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问鼎诺贝尔奖除了时间还需要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1日11:04 人民网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陈琦芳

  今年的诺贝尔奖揭晓之际,巴里·夏普莱斯应邀访问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给秋日的申城吹来了更强劲的“诺贝尔之风”。这位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带来的新名词——“点击化学”,令中国同行们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网上信息量的反差进一步印证了这种感觉。在google上查询“点击化学”,搜到的中文信息寥寥无几;而键入“clickchemistry”,则可以找到数百篇相关论著。事实上,“点击化学”是美国在2000年就已开始探索的研究领域,而在我国,即使是在顶尖的科研机构中,它也还是神秘的“陌生客”。

  差距让我们再次反思那个带来一次次期盼与失望的问题——“中国距诺贝尔科学奖有多远?”,有权威人士给出了中国10年或20年内拿诺贝尔奖的时间表。但除了时间,我们似乎还需要更多的东西……

  不跟风

  前不久在回答“诺贝尔奖缘何频频花落美国”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任说:“一个重要因素是鼓励创新精神和向各种假设提出挑战。”刚刚获得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以色列科学家也表示:“在选择课题方面,我们不必去随大流,跟着所有人一起去搞蛋白质合成、DNA或者研究基因组,而是更应该从本质上去发现真正值得研究的课题。”这些观点也许能给我国的科研人员一些启示。

  人们常说,在科学上偶然性往往大于必然性,很多科学成果都是科学家“想入非非”的结果,这些科学上的“异端”成就了科研上的“领跑者”。而诺贝尔奖的宗旨正是奖励有开创性贡献的科学家,这里没有“跟风者”的位置。

  非共识

  面对诺贝尔奖的梦想,国内的科学家也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戴立信院士在与巴里·夏普莱斯接触后感慨颇深,他强调要给“非共识性项目”更多的支持。他说,那些经过层层评审、大家“达成共识”的项目是很难获得诺贝尔奖的。

  近年来在国家、上海的科研项目评审中开始对一些“非共识性项目”给予一定支持,这应该是中国科研突破的一个信号。

  复旦大学王迅院士在分析历年诺贝尔奖时则指出,很多科学家因为年轻时的成果而获奖,那时他们其实都还是“小人物”。诺贝尔奖对于知名权威并不青睐。

  难预见

  而对于“能否对我国问鼎诺贝尔奖做出规划或预见”的问题,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著名华裔科学家饶毅关于“国家科学规划”的论述也许能解答这个疑问。他认为,多年来国际科学的历史证明,原则上,基础研究是不能进行长期规划的,因为科学的真正前沿和最激动人心的突破不是靠计划可以得来的,科学前沿最重大的发现通常都不是预计和计划的产物。

  戴立信院士同样指出,在基础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中强调“可行性”意义不大,评审中“可行性”越高的项目可能创新性越小。王迅院士也认为,科学与技术是两个概念,在工程技术中我们可以做“中长期规划”,但基础科学上不可能搞“有计划”的研究,也不能靠“权威把关”,而更需要灵感和探索……

  对于中国科学的“诺贝尔之梦”,科学家们还有很多话要说。我们的报道仅仅是引出话题,欢迎读者对此作进一步讨论、交流。来源:《文汇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国青闯入亚青赛决赛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中国高官参加七国会议
海军音乐剧《赤道雨》
你最喜爱大学校徽评选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