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讨论:如何兼顾保值增值和社会公平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8日16:43 人民网 |
人民网北京10月18日讯记者陈云、庄红韬报道:由本网和《中国经济周刊》联合主办的“中国经济论坛”访谈活动今天上午举行。本期邀请做客论坛的嘉宾有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发展部部长王志钢,国资委职业经理研究中心教学研究部副主任李开发,中国社科院俄罗斯研究所主任李建民专家与官员。本期论坛围绕“国企改革如何体现社会公平?”的主题,嘉宾与网友分别在视频和论坛社区展开广泛的讨论。嘉宾主要观点如下: 一、现在的国企改革究竟是处在什么样的阶段?这个阶段上,最容易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王志钢:我个人觉得,现在国企改革处于一个国有产权的市场化的阶段,就是说产权能够在市场中进行流通,应该是这样的一个阶段。过去大家都知道,作为国有企业的产权一直是不流动的,一直没有进入市场。从十六大之后,特别是十六大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建立产权流动的机制,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着力的推动这件事情。但是,作为国有产权的流动,从方向上讲是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向“两国两重”,就是国家经济安全和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集中,在结构调整中出现国有产权在市场中的流动。 李开发: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这个话题从86年、88年开始就有了,我们国家改革产权改革二十年,产权改革是95、96年逐步的提到议事日程,到98年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更是进行中,现在进行当中,准确的提法就是国有企业改革就是进行产权改革方面的攻关。 李建民:俄罗斯的国企改革这一段现在还在继续当中,但是主要的阶段已经过去了。这个过程中,众所周知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对私有化过程中的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整个俄罗斯社会出现的贫富差距的扩大,还有整个改革当中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就是产权改革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没有作出作用。俄罗斯的产权改革,采取的是激进的做法,就是说它在产权改革的整个市场机制配套的框架中,包括宏观经济这一块是一下子推开的,和我们在进程中安排不一样,中国的进程走了二十年,终于走到今天,到了攻坚阶段。中俄两国具体的操作措施不一样,但是遇到同样的问题。比如在产权改革当中的不公平和不公正,或者不透明,或者缺乏外部的制度的保障的机制,以后衍生出来的问题。俄罗斯的国企改革对中国来说,有几条是不可取的:一个是无偿不可取、一个是急风暴雨大规定的全面铺开不可取、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更加的注重市场环境和制度化建设。要有一定的市场的法规,一定的制度建设,另外还要培育相关的要素市场,包括经理人的市场、资本市场、评估,一系列要跟上,这恐怕是俄罗斯在前面做给提出来的,因为两个国家的路径不一样,但是一段一样的结果,但是过程操作其实是不太完全一样的。 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如何做到国资的保值增值 王志钢:目前从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性来讲,是产权的流动和改革,交易可能要产生价格,方方面面都在关注这个问题,是否公平?什么叫公平?公平就是处理有关事情存在不存在偏私的问题,我个人理解公平,就是相关的利益主体对处理一件事情的认可和保护相对利益的平衡。就是说作为国有产权流动过程中如何保持公平,这应该要辩证的看。大家知道,作为国有产权流动过程中可能有几个价格确定的方式,一个是帐面价格,还有评估价格。作为交易,肯定是愿意买和愿意卖,凑到一起就形成了交易的过程。但是因为是国有资产,是全国人民的资产,所以你们两个交易的时候,你代表全国人民把资产卖掉,买方可能代表一个资本所有者,把这个东西买过来,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一些股东,如果全国人民都是股东,肯定会关心这个价格,谁都希望价格卖的越高越好,这是股东心理。但是实际情况看市场中值多少钱,这就是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和一般产权交易不一样的地方。所以,这是当前这段方方面面都非常关注的。 李开发:国有企业搞的好不好,涉及到二次分配和国有企业的保值和增值,大量资金的收入来源,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很大的关系。第二,很多人在国有企业工作,由于国有企业进行各方面的改革,一方面涉及到产权的流转和社会化,另一方面是国有企业的职工的身份的置换,大家关心国有企业改革当中的问题比较正常的事情。第三,由于国有企业在产权改革交易过程中是否公平,如果发生了不公平的现象,肯定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少数的民营企业家等等通过不合法的手段瓜分国有资产,还有交易的另一方代表国有资产的管理方有一些个别人或者个别的官员,为了谋取个人的利益,从中得到了好处,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第四,我感觉国有企业的改革当中,市场要重组、产权重组,有一部分的国有企业的改革要下岗、转岗、重新培训再就业,这阶段对这些国有企业的职工压力比较大,挫折感也是比较强,所以,大家关注这次改革当中的代价。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如何体现社会公平 王志钢:应该说改革的中心是价格问题,或者是公平公正的问题,这是其中的一个问题,还有产权流动过程中的人员的问题,原来一讲到国企改革的时候大家都提出“人往哪里去、货往哪里销”。一个国有企业产权在市场上出卖,就有可能变成非国有企业。