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更名秀:名不惊人誓不休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8日16:09 新华网 |
新华网浙江频道10月18日电 10月16日、17日杭州西博会开得烟花怒放,“大学更名论坛”也在子虚山庄隆重举行,中外30余位校长和新闻发言人出席,并作书面发言。人文学者列席会议,场外啦啦队和嘘嘘派也没闲着,快闪客成为众记者捕捉的花絮,乌有电视台全程实况转播—— 场景导入 大学的前世今生 联席会议主席蔡元培(原北大校长,自由教育家,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蓄包”): 有人说“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百家之学府者,它是社会之光,海上之灯塔,自大学创建于中国,大学的地位和声誉取决于学术和思想的创新。当年我就是按这样的理念培养北大才子的。 但百年后一轮回,我在现今时尚中国走一遭,高兴之佘却有些困惑:我的现任秘书为我准备了这份数据,21世纪前后10年间,趁着几度更名风,全国有不下300所高校换了招牌。光2004年全国就有170多所高校申请更名,有关方面根据受理条件进行了第一批筛选,有80余所高校入围并更名。 父母望子成龙,翻字典,讨吉利,防重名,把孩子的名字换来改去的,听说过不少。但好端端的一所所大学,为什么也热衷于换名呢?今天我们就来议一议。 场景一 “大学更名论坛”签到簿 注:(为容易辨认,前为原名,后为新名) 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青岛理工大学 兰州铁道学院→兰州交通大学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北京语言大学 北方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 甘肃工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 安徽财贸学院→安徽财经大学 北京商学院→北京工商大学 广州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青岛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南京经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 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大学 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 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江苏科技大学 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 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 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 辽宁省:沈阳工业学院→沈阳理工大学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沈阳建筑大学 大连铁道学院→大连交通大学 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辽宁科技学院。 山西省:华北工学院→中北大学 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太原科技大学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长治学院 晋中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晋中学院 西安公路学院→西安公路交通大学→长安大学 淮南煤炭学校→淮南矿业学院→淮南工业学院→安徽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四川联合大学→四川大学 场景二 谁不重视脸面?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发言人:今年9月7日,我们摘下挂了50年的北京广播学院的牌匾,挂上“中国传媒大学”的新牌牌,听说关于北广改名,触动了不少人的敏感神经,网上闹得挺有意见。他们这是短视。我们这所“名记者、名主持摇篮”当然更要重视“脸面”了,理由很简单:一是根据传媒产业发展需求,我们的专业设置已从广播,发展到为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提供全方位服务“大传播”;二是在国际交流场合消除“学院”比大学低一格的障碍。因为发展的需要,很多高校硬件设施及师资力量达到一定水平,为拓展学科建设,从“学院”升级为“大学”,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喜事。(翻译用法语向外宾“巴黎行政专科学校”代表介绍中国国情:高校升“学院”为“大学”,能给学校在办学经费、学科点批设等多个方面获取更多益处,因此备受高校及其所在地政府的重视。虽然上面对升格条件有严格标准,但每年仍出现一批从“学院”更名为“大学”的高校。) 