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150个日夜串起的记忆——写在范长江诞辰95周年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7日13:28 新华网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范长江。

  中国新闻界光华灿烂的人物。1935年,他独行西北,首次报道红军与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的西北角》一举成名;1936年,他单骑陕甘,在延安与毛泽东彻夜长谈,《动荡中的西北大局》震怒蒋介石;1949年,他南下上海,创办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后历任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等职务……

  昨天,是他诞辰95周年。上海福寿园,刚落成的范长江纪念铜像前,鲜花如火。

  他的盛名、威望、功绩,历史早已铭记。

  这里追寻的,只是他在解放日报的那5个月。55年的沧桑,当年范长江麾下的风华青年,如今有的已经故世,健在的,亦皆是白发苍苍,但只要提起这位老社长,刹那间神采飞扬……

  那是激昂峥嵘的战斗岁月,那是永不磨灭的人生记忆。

  在解放的日子里

  1949年6月中旬,我到解放日报报到后第三天,长江同志接见了我。自从1940年在重庆参加了他的婚礼后,这还是我们头回碰面。85岁的解放日报原广告部主任白广荣,半身不遂,但他坚持坐在轮椅上接受记者的采访。

  范长江和沈谱的那场婚礼,给白广荣留下至深印象。两人先前登报声明新旧仪式,一概从删。但婚礼贵宾如云,周恩来、冯玉祥、黄炎培、田汉……贺诗贺联,满室生辉。沈谱的父亲沈钧儒亲笔题诗,行俟胜利日,轰饮合欢杯。

  胜利了,范长江更忙了。

  1949年工作于解放日报校对组的老同志许寅回忆,他与范长江的第一次相处,就是为解放日报创刊号熬夜,那是1949年的5月27日,上海解放头一天。范长江带着南下的新闻大队风尘仆仆走入汉口路309号的报社,立刻投入紧张工作,编辑部、排字房、印刷车间,彻夜灯火通明,大样送到范长江手中审时,已是28日清晨。

  这样通宵达旦的工作,几乎是范长江在解放日报5个月每一天的写照。83岁的丁柯,当时是范长江的四位秘书之一。他回忆,那时记者一般晚上11点就回去了,可总编辑兼社长的范长江常常忙到清晨5点,天光放亮。哪有时间陪家人呢!

  记得解放那年我三岁,住在上海舅舅家里。因为忙,出生后父亲一直没见过我。他到上海一个星期后,才抽空来看我。这是我俩第一次见面,当时,我觉得他陌生极了。前天上午,解放日报社六楼,以范长江命名的长江厅里,范长江长子范苏苏,回忆起与父亲的初次相会。

  长江厅亦是解放日报报史陈列室,一进门,就是范长江与毛泽东的合影。陪同范苏苏来沪的周恩来侄女周秉德指着照片说:苏苏,你父亲那时比你现在还年轻许多。

  年过半百的范苏苏点点头。是啊,那时候范长江只有40岁,正当盛年。名满天下的他告诫解放日报的同仁: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听者铭记至今。

  那一份赤子情怀

  一切缘于赤子的情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对土地上的人民深沉的爱。

  拥有这份爱的,是那个写出《中国的西北角》、《西线风云》、《塞上行》的记者范长江,也是那个认真执著的解放日报总编辑范长江。

  要为读者着想。这个要求,范长江以身作则。读者来信,范长江封封必读。还常常告诫读者来信组的同志:不能打太极拳,虚晃一枪的答复不要写。

  白广荣向记者回忆:有一天范长江到广告部,听到白广荣接电话时说我是解放日报。,就认真地指出:应该说我是解放日报广告部。读者是党报的朋友,对朋友,对群众,决不能摆架子!

  一切从读者出发,是范长江坚持的办报原则。校对员许寅发现一篇稿件中皓月当空,繁星满天有悖生活常识,提出后范长江大为赞赏;而另一位姓许的老记者因为在稿子里将西安简称镐,被范长江斥责为卖弄文人学问,不为读者大众着想。

  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解放日报刚创办时,多数记者因为初次到上海不熟悉情况,常呆在报社。有天下午,范长江发现采访部的记者全坐在办公室里,立刻板起脸,大力挥着手说:外面热火朝天,你们怎么呆在家里?到工人中去,到农民中去,到学生中去!

