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过度包装为哪般?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4日08:32 南方日报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月饼包装盒越来越豪华,甚至比月饼更值钱

  过度包装为哪般?

  消费社会学

  王宁

  近来,在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愈演愈烈的商品过度包装现象。例如,月饼、饼干、糖果、茶叶的包装盒越来越豪华、高档、精致,甚至出现了包装盒比商品内容更值钱的现象。这种商品的过度包装现象,无疑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是与我国的资源环境不兼容的现象,是不可持续的。

  令人费解的是,明明知道这种过度包装是一种浪费,为什么偏偏就有那么多消费者来购买呢?假如没有消费者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就会自动退出市场。在市面上同时存在高、中、低档包装的商品的情况下,过度包装的商品的购买就不是强迫性的,因为还有中、低档包装商品可供替代。所以,问题的实质可以归结为,为什么消费者会自愿为过度包装的商品支付额外的费用?

  谁都知道,在购买供自己消费的非礼物类商品时,中国的普通消费者往往更注重产品内容(质量),而不是特别注重外在的形式(包装),因为外在的包装形式是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在同等质量的商品内容的情况下,理性的消费者显然不愿意为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包装支付过多的、额外的费用。显然,过度包装的商品,往往不属于供自己消费的物品,而是属于礼物类商品。那么,为什么消费者愿意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作为礼物呢?

  对送礼者来说,作为礼物的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过程,不同于非礼物类商品。非礼物类商品(即自用商品)是直接进入使用阶段的,也就是说,它只具有单一的使用价值。但是,与此不同,礼物类商品具有双重使用价值。一方面,相对于送礼者而言,礼物具有交际价值。另一方面,相对于受礼者而言,礼物又具有实用价值或收藏价值。在礼物进入受礼者的实际使用(或收藏)过程之前,礼物首先要具备交际价值。只有当交际价值实现以后,礼物才进入其实用价值的实现阶段。

  显然,礼物类商品的关键之处,在于商品是否具备承担礼物的交际价值的功能。所谓交际价值,指的是礼物能够体现送礼者的“心意”和“面子”的功能,(它属于“符号价值”的范畴)。然而,并非所有商品都能承载这种交际价值。物之成为礼物,必须具备至少两个特征:第一,稀缺性。稀缺意味着“重要”、“有价值”、“受欢迎”,因而能较好地体现送礼者的“心意”和“面子”(交际价值)。当然,稀缺性是相对的。在温饱都成问题的时代,“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就能履行送礼的功能。在进入小康阶段,物品不再短缺,于是,“稀缺性”的门槛便相应地提高了。第二,仪式性。不但送礼和受礼的过程是一种仪式,而且礼物本身也要承载某种仪式。而包装、修饰等过程实际上就是把物品转化为礼物的仪式过程。通过这种包装仪式,送礼者的“心意”和“面子”便得到表达。在当代商品社会中,这种包装仪式,则直接由生产商来替代完成。

  由于礼物类商品存在着交际价值和实用价值这双重价值,客观上容易造成二者的分离。为什么这么说呢?对送礼者来说,礼物主要是履行表达“心意”和“面子”的功能(交际价值),而礼物的实用价值不过是这些“心意”和“面子”的载体而已。因此,送礼者在挑选礼物商品的时候,就不能不首先注重商品的交际价值。而最能体现交际价值的,乃是商品的礼物潜能,即稀缺性和仪式性。而包装,恰恰是某种候选商品之所以能履行礼物功能的一种仪式。

  说到这里,人们会说,即使承认包装是某物之成为礼物的不可缺少的仪式,礼物也大可不必过度包装。显然,导致人们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作为礼物,一定还有别的原因。这个原因乃是社会性的。一般来说,送礼者和受礼者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多对多的关系。一个人往往会同时送礼物给许多人,同时也接受许多人的礼物。在这种情况下,礼物的“心意”和“面子”就不再是绝对的,而变成相对的了。送礼者的“心意”够不够,“面子”足不足,是通过同一受礼者的不同送礼者的礼物相比较而显现出来的。因此,为了避免礼物的“心意”和“面子”分量输于其他送礼者,送礼者便必须同其他送礼者进行一场博弈。

  以购买月饼为例,如果商场的货架上同时存在高档和低档包装的月饼,送礼者就必须进行一场理性的博弈。首先,作为送礼者,“我”只能假设受礼者已经预先知道了市场供给的礼物商品的等级和档次,并有了相应的预期。如果我购买低档包装的月饼,就会冒着所送礼物的档次低于受礼者预期的风险,从而导致受礼者对礼物分量的负面评价,送礼的效果便打了折扣。其次,如果“我”买了低档包装的月饼作为礼物送给某人,那么,给同一人送礼物的其他送礼者要是都送了高档包装的月饼的话,无形中就贬低了“我”的月饼所表达的“心意”和“面子”。为了避免这种结果,“我”只能理性地购买高档包装的月饼作为礼物。第三,送礼与腐败的联姻,更是加剧了这种礼物包装的高档化趋势。受礼的不花钱,送礼的也常常不花自己的钱,因而双方都乐见礼物的高档化。

  礼物商品的过度包装和高档化的实质,恐怕在于掩盖在礼物文化后面的腐败。而精明的商家则巧妙地利用了这种腐败市场,并迫使其他消费者也陷入“送礼者博弈”的怪圈。在这里,无数个人的“理性”博弈,导致的恰恰是社会整体“无理性”(浪费)的结果。

  作者系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消费者研究工作室教授、博导,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博士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