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三化”重塑新格局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5日06:47 大众网-大众日报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编者按 “三农”问题由来已久,破解之路在何方?本报记者走村户,看企业,深入田间地头,向各级领导干部、研究人员和农民请教,完成了这组“三农转折点”系列报道。

  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做好“三农”工作是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年底,胡锦涛总书记曾专门就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对我省和河南进行考察。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特别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对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重视,带来涉农方针、政策的调整,引发出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新变化。然而,作为一个世纪性课题,“三农”问题的破解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认识的提高和工作的深入,“三农”问题的深层次因素正在逐步显现。可以说,“三农”问题将伴随现代化的全过程。因为,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解决好“三农”问题,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要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思路长远,需要求真务实,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需要为农民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今年山东经济的亮点,是农民增收。省农调队的抽样调查表明,上半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963.6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91.78元,增长17.5%,是1997年以来同期第一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这是经过近8年徘徊后实现的新突破。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一些涉农省直部门在审慎分析统计结果的同时,欣喜地认为:我省农民增收将进入新的上升周期。

  “三农”并“一农”核心是增收

  “三农”问题由来已久,突出表现是农民收入增幅不大甚至减少。近年来,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在5%上下浮动,最好的2003年,增幅为6.7%。

  省农业厅助理巡视员王培泉概括说:“‘三农’并‘一农’,核心是农民增收。但农业又承担着保障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安全的任务。这两大任务就是两大难题。”

  难的根源在于: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表现出不适应;农产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趋向合一,但农业竞争力还比较弱;人多地少,农村劳力转移而出口又不畅。以农业两大任务而言,增产与增收也存在矛盾。可以说,农业经济是在夹缝中求发展。

  对山东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说,要解决这些矛盾,单一思路或可见功一时但难保长效。近年来,我省通过市场化、产业化、城镇化,重塑农村经济新格局。

  市场化,农业进入战略性结构调整新阶段

  分析上半年农民增收的原因,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农产品价格回升。粗略计算,农产品每公斤价格平均上涨0.3—0.4元。受价格拉动,农民人均从第一产业获得的现金收入为967.53元,增长21.57%。增加额占全部现金收入增加额的65.3%,由此带动农民现金收入增长11.3个百分点。

  价格回升能够落实到农民现金收入的提高,是因为农业结构趋于合理、农产品商品率提高。这应归功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多年来,在保障粮食供给的前提下,我省一直把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经济效益上,第一产业收入增势较为明显。去年,我省农民人均农林牧渔业收入为1398.3元,同比增长7.3%,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44.4%。其中,种植业收入1124元,增长8.6%,增速是最快的。1997年,亩产值过2000元的高效农田只有2000多万亩,去年增加到3500万亩。

  目前,全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96%以上,精细瓜菜占瓜菜总产量的60%以上,优质果品率达80%以上。在稳定多年的粮食生产领域,变化也是显著的:全省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超过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近10个优质小麦品种中,“强中筋”等专用小麦系列已大部分替代了进口小麦,吸引了“康师傅”、“白象”、“华龙”等国内知名品牌企业直接来我省建厂生产,全省三分之一的优质小麦以订单形式走向市场。

  产业化,搭起农村经济“龙骨”

  我省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之一。从当年的大合唱发展至今,十几年间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产业化两端公司与农户之间,一般有个“基地”。这个基地过去往往是由县、乡政府出面组织,现在则是“公司”登上了前台。

  在青岛九联集团,“基地”是一座座整齐划一的现代化养鸡场,这是公司和农户共同出资兴建的:公司出30%的资金,并提供贷款担保;农户出70%的资金,建好后由农户负责生产经营。采用这种经营方式,农民由单纯的生产者变成了投资者,不仅可以分享养殖环节的生产利润,还可以作为股东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增值利润。

  统计数字表明,目前,我省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12098个,其中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357个,过亿元的347个,过10亿元的22个。“公司+农户”仍然是“龙形经济”的主要形式,“公司”登上前台、主动组织农业的产业化生产,龙形经济有了新内容。如:“公司+(标准化)基地+农场工人”、“公司+合作组织(或中介组织)+农户”、农民参股的农业公司等,新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势头喜人。

  产业化搭起农村经济的新“龙骨”,为农业标准化、经营规模化提供了依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大为增强。到去年,我省提前实现了农产品国外、省外、省内三个市场各占三分之一的目标。全省肉鸡出口的90%、猪肉出口的70%按标准化组织生产。今年我国禽流感疫情结束后,全国首批恢复对日本出口的35家禽肉热加工企业中,山东占了19家。

  代表山东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是一批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2003年,全省列入农业部统计范围的龙头企业销售收入总额达1522亿元,最高的金锣集团销售额为55.6亿元。

  千家万户的农民借助产业化进入市场。在全省限额龙头企业中,40%的与农户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合同关系。据产业化办公室统计,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977.98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8.3%;基地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新增收入70.76亿元,户均增收723元。

  省农业厅经管处处长冯周安告诉记者,凡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收入起码要比不加入的高出10-20%。

  城镇化,开辟增收新空间

  减少农民是富裕农民的一条捷径。而减少农民靠的是非农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省城镇化进程加快,带动了城镇产业体系的发展和就业空间的拓展,为农民增收拓展了新空间。

  劳务经济成为山东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1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965.67元,比上年增长13.5%,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79.2%。2002年,由于上年农业受灾严重,打工成为众多农民的选择,农户调查资料显示,外出打工的农民比上年增长21.73%,人均外出打工时间比上年增长3.82%,人均工资性纯收入为1056.7元,比上年增加了91.03元,增长9.43%,工资性收入增长对全年纯收入增长的贡献占61%。2003年,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第二大来源(第一是种植业),农民从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为1752.2元,增长6.1%,占纯收入的55.6%。全省农民工资性收入为1095.5元,增长6.1%。

  大中城市吸纳劳动力的比重提高。2003年,全省农村转移劳动力中,转向县以上城市的占73.2%;其中转向省会城市的占12.4%,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到年末,举家外出从业的户数占乡村总户数的比重已达8‰。

  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过程中,政府的培训和引导工作逐步加强。我省先后实施了“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新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去年开始,省里又实施了“绿色通道”培训计划和“西输东接”等工程,先培训,再就业,每年接受培训的农民达几百万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相比,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尚有很大空间,非农收入仍有大幅增加的潜力。 编辑: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