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说不完的细节 看不尽的变化(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6日18:30 新民晚报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说不完的细节看不尽的变化(组图)
说不完的细节看不尽的变化(组图)
说不完的细节看不尽的变化(组图)
说不完的细节看不尽的变化(组图)
说不完的细节看不尽的变化(组图)
说不完的细节看不尽的变化(组图)
说不完的细节看不尽的变化(组图)
说不完的细节看不尽的变化(组图)
说不完的细节看不尽的变化(组图)
  “55细节看变化”专稿已和读者一起,细数了55个出现在你我身边的“细枝末节”,到今天告一段落。

  事实上,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然而,一滴水可以见太阳,这55个细节串起来就是55颗珍珠,它们扮靓城市,感动我们,使55周岁的新中国闪耀出更加动人的光彩。编者

  18年前断言真可笑

  1986年我去香港探亲,那里四通八达的地铁让我备感新奇和羡慕。亲友问我:“上海什么时候会有地铁?”我摇摇头:“不知得等到哪一年哩,我这辈子怕赶不上喽。”

  想不到,没过两年,上海也开工造起了地铁。短短10多年过去,1号线、2号线、5号线早已投入运营,4号线、8号线等都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上海的地下长龙呼啸,空中轻轨列车疾驰,立体式的交通让市民们出行备觉便捷。

  前不久,香港的亲友来沪游玩,也坐了一回上海的地铁,看到申城的巨变,他们赞叹不已。回想自己18年前武断而又悲观的论调,我真感到荒唐可笑。

  上海的发展,如同飞驰的轨道列车,急速向前。

  市光三村范正青

  纸伞·油布伞·花折伞

  上世纪50年代,民间使用的避雨工具主要是斗笠和纸伞。纸伞虽然轻,但稍不留神就会被戳破,因此补伞的行当挺红火。

  到了60年代,油布伞逐步取代了纸伞。伞面土黄,布面刷满桐油。油布伞倒是经久耐用,但蓬蓬松松的,体积很大,携带起来颇为不便。再加上这种伞用久了,布面发黑,更是不雅。以前,我的一位远房叔叔每当觉得可能要下雨,出门时必夹把油布伞,鼓鼓囊囊的,邻居都笑话:“您这是去求雨啊?”

  70年代,黑色布伞独占鳌头,金属骨架、弯皮伞把,既美观又轻便,很快风行起来。

  而改革开放以来,一种伞独霸街面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伞具日益琳琅满目,色彩绚丽,还能折叠,更是携带便利。各个家庭中,人均一伞,是最起码的事,再没有全家人挤进一把伞赶路,淋成落汤鸡的事了。

  南京船板巷谷万中

  以前我住“垃圾塘街”

  我是“老浦东”了,住在这里已近60年。想起当年落户的地方,总是忍不住有些心酸。

  我原先的地址是“垃圾塘街6号”。说“垃圾塘街”,实在是名副其实,因为那里紧邻着陆家渡臭水浜。

  那时,每当要填履历住址,我总觉得很难下笔。有一回,一位同事看见了,惊讶地脱口而出:“什么,你住在垃圾筒里?!”弄得我哭笑不得,尴尬不已,恨不得有个地洞给我钻。

  不光是个“垃圾塘街”,几十年前,我家附近的地名都充满了贫穷、落后的痕迹,都不好听,什么“烂泥渡路”、“汤家弄”、“烂草泥塘路”等等,不一而足。

  改革开放,尤其是浦东开发开放后,浦东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浦东的地名依旧名副其实,但陆续改成了“东方路”、“世纪大道”、“滨江大道”……我家也早就从“垃圾塘街”迁走,而“垃圾塘”更是消失了踪影。

  路名,是时代真实的记录。

  浦东周成树

  冷盆热炒摆上农家餐桌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过去,绝大多数“泥腿子”过着“求多不求好,只要肚皮饱”的生活。在上世纪50年代,青浦区白鹤镇王泾村顾家生产队一般人家长年吃土豆和咸菜,逢年过节才见点荤腥。

  上世纪70年代,顾家生产队食物结构有了改善,鸡鸭鱼肉普遍进入家庭,有些家庭出现了点心。到了90年代,这里绝大部分的人家遇到办酒席,花数千元很普遍,基本上八汤八炒四点心,冷盆热炒四活灵,五荤六味样样有。