场景三 中国传媒大学发言刚落,会场上荧火棒群舞,许多更名大学激动得纷纷抢话筒 我们为什么要更名 体制变革了:许多高校管理体制加快变革,上一级管理机构发生变化,如教育部直属高校转给别的部委等,更名有利于分清隶属关系。Forexample:大连铁道学院原来隶属于铁道部,现下放到辽宁省,现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多校合并了:因为两个或多个大学为了共同的发展合并在一起,组成新的大学,大学名称也就随之改变。Forexample:湖南医科大学、中南工业大学和长沙铁道学院合并为中南大学。校名过时了:20世纪50年代全国兴起的院系作了专业大调整,很多办学特点以“钢铁”、“广播”、“地质”、“农业”、“矿业”、“水利”、“师范”等来命名的高校走上改名之路。这些高校现在虽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名气和历史积淀的学校,但为寻求更大的发展,宁愿在新名下重新积累。Forexample:去年,“海淀走读大学”改名为“北京城市学院”,因为“走读”在今天已经属于过时的词语,无论是学校招生和学生就业都受到影响。Forexample: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日前提出,农大如果去掉“农业”两字,将在招生和人才吸纳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中国农大的综合实力和部分学科排名都挺靠前,但生源并没有达到和它相匹配的层次。但出于考虑学校的地位和品牌效应,对是否改换校名还是持谨慎态度。也有从“大”改“小”的Forexample: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从“北方”变回“北京”。校方认为,北京交大只是恢复原来的校名。主要考虑是延承老北京交大的爱校精神。专家分析,北京交通大学使用“北京”两字,并非降低自己的身份,相反,它利用北京相对上海、西安的地位优势,来提高自身和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竞争力。 场景四 吃了回头草,不知好不好? 四川大学新闻发言人(满面通红,愧对各与会代表):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成都科技大学合并成立“四川联合大学”。当时大家都认识到合并的好处,但为了校名问题起了争议,两校师生怕校名各自被对方“吃掉”,争得面红耳赤,最后为了不影响合并进行,抹稀泥起了个“四川联合大学”的名字。自以为这样一“联合”,学校就大了。没想到适得其反,国内外很多人都以为这是一所新的民办高校,有点像成人业余大学,招生生源受到严重影响。不得已,1998年学校再次恢复驰名已久的“四川大学”金字招牌。(有人插话):今年5月去武汉开会,那里在荆门新成立了一所“长江大学”,大家就觉得不好,据说也要改。 场景五 何必贪大贪洋 海外特邀代表巴黎高等行政专科学校新闻发言人:我们学校造就出包括希拉克在内的好几位法国总统,据说有好事的中国高校人士还建议我们应当改为“巴黎行政大学”或“世界首脑培训学院”呢。这很让人不理解,校名为什么一定要改,而且还改得轰轰烈烈呢?美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MIT就叫“麻省理工学院”,人家也没因为是学院而改为“麻省理工大学”。抱着原来的那块“金字招牌”不换,从学院名气到办学质量,丝毫不比哈佛、耶鲁有任何逊色。在全球社科界享有声誉的还有“伦敦经济学院”。听说有北京的高校认为要将“北京”改成“中国”才够身份,那么“北京大学”早该改名为“中国大学”;由小镇而得名的“剑桥大学”应改为“英国大学”,由人名而来的“哈佛大学”则要提升到“美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发言人:我们校长钟秉林称,北师大坚持不更改校名,校名也是我们的无形资产。他认为农业类大学、师范类大学等专业性大学应该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整合自身,加强综合学科发展,从而提升学校实力…… 场景六 高校更名也有规矩 教育部权威发言人:肃静!肃静!针对一些地方大学贪大求全崇洋、从专科升到本科甚至开始招收研究生的突出现象,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日前表示,对于这种盲目扩张发展的趋势要加以阻止。 她说,大学不仅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不仅要有高等教育,也要有高等职业教育。大学对自己要有准确的定位,作为主管者也要有不同的指挥棒,不能只盯着一个目标。她还透露,为准确规范高校的办学,教育部高教司正酝酿组建一个评估中心,作为独立的事业单位,组织专家委员会对高校进行评估,不同类型的高校有不同的指标。 其实,高等教育的格局好比一支大型海上舰队,既要有名牌大学这些航空母舰,也要有承担大众化高等教育主要教学角色的本科院校组成的“驱逐舰”,还需要大量由高等职业学院组成的“护卫舰”,不同类型的舰在人才培养上发挥不同的作用。这几年院校升格,主要还在于加大了“驱逐舰”的编队,使“舰队”的编队结构更加合理。 再说了,叫学院还是大学,不是学校自己随便叫叫的,教育部有严格的标准,也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审批程序。教育部对公办高校大学建制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学校必须达到正教授100人以上,400人具有高级职称,获得过200个国家级奖励等。