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军校“解甲” 军地“双赢”(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4日08:17 人民网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军校“解甲”军地“双赢”(图)
葛立德 本报记者杨杰摄

  四所军队院校集体移交标志着部队今后将更多依靠地方培养专业人才,国防大学专家认为此举是军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对话动机

  据《财经》报道,自今年8月24日起,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的四所军队院校集体“解甲”,向地方进行整体移交。具体为:军需大学移交教育部管理,与吉林大学实行联合办学;第一军医大学移交广东省管理,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移交四川省管理,更名为成都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移交吉林省管理,更名为吉林医药学院。

  本次“解甲”移交地方的四所军队院校,共涉及资产上百亿元,人员万余,是军队院校首次最大规模、最高级别向地方整体移交办学。

  此前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普通高校进一步做好为军队培养人才的工作。通知指出,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从更大范围选拔高素质军事人才,各级教育部门和普通高校要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确立为军队培养人才的优先地位,把为军队培养人才作为应尽的义务和重要的职责。

  此次移交对于军队人才建设将具有哪些意义?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变革?本报记者采访了国防大学副教授葛立德。

  对话人物

  葛立德,1970年生,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军事科技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长期从事军事战略和武器装备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在许多中央级新闻媒体上发表过军事类文章和国际军事评论。

  军校“解甲”生存环境更优越

  新京报:葛教授你好,请问总后系统四所院校是在什么背景下移交地方的?

  葛立德(以下简称葛):总后系统四所院校整体移交地方,主要背景是中央军委确定的2005年前裁军20万的战略决策。这四所军队院校移交地方和转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系列,独立办学,面向全国招生,有助于提高军队教育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益,把有限的军费用好。

  实际上,对于一些与地方通用性比较强的军事应用专业来说,社会已经可以为军队提供足够的人才来源保证。因此,这一次移交的四所院校中三所是医学类院校,将其划给地方,实则是“优化资源,轻装上阵”。

  新京报:总后系统四所院校“解甲”有什么重要意义?

  葛:利用军队教育资源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是党中央、中央军委从国家和军队建设大局出发,经过充分论证、反复酝酿作出的重要决策。它不仅标志着军队院校教育培训体制改革开始迈出历史性的一步,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国民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顺利进行。

  新京报:四所军队院校移交到现在已有2个月,整体情况如何?

  葛:由于是整体移交,这些院校的组织结构和教学秩序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有的院校今年就已开始面向全国24个省份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目前,新生入校后的军训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新的教学大纲、课程安排和师资配置等已经全面就绪。

  新京报:移交后四所院校的生存环境有什么变化?

  葛:可以说,生存环境会有新的拓展和改善。过去这四所院校主要依靠军队拨款,移交后将会增强地方高等教育实力,从而能够获得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更多的资源投入,并且可以获得入校大学生的学费和其他社会资源投入。从整体上说,它们的生存环境将更加优越。

  军队与地方的“双赢”

  新京报:军队院校的整体发展情况如何?

  葛:过去,军队院校数量比较多,但各院校规模偏小,致使整体效益受到影响。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益,同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军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人才来源和地方高等教育体系,提高军队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以这四所军队院校移交为例,军队将来还会从这四所院校招收人才,至少就可以比军队体系培养减少大量的成本。同时,军队院校集中精力,把地方普通高校的大学毕业生培养成军队所需的专业人才,人才的起点提高了,质量更能得到保证。

  新京报:这次移交的四所院校有何历史渊源?

  葛:四所院校原本是军队后勤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都有相当长的建校历史,具备比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曾经为军队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战争年代,我们党就建立了多所军事院校,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陆续建立了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军队也办了众多实力相当雄厚的高等院校,由军队划拨军费,按计划统一招收合格的地方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部队优秀士兵,培养军队建设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军队专业技术院校规模壮大,其中包括许多全国一流重点大学,如国防科技大学、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第一军医大学等。

  新京报:地方将在军队院校移交中受益吗?

  葛:当然,这是一种“双赢”。对军队来说,在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能更好地满足人才需求;对地方来说,有助于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增强实力;对被移交的院校本身来说,也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举例来说,南方医科大学移交广东后,可以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教学资源和经费投入的来源从一家扩大到多家,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院校的办学质量。

  新京报:移交的难度有多大?

  葛:最大的问题还是人,包括思想观念转变和保障条件的改变等。改革肯定要进行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少数人的利益在改革中有可能受到影响。另外,这些院校中还有许多高级知识分子把一辈子都贡献给了军队,在临近退休的时候却要离开军队,他们在感情上肯定会舍不得。但我想,作为一个高素质的革命军人,他们是会完全能够理解国家政策的,并且会愉快地接受国家和军队的选择。

  “自家的孩子大家养”

  新京报:近年来,各大高校开展了国防定向生招生,这是否意味着军队人才培养的社会化?

