会变成一块遮羞布。———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陈钢

  “有偿帮助”并非是自私,相比之下,这种帮助会让施助者和受助者在道义上处于平等的地位,这对于同学间的友谊不也是一种促进吗?———江西省吉水县第一中学汪录英

  家长谈心:借书要钱不应该

  我儿子今年读小学四年级。一天,他拿着一本漫画书对我说:“爸爸,我要把这本书带到学校去,哪个同学借,我一人收5毛钱。”我问他这是从哪里学来的,他说班上有些同学就是这样做的,另外在街上书店里租书也是这样。我听后郑重地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借书给同学看不能要钱,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它和在街上书店里租书是有区别的。我认为学校应该针对这一新情况,加强教育,加强引导,在同学中大力提倡无偿帮助,不要让孩子形成扭曲的价值观。(江西省湖口县政府农办裴平)

  老师观点:心灵田园不容污染

  我认为中小学生之间的“有偿帮助”不是好事。你帮我讲解一道难题,我帮你做做值日,都应该是无偿的,体现了同学间无私的友爱、纯洁的友谊。如果做什么事情都向“钱”看齐,没有钱就没人帮,不见钱就不助人,那同学关系就完全等同于市场上的等价交换了。

  “有偿帮助”的泛滥会对判断能力较弱、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的孩子产生许多误导。他们会认为有钱就可支使人,钱多就好办事,心理上“一切向钱看”的倾向,使他们在日常行为中做什么都会以金钱来衡量。君不见,落水者在水中痛苦挣扎,而岸上的人们还在为敲定救人的价钱而讨价还价;君不见,遇车祸者哀苦求生,多少行人或驻足观望,或视而不见。这种不道德、不人道的行为不就是“有偿帮助”的翻版吗?学生稚嫩如芽、清澈如水的心灵沾染上可怕的“铜臭味”,对他们今后人生道路的选择和实践害莫大焉。学校教育要培养“四有”新人、合格公民,其中之一就是有道德,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辨别真假、善恶、美丑,体验到真情的美好、善良的可贵、心灵的愉悦,并把这种幸福的情感内化到心中,在实践中自觉地讲真话,做善事,追求一切美好的东西。在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和行为越来越遭到人们的蔑视和谴责;在学校里,老师有责任带着孩子冲出“有偿帮助”的重围,洗掉他们身上不应有的“铜臭味”,保护孩子洁净的心灵田园不被污染。河北青县一中曲祖江(编辑:王秀真)

  即时反馈

  本人作为一名教师,近日就“有偿帮助”问题在本校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涉及这一行为的学生人数随年级的增长有所增加。对此我心里沉甸甸的。对于这种现象,以前大部分老师都是不知情的。若任由这种风气发展,对孩子的成长会造成极大的伤害。目前我们通过个别谈话等来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同时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专题德育活动,如演讲比赛“同学之间需要什么样的友谊”等,促进同学之间建立真正的友谊。同时也感谢半月谈杂志社开办这么好的栏目,提醒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做好学生工作。祝“校园话题”越办越好!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杨官林镇第二中学王志远(来源:半月谈/新华网)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国青闯入亚青赛决赛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中国高官参加七国会议
海军音乐剧《赤道雨》
你最喜爱大学校徽评选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