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耶利内克:“燃烧的卡桑德拉”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5日08:11 人民网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江建国

  希腊神话传说中有一个女性形象———卡桑德拉,是特洛伊国王普利阿莫斯的女儿。她被光明与艺术之神阿波罗赋予了预言的才能,却因为对阿波罗的求爱不理不睬,又被后者施以另一种魔法,致使无人相信她对迫在眉睫的危险、灾害等等的警告。10月7日,当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被授予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德国舆论界多次用“燃烧着的卡桑德拉”、“手举卡桑德拉之火”这样的比喻来概括这位女作家的特点,意指她的作品总是向社会、向读者发出并不乐观的警告,可是谁都不爱听。

  德语文学界独树一帜的女杰

  德语世界之外的读者很少读过她的作品,得知她的名字多半都是通过由法国著名女演员伊莎贝拉·于贝尔主演的《女钢琴教师》这部电影。这部根据耶利内克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影,曾荣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然而,在德语文学界、戏剧界,乃至社会各界,耶利内克这个名字却从上世纪70年代她出版第一部作品以来越来越响亮。她的出名并非她写出了什么传世巨著,而是因为她借助其文学作品,对社会进行了不留情面的揭露和剖析。有人对她恨之入骨,把最恶毒的言词堆在她头上,如“卖国贼”、“吃里扒外的家贼”等;有人爱她爱到奉为偶像的地步,称她为“奥地利最冷酷、最无情的道德家”。

  耶利内克再过几天将满58岁。她出生在奥地利施蒂利亚州的小城米尔茨祖施拉克。父亲是位科学工作者,兼有斯拉夫和犹太血统,母亲是位严守教规的天主教徒。耶利内克早年学过芭蕾,后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此后又学习了戏剧文学和艺术史。她很早就显露出驾驭文字的才华,一段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故事即是明证。那是一次青年作者的文学竞赛,分为戏剧、散文、抒情诗三个门类。参赛作品均匿名送专家评选。当评选结果揭晓后,评委们惊异地发现,三个门类的一等奖的作者竟是同一位姑娘,她就是二十出头的耶利内克。人们不能不对一个在公众面前还流露出羞涩之情的年轻女子,能创造出令专家们一致给予好评的作品发出由衷的赞叹。1967年,21岁的耶利内克出版了第一部抒情诗集《丽莎的影子》。1970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孩子,我们是诱饵》,此后,她又创作了《情妇们》(1975年)、《被拒之门外的人》(1980年)、《女钢琴教师》(1983年)、《情欲》(1989年)、《死者之子》(1995年)和《贪婪》(1999年)等长篇小说以及《娜拉出走之后》(1979年)等剧本。

  她先后获得过奥地利和德国的各种文学、戏剧奖,其中最高的褒奖是德国文学最高奖———格奥尔格·毕希纳文学奖。

  以文学为武器的社会批判家

  多年来,耶利内克的文学创作的主题几乎恒定不变:揭露在现代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到的侮辱、摧残和鞭挞奥地利不认真反省其在二战期间追随纳粹德国助纣为虐的历史。她辛辣地讥讽曾任纳粹军官的奥地利前总统瓦尔德海姆,更不遗余力地反对新右翼蛊惑家海德尔。她像卡桑德拉一样,不断警告公众法西斯故态复萌的危险,警告在西方消费社会中沉沦的道德水准,警告男人对妇女的压迫。她这种桀骜不驯的姿态使她受到激烈的攻击。这种卡桑德拉式的姿态,使男性占统治地位的奥地利感到特别不舒服。此间舆论中肯地评论道,正因为如此,诺贝尔文学奖决不是一个不问政治的奖。评选委员会的理由也是“她揭露了社会陈腐风气的荒谬和强大的势力”,以“根本性的文明批判的立场对社会加以分析”。

  耶利内克不仅是不屈的政治斗士,而且她的才华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在德语文学界被公认为独树一帜。正如评委会说的那样,耶利内克运用了“独一无二的语言的热情,在小说和戏剧中造成了声音和反声音组成的音乐性的河流”,“她的文学很难归入一个门类。它们浮动在散文和诗歌之间、咒语和赞美诗之间……”。人们认为,耶利内克早年的音乐教育经历无疑给她的语言打下了深刻烙印。

  不愿在公众场合亮相的作家

  耶利内克似乎对诺贝尔文学奖这个世界文学的最高奖并不倾心。她虽然也表示了高兴,但又同时表示道,“我更多地感到悲观,我不是个喜欢被拉到公众面前的人。所以我感受到某种威胁。我不祥地预感到,诺贝尔奖可能意味着某种负担,因为成了公众人物。”她明确说,她不会去斯德哥尔摩领奖。耶利内克的这番表白不是谦虚,更不是欲就还推的造作,事实上,近年她很少在公众中出头露面,而是以其创作去影响社会。德国的一家报纸评论说,耶利内克就是有这么一种“神秘的虽不露面、却处处感到她的存在的力量”。

  耶利内克在获奖后的表态仍显示着她的战斗姿态。她明确地说,她希望世界不要把她的获奖看成是给奥地利的荣誉,“我跟这个政府是保持距离的”。到这时,耶利内克对其批判过的对象仍然如此不留情面,依然不愿顺情说两句好语,这就是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当代德语文学界的“卡桑德拉”。

  《人民日报》 (2004年10月15日 第十五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