  丁柯告诉记者,就连他这个当秘书的,当初也曾被打发去外地采访。那是范长江离任两个月前,他突然委派丁柯做特派记者,但是去哪里、做什么都不安排,就说一句:你要去下面看看。丁柯自选去了正在土改的苏南,在无锡、苏州等地采访了两个月后,收获颇丰的丁柯这才领悟长江同志的深刻用意优秀的记者就该走出办公室。

  范长江自己也时时找机会走近群众。原采访部文教组的郑回忆,那次,郑被派去报道解放后首次千人大型群众文艺活动冼星海音乐会,第二天他惊奇发现在他所采写的消息外还有一篇署名为本报记者的特写,文笔细腻,场景动人,一打听,正是范长江所写。

  留一笔丰厚财富

  爱之深,责之切。范长江对记者的严格,也是出了名的。

  当时的解放日报采访部财经组记者陈迟,铭刻在心的是范长江的三个退字。来解放日报前,陈迟已从事四年新闻工作,供职过六家报社,自认是一个老记者了。那天,他轻车熟路写完通讯《蔬菜市场的重重剥削》,兴冲冲交上去,没想很快稿子又回到他办公桌上,稿纸背后一个红色铅笔写的退,陈迟跑去总编室问,答复是:长江同志说不行,要你再深入了解。陈迟重新采访,又写一稿,还是一个退。陈迟再次深入采访,写就第三稿,范长江又写了一个退,但关照有关同志转告他:内容可以,但不够精炼。陈迟将稿子大幅删改,重新誊抄,范长江这才批示:可送许涤新同志(时任华东财委副主任)审。第二天,稿子终于见报。

  写稿、审稿都要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已经去世的解放日报原总编辑室主任刘时平在回忆录中写到:范长江很是仔细,哪怕一个小小的百分比数字也不会放过,记者常会被范长江叫去核对稿件内容,因采访不足而被勒令重砌炉灶是常事。

  范长江的严厉,很多老解放现在忆起时,也还是连叹吃不消。丁柯笑着说:那时有的小记者路上遇到长江同志就像耗子见了猫,绕道走。

  苛刻造就人才。财经组记者陈迟后任《解放日报》副总编,刘时平、丁柯,都成为了解放日报的编委……

  出一流人才,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作风,办一流报纸。范长江留给解放日报的,是一笔如此丰厚的财富。

  难忘多少战友情

  提起与范长江的最后一次见面,坐在轮椅上的白广荣,突然沉默了。

  那是六十年代初,白广荣去北京学习。当时范长江已经被调离了心爱的新闻岗位,白广荣在中南海的一间会议室里和他聊了两三个小时,话题还是围绕着中国新闻事业和解放日报的发展。谈话结束,范长江执意把白广荣送到了大门口。白广荣依依不舍:“记得1940年底参加你的婚礼,8年后我们再次见面。希望这一次分别后,可不要再等8年了。”范长江握紧他的手:“放心,不会等8年!”

  许寅深情追述,范长江在解放日报唯一一次动怒,是召集负责伙食的供应股同志开会,严厉批评他们不关心群众生活,提供的夜宵尽是泡饭,捞点米粒,像“海底捞月”一样难。陈迟说,其实当时夜班同志都很理解解放初期的生活艰苦,从未发过牢骚,但范长江的发火让大家都深深感动。

  原政治组的记者宋军铭记,他的右腿曾在战争年代受过伤。一天,他被叫到范长江的办公室,长江淡淡说了句,“你腿不好,给你派部车吧!”第二天,车子的事便落实下来。

  平时,范长江和大家一样穿军装、布鞋,十分朴素。郑说,长江和他的勤务兵同出同进时,根本分不出谁是谁的警卫。

  范长江离开解放日报时,报社开了场党员送别会,有同志反映,长江同志与群众联系不够,存有自负的文人气。丁柯说,已经去世的原政治记者朱微明曾经向他透露,范长江因此很难过,滴酒不沾的他回家后独自喝了很多酒,还哭了一通。

  临行前,范长江一个人不声不响地逐个办公室走了一遍,诚恳地向每个人道别。直到今天许寅眼前依然清晰,最后,范长江着意让他陪着到排字间走了一圈,和所有排字工人一一握手告别……

  5个月,150个日夜,那只是人生的一刻,历史的瞬间。对于解放日报,对于范长江,这150天的相聚却如此深刻,55年后遥望,清晰如昨。

  他曾经这样评价自己:“我是一个小兵出身,现在我还是一个小兵。”

  他是一个小兵,他是党和人民最忠诚、最睿智、最勇敢的一名小兵。

  范长江———铭记你,因为你是爱得那样深沉。(记者林环 谈燕 尤莼洁)(来源:解放日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