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富豪孙凤祥的三重世界(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5日10:11 人民网 | ||
孙的父亲是原东北军张学良的副官,孙凤祥还不到3岁时,全家被下放到沈阳近郊的浑河堡村,父亲被批斗致死后,母亲顶着“黑五类”的帽子独自挑着家里的重担,一家6口只能住在生产队猪舍旁的一间破草房里。在那个一切都讲政治的年代,孙凤祥一家在政治上饱受歧视。尽管年纪尚幼,但小凤祥已经能感觉到这种外界的歧视,心里充满了自卑,也充满了挑战命运的渴望。 为了不受别人欺负,孙凤祥从小习武,师从武术名师赵振库,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为中国功夫“北腿”的正宗传人。 那时,他非常羡慕周围那些贫下中农,原因竟然只是他们的家里都有一辆自行车,尤其是看到别人骑凤凰牌的自行车,孙凤祥都会禁不住过去摸两下,对骑车的人更是羡慕不已。谁要是让他骑两圈,他一定会特别高兴。事后孙凤祥向记者回忆说,当年创业的冲动仅仅是为了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凤凰”自行车。 1975年,初中毕业的孙凤祥到沈阳第三电器开关厂任销售员。后来,他回村干农活,帮人开过拖拉机,还当过装卸工。 1978年,农村开始包产到户,孙凤祥周围的一些人开始有人倒卖鸡蛋赚钱。那年,孙凤祥借了一辆自行车,又东挪西借凑了200块钱作为收购鸡蛋的本钱,和几个小哥们跑起了“倒蛋”的生意。他们在附近村里收鸡蛋,然后每人驮上三五十斤到沈阳的南二市场摆摊卖,但一天最多卖二三斤。 时间一久,孙凤祥就开始琢磨怎样才能扩大销售。他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常来买鸡蛋的都是一些机关单位的食堂,孙凤祥突发奇想:“如果服务上门,岂不就把买卖做大了吗?” 第二天,他径直把鸡蛋驮到一个单位食堂,对管理员说:“我这个鸡蛋是红皮、双黄的,我先送给你们品尝,你们看好后我给你们长期送,你们就不用到市场去买了。”当时,鸡蛋还是凭票供应,有人主动送货上门,食堂管理员马上高兴地答应下来。孙凤祥开始天天送货上门,他不仅送鸡蛋,后来还送猪肉、活鸡,生意越做越大。从自行车到小拉车,从一个食堂到20多个食堂,到最后,沈阳和平区一带的单位食堂几乎全让孙凤祥给承包了。再后来,食堂和锅炉房用的煤,孙凤祥也包了。 一年下来,孙凤祥就挣了几万元,成为沈阳第一批万元户。由于他的信誉度高,所送的东西货真价实,一些单位不管需要什么都找他,而孙凤祥也是有求必应,尽量满足。他还用买来送货的汽车跑运输,随着车子越来越多,他的买卖如滚雪球一般越做越大。 在事业迈出第一步后,孙凤祥着手创办实业。他不是先去盖厂房、买设备,而是先去找市场。经过努力,他与吉林松江碳素厂找来了一个70万元的低压开关柜的订单。合同订货单是到手了,可厂房、设备还没有影子。情急之中,孙凤祥在自家的房子上打起了主意:当时,家里的6间房母亲住3间,孙凤祥住3间。他先把母亲劝到二姐家,然后将自己的3间房拆掉盖起了厂房。不知情的母亲回来后,把孙凤祥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孙凤祥却拍着胸脯保证:“一年以后,您要什么房子我给您盖什么房子!” 厂房如期建成投产,一年后孙凤祥如期完成了70万元的订单任务,挣了20万元。几年下来,开关厂的产值就增长到上千万元。走上办实业道路的孙凤祥一发而不可收,他又陆续建起一系列企业,如家具厂、喷涂厂等。 