可以说,按教育部的标准,大学的科研水平、教学水平要高于学院。而教育部对申报的考察、审批的程序也十分严格。 虽然这两年全国有那么多的高校要求升格、更名,但真正如愿以偿的毕竟是多数,因为难就难在这升格和更名的申报行动其实就是国家对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检阅。建一所万人大学,增加招生数量毕竟容易,难的是提供优质教育,培养出优秀人才。 背景链接:根据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称为大学的,须符合下列规定: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专门人才;在文科(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法、财经、教育(含体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八个学科门类中,以三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和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五千人以上。但边远地区或有特殊需要的学校,经批准可不受此限。称为学院的,须符合下列规定: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专门人才;在文科(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法、财经、教育(含体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八个学科门类中,以一个学科为主要学科;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三千人以上。但艺术、体育及其他特殊科类或有特殊需要的学院,经批准,可以不受此限。称为高等专科学校的,须符合下列规定:主要培养高等专科层次的专门人才;在文科(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法、财经、教育(含体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八个学科门类中,以一个学科为主要学科;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一千人以上。但边远地区或有特殊需要的学校,经批准可以不受此限。 好事者调查 新浪网针对高校改名最新推出的一项在线调查,1500多名网名点击显示,认为改名“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好事”的占22.13%,认为“会浪费了原有的名声”的占49.71%;认为改名“影响挺大,不认识它了”的占到64.67%,只有5%的表示改名后“更喜欢它了”…… 关于高校更名的几种声音 (场景七:乌有电视台时空连线) 避免“千校一面”董如宾(原杭州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有个特点,喜欢刮风,教育上也是如此,从前几年的高校合并风、升格风,到现在又兴起了更名风。当然这其中有两方面情况:有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结合办学发展需求,又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趋势相适应。通过变更校名,把相应的办学方针、专业设置等方面都随之变更,这也合情合理,无可厚非。这几年,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升大学都非常多,我的观点是大家不能跟风,要求真务实,从各自客观实际出发。现在大学更名热中有个突出的倾向就是大家都想取名往综合性大学靠。其实,过去理工大学、师范大学、医科大学、农业大学等办学都各具特色,也方便考生们多样选择。如果一味地求全求大,都希望办成综合性大学,那很容易“千校一面”,办学也失去特色。大学要不要改名,关键是要立足于客观实际,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尊重教育规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成名重在修行 冯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社会学系负责人) 学院升大学,系科升学院,专业大调整,农林院校争相“摘帽”,都说是“不改就无法准确反映学校的学科与专业设置情况,制约了学校发展”,可这热闹中是否有热衷虚名、追逐名利之嫌呢?其实,我很希望高校不要把更名搞为提高知名度的“面子工程”。从专业更名来说,有的高校把历史系的档案专业改为信息管理,可能招生火爆了,可给学生提供的会不会是“换汤不换药”的教学服务呢?农学专业招生不吃香,是不是改为“生命”、“遗传”、“基因”等时髦的名字后,办学就突飞猛进了呢?高校要新的发展,仅靠改个名字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还在于扎扎实实修炼内功,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上下功夫。惟此,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行列里立于不败之地。 