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并非只为平抑油价(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1日16:32 新华网 | ||
专家强调,即使有了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也不能够对油价高枕无忧,要多招式应对“油价恐高症” 中国四个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预计于2008年前建成!昨天刊登的这一最新消息,加上外界有关上周五纽约原油期货收盘再创历史新高的报道,使平抑油价,建立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再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战略储备≠平抑油价 一种“油价恐高症”正在全世界蔓延,短短一个月内,纽约原油期货每桶已上涨10美元以上,到上周五已达到每桶53.31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9%!甚至连广州的平民百姓,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油价暴涨的压力———受国际油价牵连,瓶装液化石油汽的价格很可能猛升到80元! “如果认为我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主要是为了平抑油价,那是一种误解!”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邹建华指出,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主要是为了应对“破坏型”的国民经济危机,比如,1973年的石油危机,美国和日本就大批动用了其石油战略储备,因为这一危机对其经济打击非常大。石油战略储备的作用,也就体现在应对1973年石油危机这样的对整个经济环境有重大破坏性的危机和战争这样的对国家安全有破坏性的危机上。如果单纯是为了平抑油价,按照中国目前的石油销售体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平抑油价的功能,完全不必去搞一个战略储备体系。 “其实,就算用石油储备平抑油价,效果也不会太明显。”还有一些能源专家这样分析。一般而言,国际组织公认的较为合理的石油储备期限为90天,而影响国际油价波动的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交织,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90天的储备量如果用来“平抑油价”,那实在是“独力难支”,而且还要冒着无法应付突而其来的危机的风险,实际上是得不偿失。 当然,“手中有油,心中不慌”,石油战略储备稳定人心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在美国进攻伊拉克的战争打响之后,石油输入大国日本由于拥有一套完善的石油储备系统和足以维持近半年之久的石油储备量,国内舆论对石油供应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担忧。 相关法规有望出台 近期国际油价暴涨,使人们对我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关注迅速升温,事实上,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早已悄然启动。早在2001年3月,“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就白纸黑字体现在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五”计划中。 浙江镇海、浙江岱山、山东黄岛、辽宁大连,这四大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目前正在密锣紧鼓建设中。而据中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有关人士早前透露,作为中国“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一期工程已全面展开,而且目前正着手拟定石油战略的相关法规以及一些管理办法。可以预期,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也即将“有法可依”。 无疑,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的成本庞大,并且涉及到储备规模、品种比例等一系列问题。有资料显示,在已经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美、日、德、法等发达国家,政府储备加上民间储备,他们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其158天、161天、117天和96天的石油消费。而据有关专家分析,目前中国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备天数约为21天,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因此,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安排落实的过程。 多招式应对“油价恐高症” 近几个月来,国际油市波澜起伏,石油价格一再冲破人们的心理关口,据专家对我国1993年至2000年的GDP、石油进口数量和价格波动进行的实证分析,油价每上涨1%并持续1年时间,将使我国的GDP增长率平均降低0.01个百分点,油价高企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所难免。 但邹建华教授指出,经历几次石油危机之后,油价上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已经远不如从前,这次纽约石油期货价格比伦敦石油期货价格高出许多,也说明其中有不少政治因素,对油价无需盲目“恐高”。而中国要减少石油涨价对国民经济的冲击,完善石油战略储备只是一方面,一个健全的石油安全体系显得更为重要。“比如,加快我国的石油期货市场建设,就是极为重要的方面。”邹建华认为,平抑油价最终还是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而石油期货市场特有的套期保值作用,正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油价风险,同时这种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方式,也可以大大减少国家在平抑油价方面的各种支出。 而在众多的专家眼中,立足国内,厉行节能,实现集约增长,也许是我国应对油价变动的更为长远有效的手段。一个让人沉思的数字是:目前美国、日本和中国的GDP规模大致为8万亿、4万亿和1万亿美元,而三者的原油消费分别是4.8亿吨、2.4亿吨和2.4亿吨。显然,再靠高油耗发展的老路显然不通,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发展替代能源,并且大力提高油气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效率,已经成为我国防范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必由之路。(记者 马汉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