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叫得响”还须“走得远”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8日06:40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作为我省著名的地方特产———淮南豆腐,可谓享誉四方。但在市场经济时代,如何剥离附在特产身上的名片功能,真正做大做强特产业,让特产转化成安民乐民的现实财富,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困局之一:品牌稀释

  淮南市的豆腐生产基地比较集中的地方有八公山区以及平圩、祁集、夏集等乡镇。附近寿县八公山乡也是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由于兼具历史地名的优势,八公山豆腐一直是淮南豆腐的代名词。但在淮南当地人眼里,各地生产的豆腐却各有特色,各有短长。

  于是,随着独享“八公山”品牌的八公山豆制品厂的衰退,新一轮的“老大”竞争开始了。各地争相标示自己的“正宗”,争相拉扯与淮南王刘安的历史渊源。带着意气之争的互不买账,导致了淮南豆腐行业的一盘散沙。如今,由于当地政府并没有申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凡是与淮南沾边的豆腐作坊都堂而皇之地贴上了淮南豆腐的标签。包括那些从家乡走出去的淮南人,只要操起了做豆腐的营生,照样挂上淮南豆腐的牌子。

  让人担心的是,当一个品牌被成百上千并无关联的人分享时,它的价值就会被大大地稀释,而当这成百上千人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时,又会给品牌的前景罩上灾难性的阴影。

  困局之二:规模受限

  采访中,祁庆全的苦恼始终让记者难以释怀。这位在“中国豆腐文化第一村”率先进行规模生产的开拓者,却面临着出走本地市场的窘境。这其中,有工业化生产提高了成本的经济原因,也还有另外一层的争论:大凡代代相传的特产,如果转换了生产方式,就会把一些传统的、有益的东西过滤掉。

  实际上,祖祖辈辈靠磨豆腐为生的淮南人,一直到今天,豆腐的品质检验还是靠有经验的师傅手摸、口尝,甚至连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家乡豆腐的独特风味也说不清。对于高度依赖经验传承的小作坊主,他们对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敢轻易丢掉的顾虑,大大影响了其加盟现代化规模生产的热情。

  据了解,目前淮南豆腐约九成仍是家庭作坊生产。由于顾虑,再加上技改需要资金,风险大,使得大部分人不愿改,不能改,这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淮南豆腐走出去的步伐。

  困局之三:思路不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汪晓勤是打开淮南豆腐外部市场的“第一人”。

  汪晓勤的初战告捷,显然打上了个人奋斗的印记。从淮南豆腐产业化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来说,他仍是一个局外人。在这次中国豆腐文化节召开前夕,他曾提出申请,希望邀请南京沃尔玛、苏果等大型超市的经理们出席,就一直未能成行。

  一边是受规模生产的制约,难以迅速形成一个加工企业龙头,独自向外开拓市场;一边却是主动找上门的流通企业,满腹苦衷。汪晓勤的尴尬处境折射出淮南市在推进豆腐产业化的进程中仍缺乏一个思路清晰的规划。淮南豆腐产业走到了一个该理清发展思路的十字路口!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