  据统计,白鹤镇近十年人均年消费肉类19.5公斤、家禽6.5公斤、水产类11.5公斤,与改革前十年的人均相比,分别增长60%、75%和80%。

  青浦区吴国忠

  老伴现在天天翻行头

  上世纪50年代时,我在一家机械厂工作。那些年,买衣买布都凭票供应;厂里则每两年给职工发一套工作服。

  记得大多数职工一年到头,都穿着工作服。只不过上下班路上穿干净些的,干活时穿打过补丁的、油腻腻的。大家还尽量节约,为的是省下一两套新的工作服给家人。那时候,我的经济条件也不好,总把新发下来的工作服留到逢年过节“出客”时穿。

  如今生活条件早已今非昔比,很少再有人穿着工作服上下班了,许多人踏进单位时都西装革履,还系着漂亮领带。我的老伴年轻时与我一样,也是一套工作服,一年到头不离身的。现在,她天天去公园或居委会活动,每次都要“翻行头”。

  我想,百姓越穿越好,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劲头就更足了。

  中山西路800弄郑长发

  民工吃住休闲惬意了

  32岁的木工师傅小林,从象山来沪打工已有14年了。他刚来时,一天只赚10来块钱,穿的是洗了又洗的旧衣裳,住的是毛竹搭建的简易工棚,吃的是油条汤、青菜汤。现在,大家住进8人一间的活动房,睡上了干净整洁的铁架床,在食堂吃饭每天都保证有鱼有肉。

  林师傅说,过去民工兄弟除了打工挣钱就是打牌睡觉,连电视也看不上,现在几乎每个工房都有彩电。更让他开心的是,现在上海采取了多项措施保障民工的就业环境,拖欠工资的少了,节假日加班费一视同仁了,民工可享受社会保障了,孩子上学也不难了。

  “在上海打工,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林师傅这样说。

  西乡路51弄山凤祥

  食堂饭票退出大学校园

  小蒋同学进大学报到的第一天,就领到了一张校园卡。中午,她和爸爸妈妈去食堂吃饭,却找不到买饭票的地方,食堂工作人员提醒她,“都什么年代了,饭票早就‘退休’了。有校园卡吗?刷卡消费就行!”原来,现在的学校实行了电脑连网,校园卡不仅可以在食堂吃饭,还可以在校内超市购物,在图书馆借书……

  小蒋的爸爸说,他读书的时候用的食堂饭菜票,一开始是纸制的,后来变成了塑料制品。

  现在的饭卡也经历了几代:从只能看余额的电子饭卡、可修改数额的磁卡式饭卡发展到跟银行里的费用直接挂钩、设有密码的校园卡,有了它,往卡里存钱就更方便了。

  上海大学王近

  “55细节”名录

  良乡栗子申城早亮相/从“赤脚拎皮鞋”到“落雨穿皮鞋”/秦阿婆纸折引火到电子点火,火柴厂千人大厂变八人小组/电子相册网上传阅,套卡相册相形见绌/当年衬衣袋“透出大团结”,如今皮夹子“见卡又见钱”/给水站大桶小盆排队,住新房一人两只龙头/从证婚到多用途/《学生手册》分数详尽评语简短,《成长记录》品德素养全面评价/从1扇木板门到9扇工艺门/听妈妈讲“月饼故事”/芋头烤鸭卖得欢,短信问候满天飞/我家热水瓶退休了/窗口“万国旗”悄然少了/加急电报一去不复返,手机短信接过接力棒/窗外风吹雨打寒气重,屋内亲朋好友网上聚/从前挂月历,如今挂真迹/鲜花盛开,绿树满目/家家户户“长”电脑/牛奶多了,奶箱变了/在焰火中天天过节/从弄堂口的电话间,到大街上的信息亭/从前户均一盏灯,现在满屋亮堂堂/臭味噪声已淡出,水清岸绿入画来/数码相机没啥稀奇/用木头做辆自行车/夜神仙笃定逛夜市/新上海闲话听不懂/从“吃粉笔灰”到多媒体教学/洗衣机“上场”搓衣板“退役”/条件改善班次增,去趟长兴不再难/昔日一报在手看天下,今日一键在网点天下/锅里锅外品滋味/书房翻出新花样/城建跑得快,地图追不上/眼镜五花八门/上班下班潇洒走,无包行路一身轻/结婚照越拍越漂亮/农民听戏鸟枪换炮/就近游泳方便时尚/废品也在升级换代/从红头绳到花头饰/奶奶珍藏的染色粉/阳台环境越来越好/医院停车场越建越大/典当物品有新概念/烧饭做菜用新能源/老缝纫机阁楼歇脚/大忙人悠闲买彩票(注:不含今日见报稿)

  十八年前断言真可笑

  老伴现在天天翻行头

  纸伞·油布伞·花折伞

  民工吃住休闲惬意了

  以前我住“垃圾塘街”

  冷盆热炒摆上农家餐桌

  食堂饭票退出大学校园

  本版绘图董春洁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