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建国55年以来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综述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5日00:20 四川新闻网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中国西部网消息 

每当重要的历史时刻,每当大喜的日子来临,人们总要进行回顾和展望。

 

今年,是我们共和国成立55周年的大喜日子。55年来,古都西安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一同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一五”“二五”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十年动乱”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承载数千年文明史,历经13代王朝兴衰的古都西安如历经风雨的凤凰涅磐,浴火重生。西安人民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今日西安,已成为我国西部的特大型城市,是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伴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不断深入,西安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将会迅速增强,在城市功能增强的同时,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都市圈已呈现雏形。

 

一、光辉的历程

 

从建国以来的55年情况看,西安总体上循着以工业为主的综合型城市这一轨迹发展的。这也是古城在解放后的复兴过程中所具有的客观必然性。同时,这也较为集中地反映出西安在55年的发展建设中虽历经曲折,但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1952年)

 

建国初期,西安是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辖市。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面对百废待兴的城市现状,军管会和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巩固政权、支援前线、恢复和发展生产、建设新西安的伟大事业。稳定市场物价,沟通城乡物资交流,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等。确立了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发展道路。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国民经济步入了正常运转的轨道。全市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1.9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年递增14.0%。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年―1957年)

 

“一五”时期,党中央对西安的建设和发展极为重视,国家确定西安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在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安排在西安的就有17项,在全国城市中是最多的。时任政务院委员兼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富春、国家建设局局长万里同志一道亲自组织编制了西安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掀起了西安第一次大规模建设高潮。由此奠定了西安作为我国新兴工业城市科研和高等教育基地的基础,构筑了新西安五大城市功能区的骨架――东郊的军工城和纺织城;西郊的电工城;南郊的文教城;北郊的文物保护区和明城墙内的行政商业区。在大规模重点建设进行的同时,地方经济在已经恢复规模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潜力,扩建、改建了一批中小型企业,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了“一五”计划目标。“一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亿元,平均年递增54.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平均年递增15.7%,财政收入平均年递增16.3%,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年递增5.6%,195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0亿元,五年平均年递增15.8%。西安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

 

――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年―1965年)

 

在50年代后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西安同全国一样,经济发展走了弯路。1958年,在“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使刚刚恢复的国民经济出现重大失误。这种情况连续三年,致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出现大的波动。人为的因素加之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使西安的工农业生产严重受损,市场商品供应紧张,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出现较大困难。

 

1961年,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市压缩基本建设,精减城市职工,加强农业生产,关心改善人民生活,到1965年顺利完成了调整任务,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1963―1965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4.2%,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0.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8.8%。

 

――“十年动乱”时期(1966年―1976年)

 

此间,西安与全国的情形一样,生产和建设遭受严重的干扰和破坏,直接表现为市场供应紧张、百姓生活困难,国民经济停滞不前,尽管如此,古城人民仍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不懈地努力,把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据统计,“文化大革命”的10年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5.1%,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5.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5.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0.5%。

 

1969年―1974年“三线”建设期间,西安作为战略后方,国家在西安投资建设了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大中型企业,一大批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内迁古城,西安的科研实力、现代加工工业能力迅速增强,基础设施也有了相应的改善,使西安成为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电子、纺织和机械工业基地。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2003年)

 

1976年粉碎“四人帮”,“十年动乱”结束,此后两年全市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性发展。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从此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全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通过调整,成效显著。全市国民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五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平均年递增6.0%,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年递增9.0%,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年递增6.0%。

 

1981年―1985年“六五”期间,全市经济在经过前几年的调整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取得突破性增长,198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48.1万吨,是1978年的1.2倍,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这一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发展充满生机,经济快速增长,人民得到的实惠迅速增多。据统计,“六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4.7%,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年递增29.4%,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平均年递增11.6%。

 

1986年―1992年,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入稳步推进阶段。这一时期,党中央提出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根据中央的大政方针,从实际出发,积极拓宽城郊型农业经济的发展领域,充分发挥科技、旅游和军工“三大”优势,大力扶持军工企业开发民品,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狠抓以道路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先后开辟了电子工业城和工业科技园区,同时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在此7年间,我市国民经济步入快车道。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3%,提前三年实现翻番目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7.3%;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3.1%。

