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记者屡次被殴打折射新闻舆论监督制度的缺失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2日04:14 红网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记者被殴打,不再是什么新闻。10月7日,《人民网》刊登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稿子《福建:记者采访屡次被殴舆论监督环境堪忧》一文引起网友热评,记者被殴打这一老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新话题。其中意味,颇让笔者深思:记者缘何屡次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殴打?其背后又折射出什么?有什么应对之策呢?

  众说周知的理由是:记者批评稿损害了殴打者的非法所得利益而引来殴打之祸。对记者抱有成见的人,也许会把记者被殴打归因于个别记者素质不高,违规采访,以稿谋私招致被采访单位或对象的不满导致被打;也会有人认为社会法制的缺失、舆论监督环境的恶化是记者被打的根源。

  上述理由,在记者被殴打的案例中都能找到根据,能够从一个角度向人们解释清楚记者缘何被打,且这种理由符合人们的经验,为人们所认可。但是,这些理由在解释记者“屡次”被殴打却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解释记者被殴打为啥成为“家常便饭”?为啥成为公众眼中的平常事?

  因为,记者揭露丑恶、批评利益团体非法收益自然会引起他们对记者的仇恨,这是利益驱动下必然会出现一种现象;极少数个别记者违法行为会招来被殴打,这是道德驱使下出现一种现象;模糊的媒体曝光权让采访者误解记者的批评报道,这是法律用词糊糊造成误解而导致的一种现象。在其它领域、比如工人、民工、农民等非记者群体身上,也会发生类似的被殴打事件。用普适性的理由来解释记者被殴打的原因是把原因抽象化、泛化。如满足于这种抽象化、泛化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就在满意虚荣中“逍遥法外”。问题依然是存在,悲剧还会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一次次的上演。只有寻找到真正的原因,对症下药,即使最经济实惠的“药”也能起到奇迹般的疗效。

  而当记者挨打普遍化,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时,这种现象本身就隐含社会运行中某种内在性的缺陷,因此,它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笔者认为,新闻舆论监督制度设计的内在缺陷是记者“屡次”被殴打的现实土壤。

  记者常以一篇批评稿引起领导批示而自豪,揭露的问题也因领导的批示而得以迅速解决,而且批示的级别越高,问题解决速度越快。这种方式就是大家熟知的记者揭露、领导批示、被批评者整改的新闻舆论监督模式。这种监督模式打死了不少苍蝇,挖掉了许多社会垃圾,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是,这种模式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即当新闻舆论监督到领导者时、当领导未注意到记者的批评稿或注意未批示时,舆论监督的双重力量也就仅剩下了道德谴责的软力量;而失去行政机关、公检法部门支持的硬力量,道德谴责的软力量的效果在强大的非法利益集团面前也将大打折扣,记者被打,扣留报纸、压制舆论监督现象必将时有发生。而当这种现象在公共领域传播时,其反面效果对新闻舆论监督、对社会风气、对政府形象的杀伤力是巨大的、潜在的、长期的、无形的。它会消解舆论监督者的信念和勇气,助长被监督者的嚣张气焰,让他们以“沉默”、“殴打”、“拒绝采访”、“收买报纸”等形式抗拒舆论监督,让舆论监督陷入尴尬、记者被打的悲惨境地。

  在改革进入关键时期,社会问题重重的现实语境里,必须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积极功能,但又要遏制舆论监督环境恶化,记者被殴打现象的蔓延,因此,必须重新理性的审视舆论监督制度设计,找出其内在缺陷,加以修补之,完善之。而有效的官员问责制、整改机制能起到“亡羊补牢”功效。(稿源:红网)(作者:刘继忠)(编辑:杨国炜)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国青闯入亚青赛决赛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中国高官参加七国会议
海军音乐剧《赤道雨》
你最喜爱大学校徽评选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