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央视《新闻调查》:激情与理性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4日10:58 人民网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美国CBS《60分钟》栏目制片人史蒂夫来中国访问时看了《新闻调查》的节目,在他看来,《新闻调查》的表现手法和叙述方式可以与《60分钟》相媲美,是“中国的《60分钟》”,这无疑是《新闻调查》叙述方式已经走向成熟的一个有力佐证。《新闻调查》叙述方式的成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闻标准化生产的制作流程

  一个品牌栏目应该具有相对统一和稳定的风格,形成统一的生产模式以确定稳定的制作标准、技术和品格,这种标准化生产是在电视产业被纳入工业体系后所导入的概念。电视栏目是一个内容为王的产品,而生产方式是内容的支撑,就像任何一个企业,单靠一个产品,过不了多长的好日子;如果拥有了好的产品生产方式和经营体系,才可能持续赢利、永续经营。因此必须建起工业发展方式、实行工厂化制作流程、执行生产的标准化。

  《新闻调查》明确地把“新闻工厂化制作流程”印上了栏目的宣传册,当然,这决不是一时做秀,而是严格的操作准则。如果说《新闻调查》是一条总装流水线,选题、调查、采访、拍摄、剪辑、合成则是总装线上的零部件。栏目最核心的价值,绝不是几个收视率不错的节目,而是逐渐完善的从获知线索、信息甄别、申报选题、专题策划、前期调查、前期拍摄、后期编辑、初审、修改、终审直至最后合成播出,一共十一个环节构成的完整体系,因此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责任人,井井有序、环环相扣。这种方式能合理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也为培养职业化策划、编导、记者、摄像提供了专业平台。

  新闻工厂化制作流程的确立无疑对于控制节目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保障。对于《新闻调查》来说,有一件事成为建立起标准化生产的催化剂——2002年8月28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正式签署《质量管理认证证书》及国际认证联盟(IQNET)《质量管理认证证书》。在电视传媒管理中导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运用先进的科学管理原则,重新审视以往自以为非常驾轻就熟的操作模式和传统惯性思维,刷新、完善并创建起新的管理运行机制,实质上是《新闻调查》收到的最大成效。以此为契机诞生的《新闻调查》工作手册对节目的形式与内容、操作要求、管理规范和人员的职业规范都做了科学、详尽的规定。一个栏目的定位、风格、形态、时长一旦确立了相应的标准,选题方向、切入角度、叙述方式和叙事节奏等诸多因素也都有自己标准的时候,就有了每一个生产者进入操作时需要了解并共守的准则,以此确保每一期节目的质量底限。如果将这一整套程序按照人们习惯的划分(前期策划、现场采访、后期剪辑)进行分析的话,就不难看出这种标准化生产方式的科学性。

  强有力的选题策划

  《新闻调查》是中国电视界较早成功引入“策划”理念的栏目,并于1998年成立了专业的策划组。《新闻调查》的策划涉及节目样式、基本结构、主要事实、乃至具体的采访问题和镜头的设计,并提出可行性操作。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前期策划。对于选题是否具有独家性、资料信息是否准确、方案是否可行,这些因素的判断贯穿着从发现新闻线索、调研并确定能否进行采访、新闻事实成立并进行采访准备、收集归整有关资料,一直到编制访问提纲的始终。《新闻调查》对于选题的筛选确立了五项衡量标准:

  影响力:从受众的心理认知角度来讲,与公众利益相关的、贴近公众生活的选题,会更容易产生传播效应,因此《新闻调查》在选题上强调那些与公众利益有重大关系、公众十分关注且具有一定时效的事件与现象。

  信息量:在新闻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从纵、深层面对信息的开拓和挖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因此,对于一个长达45分钟的电视深度报道来说,不仅需要信息传播者提供可“读”的信息,更需要经过信息传播者“解读”信息。如果这个事件或现象蕴涵有重大隐情、有公众必须填补的知识空白,真相大白后有可能使观众或恍然大悟、或怵然警醒、或深刻反思;这样的事件和现象就可能值得调查,哪怕是迷雾重重的历史事件。

  故事性:英美传媒业甚至是学术专著中都将新闻事件称作“故事”,将制作新闻节目称为“讲故事”,其根本在于电视要想吸引受众,视听表现的可能性必须强调。《新闻调查》要求每一个节目都应该引起观众的注意而不是漠视,理想状态是:不同的内容能够引起观众不同的情感与态度——对不幸者的同情,对不人道与不民主的愤慨,对偏见的警觉,对观念与制度的反思等等;所以选题必须关注题材的曲折性、冲突程度、显著性、异常性(荒诞性)、人情味,而且还要估计这个题材能否支撑起45分钟的片长。

  命运感:《新闻调查》在强调对事件的挖掘展示的同时,强调无论多么重大的题材,要重视事件的意义及其进程,要关注其涉及的人物,如果要说“卖点”的话,这些人物的智慧、欲望、情感、奋斗、处境、与他人的关系是最大的“卖点”,是牵动观众的不可或缺的元素。

