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诺贝尔奖: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5日09:43 南方都市报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推荐

  随着2004年度诺贝尔奖依次揭晓,相关报道和议论又在国内媒体掀起一阵热炒,不过这通一年一度的热闹没有什么意义。

  拿三项诺贝尔科学奖来说吧,其实获奖的成果是十多年前到二三十年前做出的,获奖的科学家在各自的领域里已经功成名就,诺贝尔奖的桂冠和奖金对他们仿佛“锦上添花”。人们好像已不关心100多年前那位发明家和实业家用自己身后的大部分财产设立这奖项的初衷,今天如此荣誉、如此被世人推崇备至的诺贝尔奖,还符合他的心愿吗?

  本来诺贝尔先生更喜欢做“雪中送炭”的事。这个年轻人从小就和他的发明家父亲一起饱尝科研生涯的酸甜苦辣,因为经费拮据、试验危险,他们躲在斯德哥尔摩郊外的旧房中“偷偷”操作,一次意外炸死了5个人,其中包括诺贝尔最小的弟弟,父亲也因此中风,卧床不起。诺贝尔的父亲曾为研制硝化甘油炸药申请贷款,开始没有成功,但后来诺贝尔申请到了,为他们的发明研制起到重要作用,想必诺贝尔先生最了解科研人员缺钱、盼钱的心情了。

  诺贝尔遗嘱执行人之孙、诺贝尔基金会秘书长米凯尔·索尔曼也说过:“诺贝尔最初设想是要奖励那些有才华但缺钱的研究人员,向他们提供相当于一个大学教授15年的工资。”

  诺贝尔可能想不到这个奖慢慢变成了最荣誉的“盖棺论定”的桂冠,因此最后得到桂冠的人,既有才华,往往也不缺钱。诺贝尔在遗嘱中吩咐“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人”,“在前一年中”这几个字,也许本来强调的是在人家可能手头紧的时候赶紧给予奖励和支持,但其实在诺贝尔科学奖(此处我们不讨论非科学奖)的历史上,有几位得主是在成果发表后第二年得奖的呢?

  李政道、杨振宁是成果发表后第二年得奖的,他们属于罕见的少年得志的幸运儿。等待十年八年的比比皆是,等待了十几年、二十几年乃至三十年也不稀罕,比如今年获物理学奖的三位美国科学家,其实他们的论文1973年就发表了。

  晚有晚的好处,稳妥,权威,不容易出错。一项科技成果往往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但结果就是把“雪中送炭”变成了“锦上添花”。得主往往什么都不缺,就差顶诺贝尔奖的桂冠了。这样的评奖除了给权威以更大的权威,对正在出成果、正需要资金的新人和后生可能没什么好处,其巨额奖金推动科技进步的直接效益也就有限了。

  (原载10月13日《中国青年报》,作者沈树,本报有删节)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