 

1992年―1998年,西安市又迎来了新一轮发展高潮。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后,西安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全市广大干部紧紧抓住国家批准西安为内陆开放城市、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和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机遇,按照江泽民同志“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把西安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外向型城市”的题词精神,提出并实施了开放带动战略、科教兴市战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由于紧紧抓住了发展机遇,加之各项综合配套改革的全面推进,从而使得西安市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城市整体环境展现出新的风貌,经济发展连续7年保持高速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达13.8%,提前6年实现了经济总量翻两番目标。

 

1999-2003年,全市上下以发展为主题,以“建经济强市、创西部最佳”为目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加快“非公”经济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以建设城郊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以“经营城市”的理念为指导,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城市质量。在此5年间,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总体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高。全市生产总值由1998年的525.8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946.1亿元,年均增长13.0%;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三产结构由1998年的9.9:41.1:49.0改善到2003年的5.4:44.2:50.5;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8年的5670元增长到2003年的7748元,年平均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2052元增长到2003年的2838元,年平均增长6.7%;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3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72.9亿元,较1998年的35亿元翻了一番多,年均保持了15.8%的增长速度;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78.1亿元,较1998年的154.8亿元净增323.3亿元,年均增长为25.3%;旅游业和商贸业凭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发展势头迅猛,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40.1亿元,较1998年增长61.9%。年平均增长10.1%。

 

二、巨大的成就

 

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52年―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由3.37亿元增加到941.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2倍,平均年递增9.7%。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间(1978年―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平均年递增11.9%,2003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12233元,是1978年的23.8倍,是1952年的90.6倍。随着经济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由1952年的47.2:26.1:26,到1978年的19.1:57.6:23.3,再到2003年的5.4:44.1:50.5,结构渐次由一、二、三演进为三、二、一,标志西安经济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55年来,全市累计新增固定资产1510亿元,其中1978年―2003年25年间新增固定资产1455亿元,占97%。2003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2.87亿元,是1978年的10.8倍,是1950年的383倍。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工业生产在调整和改革中蓬勃发展

 

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解放初期,西安仅有西京电厂、西京机械厂、三桥车辆工厂、大华纱厂等为数不多的几家稍具规模的工厂和千余家手工作坊。经过50多年的发展,200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20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1564倍,平均年增长14.6%。全市工业行业有大类36个,占全国分类标准39个大类的90%,具有较强的综合配套能力。

 

――农村经济全面推进

 

2003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83.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2.5倍。200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76.46万吨,是1949年3.9倍;油料总产量1.13万吨,是1949年的7.5倍;肉类总产量16.59万吨,是1949年的73.4倍,禽蛋产量12.88万吨,是1949年的109.2倍。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2003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203.43万亩,农田施用化肥69.64万吨,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725公斤。农业机械从无到有,2003年底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8.07万千瓦。

 

――城乡市场繁荣兴旺

 

商业网点星罗棋布。2003年,全市有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14.6万个,从业人员75.9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加20倍和8倍。200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05亿元,比1978年增加34.6倍,平均年递增15.2%,超过1950―1978年间平均速度7.3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1980年成立了西安对外经济贸易工作办公室,1985年成立了西安对外经济贸易局。1986年1月国家经贸部正式批准西安实行对外经济贸易计划单列,同年9月,西安市开始享有对外自营进出口业务管理权。2003年全市进出口总值23.09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1.7倍,年平均递增6.7%.

 

利用外资初具规模。截止2003年底,全市已建成投产的外商投资企业795家多,2003年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56亿美元。外资项目的建成和实施,提高了全市的生产水平,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涉外旅游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的旅游业蓬勃兴起,迅猛发展,已成为世界旅游热点城市。2003年全市共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33.66万人,旅游外汇收入1.46亿美元。旅游业已成为带动西安经济发展一大主导产业。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发展迅速

 

交通运输事业快速发展。2003年货物发送量9392万吨,比1978年增加1.5倍,平均年递增3.8%。

 

邮电通讯发展迅猛。2003年,全市有电话交换机容量316.3万门,是1949年的2109倍。全市邮电业务总量65.79亿元,自1950年以来,平均年递增16.3%,其中1978年―2003年25年间,平均年递增27.9%。

