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眼】排行榜,是是非非的“杀手锏”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7日17:33 人民网 |
人民网评论部策划 编辑:王丹 【引子】时下,“排行”日渐成为社会一景,这个秋天也成了排行榜的季节。2004“胡润版”中国富豪榜隆重出场,央视主办的“十大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排行活动已率先引起广泛的关注。音乐要排行、大学要排行、城市要排行……并且是你排我也排,结果各不同。乱花渐与迷人眼,大有让人招架不住之势。尽管褒贬各自不同,但这是是非非的排行榜往往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且成为让人中招的“杀手锏”。现在时:排行榜这把双刃剑 “排行”源远流长。“状元、榜眼、探花”长期是“全国知识分子三甲榜”。而“排行榜”大肆流行,则是乘着“歌声的翅膀”。1987年,中国内地第一个歌曲榜在广东电台设立。也是在这一年,国内第一份中国大学排名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公布。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内地乐坛已经由电台、电视台、民营影视音乐文化节目制作公司造出了2000多个名目不同的排行榜。每年在全国各地举办的档次较高的排行榜年度颁奖典礼不下20个。而从1987年到现在,至少有17个机构发布了30多个版本的“大学排行榜”。感谢中国语言表达方式的丰富多样性,你叫中国大学100强,我就就叫高校100强,再来一个还可以叫个高等院校100强。 如同儿歌所唱“排座座,分果果”,排行源于人类社会对次序的需求。“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国家跟国家、企业跟企业、城市跟城市之间都需要比较。大家都想清晰地看到我在同类组织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青岛帕勒咨询有限公司董事罗清启认为。 针对排行榜的社会价值与意义,“中国歌曲排行榜”的创始人,北京电台策划中心主任张树荣认为:“排行榜具有两面性,它可以载舟,也可覆舟。”以音乐为例,“公正、客观的排行榜就是一块流行乐坛的‘晴雨表’,对促进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而那些不公正的排行榜只能起到反面作用,不但使我国唱片业的销量急剧下降,而且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进行时:从公正权威到娱乐大众蜕变 排行榜本身就是一种很具市场效果的商业模式。作为非常直观的促销工具,北京中文华纳文化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许晓峰说:“我们公司每出一张唱片,都要去参加各式各样的打榜活动,这是一个传播渠道,没有它我们的唱片就宣传不出去。”流行音乐能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就,排行榜的作用绝不容忽视。 缺乏公信度的“榜单” 然而,充斥在人们眼前林林总总的排行榜中,商业味愈发浓郁。某些主办单位为了追求某种商业经济利润,通过各种渠道大肆渲染其榜内作用,然而,真正的好作品却不见踪影。无章可循的排行榜自然会导致泥沙俱下的结果,久而久之这些排行榜的公信度大打折扣。排行榜的失控,从根本上反映出了某个领域里市场的失控。 排行榜是一种市场商业行为,是对社会大众趣味的某种确认与彰显,其本身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一个排行榜的诞生过程是否始终遵循了应有的“排行”规则,或者说是否尊重了客观事实和大众的趣味与意愿。除此之外,任何一种形式或者模式的排行榜都是可疑的,甚至是下作而见不得人的。事实早已证明,在现代市场商业行为中,对任何一个潜在规则的漠视与破坏,随之而来的是某种游戏行为的泛滥和市场的混乱,首先殃及的自然是无辜的消费者。 朝向娱乐化的倾斜 9月3日,《福布斯》“2004年度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揭晓,上海不在前5名之内。有趣的是,胡润在8月3日推出的对CFO的调查中,上海正是CFO们最为青睐的商业城市。 评选标准不同,结果大相径庭。质疑者把矛头对准两榜的权威、公正性。然而人们并未意识到,无论褒贬,都可能掉进了《福布斯》预先下的“套”。作为擅长推出排行榜的杂志,《福布斯》无疑是老练的话题制造商。它以这种商业运作模式成功的标杆形象,成为“榜时代”娱乐化特质的引领者。 这是一个“全民狂欢”的时代。正如施拉姆所说:“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愉快的功能。”顺应这种世俗化、娱乐化的风潮,排行榜与其说是一项商业调查项目,还不如说是一场隆重的嘉年华节目。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专业性过强的排行榜已经吸引不了观众的眼球,只能大量注入更为活跃的商业色彩。相比公正,现在更看重排行榜的宣传策划能力。”将来时:游戏该怎么玩? “榜时代”的应运而生离不开信息大爆炸。在信息高度超载的时代,时间与精力有限的人们对信息的消费量非常大。排行榜的实质是一种筛选、“提纯”后的信息产品。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调查报告进行排名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美国的《时代》周刊、《财富》杂志、《福布斯》杂志等的一些经典评选都已成为全球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参照。 其实排行榜本身也并不是不好的事物,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科学、客观的排行榜,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对信息的甄别,有助于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但现实的情况却是,排行榜多少被赋予了“恶”的色彩,成了“排行病”——一些排行榜变成了摇钱树。只要榜单能够引起广泛争论,进而吸引眼球赢得赞助就行,可信度却被抛在一边。 一项承载着社会公信的事业如果被部分人玩于股掌之间,那就演变成了牟取私利的工具。国家统计局一位官员指出,“排行榜的暗箱操作现象很早就受到国务院的关注,1991年、1995年两度发文严格控制企业不必要的评比活动,原则上规定不再举办全国性或行业性的对企业的各种评比活动,确有必要举办的,须报国务院审批,只不过时间一长管理又有松懈。” 人们呼唤一个具有专业水准和公信力的排行榜来规范当前混乱的市场,这当然要依靠有关部门的审批监督和政策法规的调节制约。其次还应吸收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组成一个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团来评选,确立完善的规则及透明公开的程序和相应监督措施。每项评选活动都自有一套规则、程序和方法,排行榜的角色应该为我们的工作、决策提供启迪和思考。 实际上,任何一个排行榜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无可挑剔的。我们大可以将眼光放高一点,“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不必将名次看得如此之重。如果一个人或一个城市的眼光老是聚焦在“排行榜”上,是不是有点不自信呢?更多着眼于“实力”,自然会精神抖擞,那些浮名也就抛在脑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