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科学研究中每一个领域都很重要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6日15:32 人民网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本报记者 范又

  记者: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在人类嗅觉器官工作原理方面的突破性发现,获得2004年诺贝尔医学奖。在人们普遍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器官移植、艾滋病等研究领域表现出更多关注的今天,这样一项医学最高奖投给了嗅觉研究,多少有些令人感到意外。对此您怎么看?您认为这样的评奖结果给我们带来何种启示?

  韩德民:人们对把诺贝尔医学奖授予嗅觉研究感到意外,我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事。在人类各种功能的研究中,嗅觉研究是最滞后的研究领域。这是因为人们可能更关注与人的生死存亡更密切、更直接的领域。应该说,在真正的科学研究中,每一个领域都很重要。只要你执著地去追求,将有大量新的发现,对人类认识自然界、认识自身都会有很大推动作用。我觉得此次评选结果体现了诺贝尔奖的科学性、公平性。它将进一步推动对尚未开发的人体功能的研究,这对人类身体健康、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这次颁奖对科学研究的均衡性也会有一个重新定位,即不能只集中于少数领域。实际上有些边缘的领域和相关领域研究也非常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方面的价值,往往还有我们意想不到的军事方面的价值,只不过目前我们认知水平有限,投入不够,研究手段和方法欠缺。

  记者: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设立诺贝尔奖时曾说,其获得者应该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做出最重要的发现。请问,两位美国科学家在嗅觉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为什么被国际医学界如此看重?

  韩德民:这与诺贝尔奖评委科学家的组成及其对科学研究的认识有关。

  嗅觉为什么比较受冷落?因为其替代性比较强。嗅觉是人体功能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人对自然界的了解认知,除了通过眼睛,再就是通过鼻子、耳朵,其他感觉都需要通过直接的接触。与视觉和听力比,嗅觉的取代性多一些。

  实际上,一旦失去嗅觉,人们就会发现生活质量有很大下降。因为嗅觉与生活质量、品位的调节和人的喜怒哀乐都有直接关系。不同的气味对人的情绪影响很大。人闻到好闻的气体就比较愉悦,闻到腐败气体就会恶心,甚至引起一些生理反射,如呕吐。

  人的自身安全也与嗅觉有关系。如发生毒气渗漏、煤气泄漏时,有人很敏感,马上有反应,很早能发现,就可以尽早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可一旦失嗅,对面临的危险就察觉不到。这体现了人身安全防范对嗅觉的要求。

  现在对人的嗅觉分辨能力研究还非常有限。嗅觉好的人对气味的分辨能力很强,例如香水调剂品味师的嗅觉超过常人很多,可以品味出两万多种不同的香味,很可能是人的潜在功能由于职业影响调动起来了。过去对这方面关注不够,认识不够。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人们会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追求人潜在功能的充分体现和发挥。

  研究嗅觉的意义不仅是研究一种功能现象,还在于它的周边效应和对整个社会安全防范的各个方面,包括对缉毒、反恐都有重要意义。美国和欧洲很多国家对此非常关注,因为他们的政府管理部门对此有认识。如果研究手段和方法到位,在这一领域可能取得对社会自然科学进步具有突破性的认知。

  记者:巴克说他们通过16年的研究,在嗅觉系统结构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只是触及到了问题的表面。她为什么这样说,嗅觉研究真有如此高深莫测?

  韩德民:嗅觉领域相当宽,所以她说仅仅是触及到表面是对的,不是科学家的谦虚,因为对这个领域的认知还有太多太深的谜。例如基因研究,我们原来以为把基因排序搞清,很多疾病就清楚了,后来发现基因只是一个表面的门,进了这个门,里面还有无数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所以建立了“后基因时代”的概念。嗅觉研究的道理是一样的。人类对自身功能的认知刚刚开始,对很多功能的认知还只是对现象的认识,不是对本质的认识。

  我们目前对嗅觉的了解还很浮浅,真正能客观准确判定不同气味构成的手段非常有限。这次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说他们刚刚触及问题的表面,将唤起整个科学界对嗅觉研究的重视,唤起对周边科学和相关生命科学的重视,提示人们需要转移一下视线,考虑到科学发展的均衡性。

  记者:从医学的角度看,两位科学家的研究有哪些意义,对嗅觉疾病的治疗有什么作用?

  韩德民:现在还看不到对临床治疗直接的意义。它只是通过研究使我们对这一领域的认知水平提高了,完全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不是应用科学的研究。我们应该有一个概念,自然科学研究是解决为什么,应用科学研究是解决怎么办。

  记者:到现在为止,诺贝尔医学奖都被国外科学家拿走了。您认为在医学领域我国最有可能问鼎诺贝尔奖的是哪个方面?

  韩德民:这个问题很多人在关心。我认为,要得到诺贝尔奖,我国不是没有条件,关键是怎么去认知这个领域,包括核心部门的认知。获诺贝尔奖的研究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需要对稳定的科学研究的宽容,涉及到整体社会氛围。上述两位美国科学家可以用16年时间集中力量去研究一个课题,可以组成世界上最优秀的梯队,利用最完善的技术,我们在这方面可能就不行。中国要得诺贝尔奖还有很长一段路。现在更多是要考虑怎样把机制、体制理顺,保证我国有一条路进入这一领域,有一批人能达到这一高度。我们需要对诺贝尔奖进行研究,分析得奖国家的研究背景,看看我们还欠缺什么,国家应采取什么政策。要有针对性地对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重点领域给予长期、稳定、持续性的支持,让科研人员一心无二地去搞研究。

  我们现在强调群体性比较多,对个性的认知度与认可度比较低,大家都按一个统一的规定,在一个整体的范围内搞研究,当个性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时,创新性的东西就少。在自然科学领域,需要创造一种允许个性充分发展的大环境,这是我们今天或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加深认识并认真思考的问题。(韩德民: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同仁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