 

――科技事业生机勃勃

 

建国后,随着国家在西安大规模重点建设投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西安的科学技术事业欣欣向荣,科研力量不断增强,科研成果不断涌现。2003年,全市拥有科研机构564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8.9万人,拥有9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两院院士43名,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6.2万人。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3位。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2003年底,全市共建成城市面积1275.9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203.77平方公里,市区人口510.26万人。2003年全市道路长度1274公里,道路面积2284万平方米。以西安为中心,以国道和省道为骨架,以县乡公路为触角的“米”字型的公路交通枢纽框架基本形成。

 

2003年,全市日供水能力达到288万吨,是1956年的72倍。2003年煤气、天然气用气普及率已达91.2%。2003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1978年的27%增加到2003年的32.2%。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建国后,西安市各类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学校个数和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结构趋向合理,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2003年,西安市有普通高等院校37所,在校学生人数40万人,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列第四位;2003年中等学校在校人数达67.33万人;全国十大万人民办院校,西安占5所。2003年全市小学生升学率达97.26%、初中升学率80.26%以上,平均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人数分别为560人、939人和932人。

 

――文化、卫生取得新成绩

 

文化艺术领域欣欣向荣,一大批文学艺术作品及新秀脱颖而出。电影、电视、新闻、出版事业长足发展,对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巩固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形成。2003年末全市卫生机构数(不含诊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2495个,卫生技术人员50423人,床位数33518张。防病、治病水平不断提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传染病基本得到控制,有效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体育设施得到改善,培养出了大批等级运动员和裁判员。在国内外的比赛中获得多枚奖牌。

 

――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居民收入增加。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48元,与1980年比较,平均年递增13.6%,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838元,是1978年的20倍,平均年递增12.8%。

 

消费水平提高。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质量改善,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805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03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4.8%和37.6%。城乡居民的肉、蛋、禽、水产品的消费也都出现大幅度增加。2003年底,西安市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27台、电冰箱89.2台、洗衣机95.7台、空调器82.4台,部分耐用消费品在农村也得到快速普及。

 

居住条件改善。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2.1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8.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3.9平方米。

 

储蓄大幅度增长。2003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210.56亿元。

 

健康水平提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已由1950年8.45‰下降到2003年的4.68‰,全市人口平均寿命2003年已达75岁,接近世界高寿水平。

 

三、美好的未来

 

55年沧海桑田,就像一面镜子,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出西安建设成就之巨大,人民生活变化之显著。我们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对未来西安的发展充满信心。

 

21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期,也是西安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西安是著名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城市;西安位于中国大地圆点附近,地处我国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线上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交通枢纽,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具有优越的区位基础。我国加入WTO之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加深,西安可以在更大范围、更广阔的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已成为西安经济迈向新高度的当务之急。

 

与此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西安发展面临的新挑战。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环境日趋多变和复杂。国内城市竞争格局明显,东部发达地区将可能率先实现现代化,城市经济圈内部已产生启动新一轮较大发展能量的巨大引擎。西部城市相互较劲,呈现你追我赶、争相领先的态势。作为西部地区的西安,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诸如目前存在教育科技实力雄厚与经济实力不强的矛盾、中心城市地位突出与城市管理能力较弱的矛盾、区位优势明显与辐射带动力不够的矛盾、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与文明素质整体不高等矛盾和强烈反差。

 

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市委、市政府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确定了新世纪西安新的发展目标:第一步,到2006年,GDP达到14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亿元;第二步,从2007年到2015年即“十二五”末期,GDP达到3000亿元,人均GDP超过4.5万元(约折合5000美元),提前五年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和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的要求;第三步,从2016年到2020年即“十三五”末期,主攻缺项,完善提高,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使西安在西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城乡协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安定殷实、社会文明协调,最适宜投资创业与生活居住的西部最佳城市和国际化都市。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承载和延续数千年文明史的发展脉络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宏伟蓝图,着力把西安建设成为一个山水相依、风光旖旎、人居祥和、百业俱兴的现代化城市的愿望一定会实现。今后十年、二十年,西安会更精彩。

 

(西安市统计局  李利民)



相关报道
来源: 中国统计信息网                                   【编辑:何俊】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