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考研品德关”是“非规则性门槛”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3日08:50 人民网 |
苏子川 新闻主体:教育部日前做出规定,今后考研要先过品德关,对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的考生,招生单位将一律不得录取。 “考研品德关”的设置,对每位希望考研深造者来说都是一道不可轻视的“门槛”。因为这道“品德关”是条“硬杠杠”,实行的是“一票否决”,考生的思想品德一旦“考核”不合格,什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等通通免谈。 考研设置“品德关”是作为一种规则和制度出现的。对一项规则和制度来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理性,且易于判断。否则,就很难具备可操作性。 那么,对品德如何来考核呢?从思想品德的本质来看,它是属于道德范畴的内容,它本身是难以量化且充满变数的。要对一个人的品德做具体、合理、公正的界定,实在是太难了。由此看来,“考研品德关”的设置,不过是为参加考研的人加设了一道“非规则性门槛”。而当“非规则性”的考核成为某个部门或个人所掌握的权力时,由此可能滋生的诸如腐败、渎职、不公正等问题,就绝对不可小视。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界定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也往往容易陷入简单化的误区。比如,多年以来,一些学校录取新生或用人单位聘用人员时,往往通过看档案的方式来确认所招录人员的思想品德状况。而根据报道,对考研“品德关”的审核,也同样是由招生院系在调阅考生档案时进行。 对这种做法,笔者很是不以为然。“以档案取人”本身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之处早已备受诟病,通过看档案来审核考研“品德关”,本身就不是什么进步,也不是什么良策。为考研设置一道“品德关”这样的“非规则性门槛”,最终只能走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虽然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学生和招生单位之间存在一定的双向选择关系。但是,招生单位制定的规则必须是理性的,必须保证在操作上的公平和公正。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部出台这样的“非规则性”的规定,实际上是庸人自扰。而且,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可以培养和重建的。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研究生学习阶段本身也不应该回避道德教育问题。 《京华时报》(2004年10月13日第A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