正当孙凤祥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番,1988年岁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却几乎将他置于死地。那年腊月二十八的晚上,他积累多年心血建起的喷涂厂意外失火了! 下一步该怎么办?从没遇过这种情况的孙凤祥感觉措手不及,当时这种打击对他的自信心几乎是毁灭性的。尽管员工们愿意从自己家拿钱帮他恢复生产,宁可年不过也要帮他重建厂房,但在一堆瓦砾灰烬面前,刚刚积累了些自信的孙凤祥还是第一次对自己产生了怀疑——究竟还有没有回天之力?大年三十晚上,他含着泪求员工回家过年,一个人却坐上了开往北京的254次列车。他从一节车厢走到另一节车厢,想找人说说话,可列车上只有他一个乘客。乘务员和乘警看到这个年轻人神情恍惚、满脸沮丧,怕他出意外就主动和他聊天。孙凤祥只顾着把自己的事说给他们听,对他们的规劝却实在没有听进几句。大年初一列车驶入北京,走出车站的孙凤祥索性来到天安门。新年的寒冷空气里,他一个人在空旷的广场上反复踱步,不知道走了多少圈。 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和文字让他逐渐清醒:当年解放军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蒋介石的800万军队,和这些相比,眼前的挫折算什么?他不甘心就此放弃,更不甘心让乡亲看到自己从此一蹶不振。孙凤祥对自己吼了一嗓子:厂子没了从头再干!当天晚上,孙凤祥坐253次列车又回到了沈阳,像一切没有发生过,他开始了艰难的二次创业。 这时候的孙凤祥已不是初次创业时两手空空,他已经积累了一些市场和人脉资源。这时,过去的诚实守信给他帮了大忙,一些原来的生意伙伴主动与他合作,算是对他的一种支持。 1988年以后的七八年间,孙凤祥一口气建起了涂料厂、汽车腻子厂、化学树脂厂等几十个工厂,什么挣钱就生产什么。最多的时候,他同时担任50多家工厂的厂长,各种公章装了半麻袋。 从“什么赚钱倒什么”到“什么赚钱生产什么”,孙凤祥的创业史深深烙上了他那个时代一代人的“草莽特色”。他能白手起家,凭勤劳致富,他的勇气和智慧无疑令人称道,但也正是这个时代赋予了一个农民实现财富巨变的可能机会,孙凤祥在感慨企业的成功来之不易的同时,也对社会存有感激之心。 自我裂变:有“困惑”才有“突破”,有“成长”才有“发展” 企业是企业家的作品,对于民营企业尤其如此——企业家的个性特征与自我“局限”和“突破”,均与企业的“生存”、“成长”和“发展”紧密相连。随着麾下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孙凤祥感到治理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过去,出于对他人的不放心,他事必躬亲,哪怕是无关紧要的业务往来、简单应酬,他也要亲力亲为。即使企业已经发展到有千万资产时,他甚至还停留在“三分之一时间当工人,三分之一时间当车间主任,三分之一时间当董事长”的角色状态。每天,他在自己的各个分厂间穿梭。在儿子的记忆中,父亲的眼里只有工厂。由于缺少父爱,两个儿子初中毕业就不想读书了,这也注定了企业的接班问题从此成了孙凤祥的心病。 时代在变,市场在变,行业在变,孙凤祥在企业治理中的“个人英雄主义”、“经验主义”日益受到挑战。1990年,孙凤祥从一个朋友处得知仿古家具在香港的销售很火爆,在没有做任何市场调查的情况下,他就投巨资建了一家仿古家具厂。几个月后,由于设计的款式不适应市场,几百万元的家具都成了废品。 那几年中,孙凤祥没少吃这样的亏,有时他手里一拿订单就敢马上开新厂,丝毫不考虑经营风险。在经营中,有时一个合作伙伴走了,下面的一个厂子就跟着跨掉,为此他时常感慨真正长期合作的伙伴太少了。