  独家性:独家性绝不仅仅是独家视角,还要有独家的消息来源。《新闻调查》以记者调查的方式探寻事实真相,不是光调查已成为新闻的事件,还要主动出击,发现有价值的题材。前任制片人赛纳曾说:我们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每拿到一个选题,先和其他栏目尤其是和我们比较相近的栏目比较一下,如果这个题材其他栏目也可以做,我们就不做。

  现场拍摄采访

  “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新闻调查》片头语强调了记者在现场调查采访的重要性。现场的调查采访是节目由前期的策划进入到真正现场实施的阶段。尽管从调查的角度看,编导、摄像师、录音师也是记者,大家都在采访,但是由于出镜记者充当了代言人的角色,因此出镜记者担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既是质疑者、交流者,见证者、验证者,又要和当事各方进行全面的、直接的交流,引领观众“亲历”调查全程。记者的任务,不仅仅是采访,还要有现场的发现,有亲身的体验,有细节、有行动、有物证、直接向观众证实或证伪。

  采访的形式多种多样,《新闻调查》的采访强调记者在现场的独立调查发现,比如《新闻调查》一期标志性的节目《透视运城渗灌工程》中,记者通过现场层层印证、步步追问的方式,揭开了山西运城这个欺上瞒下、耗资两亿多元建成的“形象工程”的真面目。节目中有个被屡次提到的精彩片段,记者王利芬敏锐地发现了渗灌井后面的秘密,她跳上井台,拔出插在地里的水管,观众可以一目了然地看见这节水管里面塞着的木头——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摆设。这种记者在现场独立的调查、发现、取证行为构成了《新闻调查》独特的采访魅力。

  为了使后期剪辑出的节目更丰富多彩、富于变化,《新闻调查》要求记者在采访时顾及四类问题:探究事实的提问;了解知识的提问;印证态度的提问;挖掘感情的提问,以尽可能的避免出现采访不到位、不全面的遗憾。

  “接近真相,从质疑开始”,对于《新闻调查》的记者来说,首先要有质疑的精神,有怀疑一切的介入态度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工作作风;同时给与事件中的冲突双方和不同的利益集团有同等的发言机会;保持与被访者之间适当的距离,以平等的视角看待被调查者;还要保持平静的心态,要多一份理性,少一份冲动,这会有助于记者对事物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另外,电视区别于纸质媒体的本质特征是其反映生活的手段——独有的视听语言。对于《新闻调查》来说,拍摄决不是将出镜记者的采访拍摄下来就万事大吉了,拍摄本身也是采访,是调查的手段之一,应该用镜头寻找视觉的证据。摄像师要和其他调查者一起调查,在行动中主动捕捉生动的画面和有力的现场信息。

  后期编辑

  电视节目后期编辑的职责就是将已有的画面、声音和语言按照主题进行合理的布局构架,它是成片的关键环节。《新闻调查》的后期编辑要承载起重建事件逻辑、展现调查过程、突出调查重点的任务。无论事件或现象多么重要,倘若观众感到节目形式单调乏味,那么节目的传播效果就等于零,因此无论是调查某个具体事件,还是探究某种社会现象,都要讲究叙事技巧。由于生活本身是复杂、立体、鲜活的,利用摄像机还原出的生活就一样应该有冲突、悬念、隐秘;故事的叙述结构要一波三折、层层推进;节目节奏舒缓有致、收放自如。

  《60分钟》栏目强调,将最精彩最有代表性的镜头作为节目的开始,仅次于它的放在节目结束,目的是在节目一开始就牢牢抓住观众。《新闻调查》要求节目的标题是内容的浓缩与提示,节目片头的每一句话都尽量选择被访者最具冲击力的语言,以期造成悬念,抓住观众。

  《新闻调查》规定,逻辑清晰是对结构最基本的要求,悬念的设置更是至关重要的。将一个大的悬念分解为若干悬疑点,在各个段落中一一破解,全片一个悬疑接一个悬疑,节奏自然紧凑。使用的画面,要奇特、动感,具有冲击力、冲突性和显著性。

  当节目达到标准化生产水平后,就解决了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中最头疼的问题——节目质量对个别人的依赖,把电视节目生产中不确定的因素降到了最低点。许多业界人士评价《新闻调查》为优秀记者的摇篮,一拨一拨地为其他栏目输送着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虽然几个名牌的记者相继离开了《新闻调查》,但正是由于有了生产的标准化准则,许多新人正在这里迅速成长。刚刚加盟《新闻调查》一年的柴静说:“2003年是开始真正做职业记者的一年,对于我的整个生命来讲是一个开端。”当科学的生产方式被引入到电视栏目中时,一个栏目就会成为一片沃土,不仅生产出高标准的电视节目,而且培育出优秀的从业人员。