校园优美不代表人才优秀 熊丙奇(上海交大新闻中心负责人、《大学有问题》一书作者) 这是一个崇尚标志性工程的社会,大学也十分时尚。超导来了,大家搞超导;纳米来了,大家搞纳米;基因来了,软件来了,数字电视火了,大家一窝蜂上。现在我们从上到下都时兴定指标,论文完成多少篇,专利申请多少项,经费搞到多少万,著名教授引进多少位等,为了完成指标,几乎所有办法都想出来了。其实无论怎么折腾,办大学,办一流大学的目的永远都是培养优秀人才,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越是科研经费投入多,实践设备越昂贵,校园环境越优美,越要看这些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数量如何。如果这两项指标均相差无几,那么那些投入少、设备少、条件差的大学才更值得尊敬,因为它们体现了更高的办学水平。 教育需要理性回归 吴敬琏(著名经济学家)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这不仅反映在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上,更重要的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度大大增加。但如果眼球经济不注意其内核的建设,很容易转眼成为泡沫经济,眼球教育也同样孕育着危机。我国过去几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其焦点是外延规模的扩大,具体到大学办学上追求眼球效益的事例也不鲜见,为了近期的显示度,对论文数量、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的畸形追求在某些地方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本不应该出现炒作字眼的平静校园里,作秀也成了家常便饭。教育需要理性回归。在精英教育时代,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关注更多是站在城外看城内的风景,只要能把子女送进大学门槛,就把风景放进了家中。而当中国高等教育从数量时期全面进入一个质量时期。高等教育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正确定位,二是提高核心竞争力。每所居于不同层次的学校,从北大、清华这类名牌,到大批民办大学、高职高专均面临这一问题。 声援杭师院改名 (场景八:一次快闪行动) 丁丁:自从半个月前在钱报看到杭州师范学院想更名的报道,我就日思夜想,最好是“杭州大学”,该名是对杭州市人民最好礼物。第二选择是“西湖大学”,也能让全国人民很快知晓,校标就冠以“三潭印月”。我还特别推荐杭州湾大学,因下沙新校区有了,“湾”就是一个很大的意境,又近似“杭州大学”响亮!而“杭州师范大学”最实在、现实。安安:新校名对打响品牌十分重要,校名也应符合杭州的“精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如可取名东南联合大学,简称“东南联大”,感觉较为大气,过去不是有著名的“西南联大”么,看似有较大地域性和规模。东南师范大学也不错,简称“东南师大”,有别于上海的华东师大。再如东南文理大学、杭州文理大学、浙江文理大学、南华文理大学、南华大学等等。敏敏:以前据说要改为“钱江大学”,外校教师首先会问是哪里的,可见,校名上不出现“杭州”两字,将会带来一定的麻烦,而“杭州综合大学”名字给人太杂的感觉,“综合”两字,在国人的心目中总是与“商店”、“商场”等连在一起。“联合”也要比“综合”两字雅致,但还是被四川大学否定了。闪主:10分钟到,快闪…… 阿Q:我要改名QQ (场景九:会场外七嘴八舌,人造美女们不时发出嘘声:“老古董下去!下去!” “大学更名,一场视传统品牌为儿戏的闹剧。”“大学改名就像在美女脸上贴狗皮膏药”;“大学就指望着改个好名字可以多招生多收钱吧”;“高校实力还是得靠经济做保证”;“现在什么学校都叫什么‘电子’、‘科技’大学。改来改去,我们都不知道哪儿是哪儿了。给孩子想报个学校,现在光听校名不行,还得打听它的前世今生。”在场外旁听的阿Q被美女的香氛弄得荷尔蒙分泌旺盛,拿着一根文明棍,嘴里“锵锵锵”冲将进来。“革命了,革命了!妈妈的,谁不改名,我革谁的命!妈妈的,最好全国上下都革命。我阿Q看看嘛,北大改叫中国大学最好,清华大学要向世界一流迈进,那就叫世界大学好啦。阿拉绍兴隔壁的宁波有个诺丁汉分校了,干脆改叫宇宙大学更好。妈妈的,以后不光要吸引全地球生源,还要吸引外星人来学地球文明……革命好,革命好,我阿Q也要革命,你们大家以后都不准叫我阿Q,要叫QQ!我也马上申办一所民办大学,就叫QQ大学,欢迎吴妈,更欢迎美女们来报考”…… 请蔡校长总结发言! 我觉得嘛,高校更名,好比我教书那个时候的服装革命。长袍马褂并不是就不好,但如果有更好、更方便的,也终归会被大家接受。而对于我来说,看惯了长袍马褂,再见识几个西洋小分头,也蛮新鲜;有人要弄几套西装革履,只要量体裁衣,也未尝不可。但是,忽啦啦大家都闹着更名,我这种老脑筋就吃不消嘞。这好比整容成风,一个单位长假过后上班,同事们坐一桌开会,却谁都不认识谁了,都整过脸了,只好硬邦邦自报家门——满屋子面目光鲜的俊男靓女,或许剩下的丑女反而最美啦。所以,你们也不必看不起阿Q,人逢盛世各尽其才。如果连QQ大学也办得像模像样,那也算当代教育界的一大幸事。(全场掌声雷动,全剧完)(王慧华 陈骥)(来源::钱江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