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形容孙凤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会过分。“什么赚钱做什么,做什么什么赚钱”的日子渐行渐远。 一方面,孙凤祥舍不得就此放手辛苦做了这么多年的实业,看到从车间里运出来的“真家伙”,每次他都会有一种难以说明白的踏实感:有这些实实在在的产品,不愁挣不到钱;另一方面,这种又是董事长又做业务员的生活让他实在疲惫:因为没有时间学习,过去的经验时时碰壁;一些合作伙伴不讲诚信,经常让他蒙受损失;企业管理人员严重匮乏,两个儿子年纪尚小,根本不可能给他帮上任何忙。 困惑中的突破总是充满痛苦。但这是孙凤祥必须要跨过去的槛。过去了,海阔天空;过不去,企业生死难料。 孙凤祥所在的村子浑河堡往北不远处,就是辽河主要支流——浑河。一直以来,浑河以北是沈阳市区,以南就是郊区。 当时,孙凤祥的企业几乎都建在浑河堡,1996年,孙凤祥得知沈阳市政府有在几年内开发浑河南岸的打算,他几乎是兴奋得睡不着觉:如果政府开发浑南,浑河堡就是新区的开发重点,依托浑河堡做房地产,一定能让事业实现第三次腾飞。 他连夜论证想法的可行性和操作性,经过多方咨询、了解,得出的结论是:会有很多困难,但绝对值得冒险。这一年,他在浑河堡组建了凤祥集团,除了留下几个效益好的生产企业,其他的企业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了剥离。 集团成立后,孙凤祥先后开发了“凤祥新城”、“凤祥森林庄园”等项目,到2002年,他的凤祥集团已经是辽宁省十大诚信企业,孙凤祥个人也登上了由《新财富》评选出的“中国内地400富豪榜”。 当企业由“作坊式”发展到“集团式”,再用个人集权式、包揽式来治理显然力不从心。尽管企业是自己的,孙凤祥也不得不寻找合作者来“分享”企业治理的“权力”和“利益”。 以前,集团有个副总经理,曾是沈阳市某区政府的官员,在孙凤祥创业时帮了很大的忙。后来,孙凤祥把他聘到集团,想培养他做总经理。可时间一长他就发现,这个人的小农意识很严重:经常自以为是,眼里放不下老板,工作中缺少方法和领导艺术,也不注意公众形象。后来,孙凤祥又花高薪聘请过几个职业经理人,但都感觉不理想。如此庞大的家业却没一个得力的助手,孙凤祥常常有种莫名的恐慌,做地产既不是卖鸡蛋,也不是卖家具,政府、市场、政策等方面一方协调不好,就会全盘失控。 2002年,工作原因让他认识了沈阳五里河集团的总裁刘松涛。刘拥有美国的博士学位,曾在政府机关做过干部,又熟悉沈阳市的各种环境。当求贤若渴的孙凤祥遇到年轻有为的刘松涛,两人的很多观点竟然惊人的一致。相互欣赏让他们走到一起来,2003年6月,刘松涛正式出任凤祥集团总裁。 刘松涛是知识大学的博士,孙凤祥是“社会大学”的博士,两人取长补短,各有专长。同是属狗的他们都信佛,都对道家、儒家文化有研究,很多问题常常能不约而同地想到一起。刘松涛的办公室在8楼,但他和9楼的孙凤祥却很少见面,更很少去孙的办公室。很多时候,孙凤祥往往是跑到楼下和他谈工作,对他很是尊重。由于对刘松涛的工作能力非常满意,孙凤祥主动把原来承诺的年薪50万涨到100万。 对自己的“管家”身份,刘松涛也很清楚自己和老板间的关系。“我只是一个执行和参谋者,而不是决策者。”即使工作思路上和孙凤祥有不同,他也只是把自己的理由表明,最后决策绝对是孙凤祥说了算。即使是错的,他也会坚决执行。 孙凤祥也觉得终于有了“做老板的感觉”,平时,他只专注于企业的战略投资,协调与政府关系,经营政府资源。孙凤祥觉得自己的企业现在是稳定发展的守业阶段,这个阶段不能再靠他一个人,而更多是靠规范、制度和文化。 