  电视调查性报道形式的确立

  《新闻调查》在表现形式上借鉴《60分钟》“调查性纪录片”的形态,用纪实式视听语言,展现记者对新闻事件的采访和调查过程,把新闻当成故事来讲,在质疑、悬念中突出事件中的矛盾和冲突。展现大时代背景下的新闻故事一波三折,是栏目的个性化表现的一种标志。具体说来,电视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展示记者揭秘性的调查行为为主的新闻报道方式,它以探寻事物真相为最终目的,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接近真相,从质疑开始。标准的调查性报道由调查意识、调查样式、调查手段和调查途径构成。

  调查意识实际上是一种问题意识。对于《新闻调查》的记者来说,所有进行调查的人物和事件都应该是有问题的,所以质疑是生存的方式。当然,质疑决不是怀疑一切的意思,质疑是一个新闻要素。把质疑作为新闻的切入点,并在节目中贯穿始终,环环相扣,不断的刺激被采访者,有意制造一点冲突,就会更符合观众的心理,也不断刺激观众把节目看下去,质疑之后的事实才是最有真实感和说服力的。从质疑出发,也决不是不尊重采访对象,反而是为被采访对象建立了一个平台——当被对方的回答一个个剥离掉记者的质疑时,就层层接近了他最真实的人格。

  调查样式是调查性报道的一个核心。《新闻调查》记录和展示的是调查记者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入事实本身,一步步获取真相,而不是报道一个事物单纯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新闻调查》实际更多的时候是在“拍摄记者的行为”,所以要对调查过程进行充分展示。调查的时态是从记者进入调查事件的那一刻开始的,永远是现在进行时,所有发生的事态对《新闻调查》都是一个起点。

  调查的手段是通过调查记者实施调查行为、表现调查过程,调查记者是栏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一个调查节目的完成,需要调动多种电视语汇,但是唯独调查记者的行为以及由此展开的调查过程,是《新闻调查》最具调查个性和最具优势的语汇。这种调查应该是独立的媒体调查,不依靠政府的调查、也没有依靠司法或是其他的途径;一定要有独家的发现,有独家的证据,这种证据一定要能证明记者所调查的事实或证明记者的调查判断;记者的调查行为应该贯穿始终。

  记者的调查路径是围绕悬念展开的,每一次调查行为都是通过悬念的提出、悬念的求证、悬念的解决来完成的。悬念的开始是调查的开始,悬念的结束也是调查的结束。

  电视调查性报道就是这样一种以展示记者调查行为为主的方式,它与以单独报道事件的新闻不同。它是记者独立展开,调查过程是完整的,它收集的不是可现成提供的信息,而是被掩盖的信息,是记者深入现场独家发现挖掘的信息。在现场,记者是调查行为的主体,他提出问题,求证问题,所以在调查性报道中,记者的表现就变得尤为重要。一个没有新闻热情和新闻敏感的人,一个在新闻现场缺乏发现眼光的人,一个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欠缺的人,一个不具备社会交往与主动协调能力的人,一个对社会问题缺少分析、思考和认识的人,一个不能站在时代高度来对整个社会进行瞭望和审视的人,就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调查记者。

  目前《新闻调查》作为调查类新闻节目,它的选题有以下基本的分类方式:主题性调查、舆情性调查、事件性调查和内幕性调查。

  应该说内幕性调查属于真正的调查性报道的范围,也是《新闻调查》栏目独具个性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它所报道的是某些人某些组织试图掩盖的事实真相,强调调查报道和调查搜集材料必须是记者原创结果,而不是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调查的结果,选题和采访必须是媒体独立进行的,调查的起因是求解,对自己不清楚而又渴望弄清楚的问题进行调查,以获得清晰的了解和正确的判断。

  由于内幕性调查揭露的真相是被隐藏的事实,因此调查记者必须是质疑的,必须有深入的独家发现,发现事件关键性的取证材料,这种发现对揭示事实真相具有推动作用,能够深化节目的主题。比如《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中,当事人真的是自杀吗?是自己跳楼还是被推下楼?记者通过对证人的行走路线、对跳楼现场的分析,找来证人,推翻了这种单一的结论,提出了另外一种判断。这种证据的发现能大大深化主题,推动我们进一步揭示真相。所以深入的独家发现对于调查性报道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个就是调查过程的完整,记者的调查行为应该贯穿始终,在调查中提出问题,求证问题、得出结论和判断。《死亡名单》的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中,并没有说死者是被打死以后扔出大楼的,只是对当时的司法结论提出自己的质疑,而且这种质疑是有证据成立的。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新闻调查》的记者正在以层层剥笋、步步追问不断质疑的方式,构建《新闻调查》独有的话语机制。可以通过采访完成对事件的叙述,用机智的对话完成对事件的调查和印证,用平等真诚的交流进入被调查者的内心世界,还可以用饱含质疑品格的提问深入事件的更深层面,挖掘出事实的真相。未完待续——(作者单位: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来源:安徽卫视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