  葛:对。未来军队人才培养的渠道将更加多元化。除继续依靠军队院校培训军事人才外,还将扩大对地方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国防生就是中国军队培养专业人才的新路子,此外,军队还将逐步扩大直接吸收地方大学毕业生的规模,他们在入伍后首先要接受军队院校一定时间的军事专业培训。

  依托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是军队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将拓宽我军干部的培养渠道,全面走上军队院校培养与依托地方高校培养“并举”之路。通过军地兼容和功能互补,形成以军队自己培养为主、以地方高校培养为辅、以社会特招为补充的多元化育才新格局,培养大批既懂军事又懂政治、既懂指挥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军事人才。

  新京报:这样一来,军队院校的任务也将随之调整。

  葛:是这样,军队高等院校培养干部的任务将随之进行调整,从招收高中毕业生转向招收大学毕业生,承担军队继续教育任务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很显然,这将大幅度提高军队人才培训的起点,更好地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需要。这标志着军队干部培训制度迈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军队依托国家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新阶段,建立军地联系的体系,对军队自身改革也会带来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这也是21世纪军队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

  新京报:目前军队人才培养的模式是否要和整个社会一样,走向市场化?

  葛:现行军队人事制度还存在许多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子,尽管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改革,但还没有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以前军队人才培养完全是由自己包起来,“自家的孩子自己养”;现在则逐步走向了市场化的道路,“自家的孩子大家养”。相比之下,有可能把“孩子”养得更好,而且效益更高。

  新京报:为什么这样说?

  葛:军队可以用于人才培训的经费投入总是有限的,军队院校的数量减少了,有限的经费资源就可以集中起来办大事,提高军队院校的整体实力。其实,把一些军队院校移交给地方,实质上优化了国家资源在军队和地方的重新分配,从而带来更高的资源利用率。

  新京报:这次被移交的院校本身,是否也在经历走向市场化的变化?

  葛:随着国家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加上军队员额的裁减,部分军队院校也呈现出转型期的复杂局面,少数院校在军队人才培训数量减少的情况下,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也承担了培训地方学员的任务。据了解,这次移交的一些军队医科院校在高质量地培养军队医药卫生人才的同时,也长期面向地方办学。

  在军队精简整编的大趋势下,将部分军队院校撤并、移交,不失为一条解决之道。从实际情况来看,移交地方的军队院校的选择原则是不会影响军队人才的培养,同时移交院校可以和地方顺利交接。除了这次移交的四所总后系统院校外,估计还会有一些军队院校被列入撤并、移交行列,或者被并入其他军队院校,或者集体转业成为地方高校,从此不在军队序列中单独存在。

  越来越多的军队院校将移交

  新京报:我国军队人才培养的发展历史如何?

  葛:在战争期间和解放初期,国家建设所需的人才,主要是从部队转业或由军队院校培养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大力建设高等院校,但军队干部培养仍以自己培训为主,建立了一大批著名的军队院校,如20世纪50年代初组建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文化大革命”期间,军队院校的建设一度受到很大的冲击和影响,20世纪70年代初才全面得以恢复,军队院校的数量达到了100多所,在培养现代化军队建设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建设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和军队院校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机遇,通过深化改革,可以找到更新、更好的路子。

  新京报:接下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军队院校移交地方吗?

  葛:本次移交的军队院校是以培养医护人员为主。通过多年的建设,这些院校都很有实力,基础条件比较好,具有很强的教学资源。接下来,可能还会有一些其他军队院校整体转业和移交地方,它们大部分是与地方通用性很强、基础性的专业。

  新京报:以后军队自身培养人才会保留多大范围?

  葛:这个范围肯定会比现在小。将来,只有一些军事性很强的专业,或者地方院校没有的专业以及由于保密原因不能靠地方培养的,才会主要由军队院校培养,如指挥类的军事院校等。当然,军队还会继续保留一批综合实力很强的综合性军事技术院校。据了解,总部有关部门还在继续完善军队院校改革调整的计划。

  新京报:对于今天的大学生,军队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会带来什么影响?

  葛:军队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将会扩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大学毕业生不仅可以到社会上求职,还可以到部队找到合适的工作,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对于高考的学生来说,军队招收高中生的数量将会减少,有着参军服役梦想的高中毕业生,可以把自己的梦想推迟到接受大学综合教育之后去实现,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本报记者王文香 北京报道来源:《新京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