刘松涛也认为自己来的时机很好,用他的话说是“早来也没用”。他认为孙凤祥是个很聪明的人:20多年前创业的时候,他用“武术爱好者”让外人了解;10年前,他开始把“慈善”作为企业的标签,并用上十年来打造这个品牌。“在《新财富》中国内地富豪榜上,凤祥只能排到300多位,而在最新的《福布斯》内地富豪慈善榜上,他却排在前100位。”这正是孙凤祥的过人之处。 在凤祥集团,员工对孙凤祥都很敬重,孙凤祥也没有主动开除过一名员工。每年员工聚餐或举行文艺晚会,平时宽厚严谨的孙凤祥都会主动担当主持,舞台上的他和平时判若两人:不仅语言风趣,还很善于调动现场的气氛。孙有一副好嗓子,《情人的眼泪》、《蒙古人》这些歌曲都是他的保留节目;交谊舞也是孙凤祥的拿手好戏。每当这时,被簇拥在员工中间的孙凤祥,更像是个人群中的“大家长”。 从1996年到2000年,这大概是孙凤祥最痛苦的第一次思想蜕变,尽管青涩而不完美,却是他从商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也是十分宝贵的自我突破。 本色生存:办公楼设“个人荣誉馆”,办公室设佛堂摆香炉…… 2004年8月13日,在孙凤祥的陪同下,记者走进了凤祥集团。在办公楼的9楼,记者留意到:电梯入口一个约1米长的玉佛手置于右侧;办公室门口,3把桃木剑齐刷刷悬于门上;进门,迎面墙上又挂着偌大的阴阳龙凤镜。 “都是有讲究的。”孙凤祥笑着解释:玉佛手伸出的手指是专指小人的,如果你是小人,经过电梯就不是了。桃木剑代表法律的震慑,是要来人进门讲规矩;而道家的龙凤镜代表道理,不讲道理的人看了这个,应该也会讲道理了。 从走出电梯口开始,橱窗、锦旗、匾额、照片这些东西就充满了整个楼层,这里展示了孙凤祥近20年来几乎所有的荣誉和纪念。其间获得的所有奖状、奖杯、纪念品、照片在这里统统找得到。甚至这么多年来别人送的礼品,参加会议时的请柬、代表证、餐券都被完好无损地保留着,以至于9楼的大厅里放不下,孙凤祥干脆又腾出一间屋子做自己的“档案馆”。 在一个写有“孙凤祥会长于2004年7月1日在沈阳农业大学国际报告厅讲课费,人民币200元,时长2小时”的信封里,孙凤祥特意让员工把200元讲课费依次露出信封半截。而像这样的信封在9楼还有很多。 “这些可都是董事长的宝贝。”工作人员告诉记者,9楼尽管是孙凤祥的办公专区,却随时有集团的员工看守,就是为了这些“宝贝”万无一失。近10年来,孙凤祥为公益和慈善事业捐赠达5000多万元,获得的各种荣誉可想而知。 9楼的墙上挂着孙凤祥参加各种会议或与政界、商界名家合影的照片,每张照片下都有文字说明。如果照片上人很多,他会让员工特意在照片中自己的头像下贴上一朵“小红花”标签,以引人注目。下面的文字说明也会加上“董事长在第×排左(右)起第×个”的字样。 在孙凤祥看来,这些荣誉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我出名也是让更多人才来和我合作,这是一种品牌招商。” 只要有出名的机会,孙凤祥都努力争取。2002年,凤祥集团为贫困地区建昌县援建了一个矿泉水厂。他不仅把自己的头像印到了产品包装上,在媒体做产品广告也是亲自做形象代言人。 他现在也开始有意识培养儿子的名誉意识,儿子参军时获得的奖状、照片,孙凤祥也收集在9楼;今年初,二儿子孙宗伯参加了一次全国自驾越野探险,回家后,孙凤祥专门把他一路上拍的照片做成宣传画,印刷了3000份送给亲朋好友…… “有时候我在想,再过100年、200年,人们是不是还记得我孙凤祥?”所以最近他又在寻找新的“出名方式”。去年,他听说辽宁阜新地区被有关专家确认为道家祖师张三丰的故乡,他立刻就想:大家都知道张三丰,我要是在那里给他建个故居或庙堂,除了给当地发展旅游事业,还可以让人们记住张三丰的同时记住我孙凤祥,岂不一举两得? 孙凤祥还真的就与阜新市政府谈成了合作开发事宜,今年下半年,一期工程已经开始施工了。 据称孙在社会上担任的各种职务有50多个,但他最看重的还是“沈阳市政协委员孙凤祥”这个头衔。他认为这是一生中最高的荣誉。省里的职务、中央的职务,孙凤祥也有,但他总觉得这离他有些距离。 每天早上练功回来,孙凤祥都会抽空看报纸,看到关于他和集团的任何报道,他都立刻叫秘书收集。记者去沈阳采访的几天,正赶上孙凤祥要参评第二届中国经济人物评选,对方组委会要求孙把近年来的媒体报道都送过去。“那岂不是要用箱子装?”记者问道。孙的秘书祁红霞笑笑:“还不止呢。” 在孙的办公室后墙上有道不起眼的小门,推门进去是一块两米见方的转角,左侧还有一扇小门,房门半掩,隐约飘出梵乐阵阵、烟气缭绕。从这里进去,就是孙凤祥的佛堂——静心堂。 佛堂不大,只有七八平米的样子,正中是一尊如来佛祖的坐像,旁边是一座观世音菩萨的站像,每尊雕像前各有一个大香炉。里面佛香正旺,轻烟袅袅,旁边一台录音机播放着梵乐。尽管只有一墙之隔,却仿佛置身另一个世界。 心情焦虑的时候,孙凤祥都会来“静心堂”清静一下,他把这称为“洗心”。“其实就是什么也不想,听听佛乐,感受一下心里的声音。” 只要在沈阳,孙凤祥每天都会亲自到佛堂上香祷告,遇到出差,也一定要公司的其他员工代为上香。自从1999年办公大楼建成以来,这已经成了孙凤祥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走出佛堂,孙的董事长办公桌上两个青花瓷碗做成的香炉格外引人注目。佛香缭绕的香炉旁边,散放着一些橙子、红枣等供品。在办公桌上烧香,这绝对是中国企业家办公室里少见的景观。无独有偶,公司现任总裁刘松涛也是个不折不扣的佛教徒。董事长和总经理每天都烧香拜佛、唱观音曲,这大概又可以创下中国企业界的一个记录了。 对于外界对他一些“做法”的质疑,孙凤祥不以为然。他没觉得自己“迷信”,他说,信佛是因为他相信积德行善是人类最高的境界,现在他也把它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和自我提升的手段。关于“个人名誉档案馆”,他则解释,保存这些是因为它表明“社会对本人的认可”,无形中也是继续投身公益事业的动力。他想让更多的企业知道他的做法,想让他们来学习,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他还表示,这些东西会一直保留,他还要用来教育下一代。他感喟:“我没有读过多少书,这些名誉也是我社会大学的毕业证书。这种无形资产无法用金钱评估。” 农民企业家孙凤祥就这样以自己的“草根本色”生存着。虽然他的“做法”记者不敢苟同,但其朴素的动机却不能不让人感动。财富没有妨碍他活得很真诚、很真实,他不讳言他的“慈善”有“扬名”的动因,也不掩饰为了保住“村主任”这个位子同样不遗余力。 2004年8月23日清早,孙的秘书祁红霞兴奋地电告记者:孙凤祥在前一天的民主选举中以超过竞争对手600多票的优势再次当选村主任。当主持人唱票的时候,她和其他的多名凤祥员工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当最后结果显示孙凤祥胜出的时候,很多村民和凤祥的员工都激动地大叫起来。那天下午,他们在现场放了好半天的鞭炮来庆祝。 记者在获此消息的第一时间拨通孙凤祥的手机。电话那一头,孙凤祥的声音略显疲惫但仍然难以抑制心里的激动:“太不容易了,浑河堡村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李玉申) 来源:商界名家 (责任编辑:杨文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