在人员安置方面,近两三年,原来的国家的经贸委,包括国资委,财政部门等等发了一批有关这方面的文件,这些文件都是对于国有企业深层次的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职工未来的一些事情进行了密切详细的规范。作为国有企业在市场中大家都知道,长期以来不是完全按照《公司法》操作,这里享受一些政策,我个人叫做“特别法”。作为国有企业改革未来方向,应该逐步的利用或者应用公共法,像《公司法》公共减少“特别法”,这样和所有的企业在一个平台上竞争,这样才是公平,才是市场的主体,这是国有企业和其他的企业不同。 再回到国有企业的改革,刚才说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价格,价格在市场上来说,如同我们买菜,有一个坎价的过程,国有自查把这个砍价的过程复杂一点,国有企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包括人员安置的问题,作为国有企业的价格,如果说有卖的、有买的,而且买卖双方任人气都非常旺会发现一个比较合理的市场价格,但是在整个的国有经济调整过程中,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要进入市场流通,老实讲现在有可能是卖的多、买的少,所以有些价格可能出现一些扭曲之类的问题。针对这些现象,作为国资委发了许多关于产权交易方面规范的文件,这里面主要有这么几点是让大家看到。 作为国有企业的价格,如果说有卖的、有买的,而且买卖双方任人气都非常旺会发现一个比较合理的市场价格,但是在整个的国有经济调整过程中,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要进入市场流通,老实讲现在有可能是卖的多、买的少,所以有些价格可能出现一些扭曲之类的问题。针对这些现象,作为国资委发了许多关于产权交易方面规范的文件,这里面主要有这么几点是让大家看到。 第一,作为国有产权在交易过程中必须得进产权交易市场或者采取招投标的方式,或者挂牌的方式,或者公正的方式,总而言之使它形成一种阳光交易,尽量的满足它的市场价格的发现机制。同时,在监管方面,国资委也发了若干的文件,对国有资产的监管方面规定了许多文件的条款。当然,刚才谈到经营者收购问题,个人对于经营者收购问题的研究,包括从国外的一些调研来讲,我们所从事的改革是所有权和经济权的分开,如果片面只强调经营者的激励问题,让经营者收购他,就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合一的问题。老实讲,作为中小企业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而且在那种管理力度下,甚至于连“张三、李四”都能够认识,管理起来是一个好的模式,但是作为大企业来讲是不太现实。因为企业大了以后,有时企业老总连中层干部都不认识,这种管理难度非常巨大,如果作为经营权和所有权合二为一,对一个大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这一点上,我觉得应该多培育一些职业经理人这样的阶层来充当这个角色。 另外,对于具体实施操作国有产权的过程中,规定经营者不能参与交易的方案制定,这是解决插草自卖的方式,这样避免出现自己把价格低估的很低,或者在里面隐瞒很多的东西,这样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提供很多潜在的不合理的利润。还有就是在交易的之后,作为国资委也是关注这个问题。就是说从前、中到后有一个监督的机制,会使它逐步的公平。实际上,如果说国有产权非常清爽、利落的话,市场交易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我个人觉得,我们国家缺乏一个中产阶层,因为现在一说起来,收购国有企业,无非是外资、民营,其他的不成力量,我们应该多发展一些产业方面的基金组织,把大家零散的钱凑在一起作为产业投资,这是非常好的方向。 王志钢:这种调整和改革,除了国有资产卖给市场,不适合国有经济从事的卖节市场。但是有一点,就是刚才说的,我们经济国有产权调整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对社会和职工都是一件好事,不是一卖了知,所以,考虑问题的时候和一般的老板考虑的不一样。 李开发: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如何体现公平:第一,大家认认真真按照中央的文件操作,规范改革过程中的程序。我们国资委才成立一年多。但是,确实从1998年,原来的国家的财政部、劳动部等等,在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方面发了很多的文件,这些文件和现在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所有的文件相互衔接的,实际上执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一些漏洞和问题。 第二,国有资产在国有产权改革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资产进行评估。在评估的过程中,很重要的就是去掉现在国有资产当中的大量水分,有固定资产方面的水分和无形资产方面的水分以及流动资产方面的水分,这些都要从现在的资产当中挤出来。 第三,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过程中最好的方式应该说是尽量的公开交易、拍卖市场,采取竞价购买的方式,因为可以充分的体现这个企业的资产的市场价格和市场的未来的盈利方面的价格。 第四,有一部分的企业产权交易的时候,不太适合公开交易。比如说在运营当中的企业比较困难,如果进行公开交易,大家知道原来的水分这么大,亏损那么大,问题那么严重,银行会停止贷款,上游的企业会终止提供它的生产资料,包括赊销给它,企业的职工人心浮动。所以,这个时候的国有企业的改革,应该尽量提高透明度,比如说扩大职工代表,使整个职代会和工会更多的人参与到国有企业的改革的评估、认定、包括整个的操作过程,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个过程,不要轻易的认定国有资产流失。 另外,我们看到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过程中,有时候在产权转让的过程中,也可能不一定让最高价进行购买。打一个比方,这个企业最后评估是价格五千万,是机械制造企业,我们想可能有另外一家大型的机械集团兼并它,如果拿到这个以后,可能和整个的生产链条连接在一起,而且由于这个企业集团有很多的优势,刚好是搞机械的,对这个行业比较熟,他们出价可能是三千万,但是可能另外一家可能出五千万,但是出五千万可能是流通企业,也可能在这个地方投资,认真的开发什么新的机械产品,也有可能近一两年进行炒作,使资产升值起来,这样的企业我们有理由担心这个企业到它手里面,资产会不会充分的发挥生产力的作用;第二,在这个企业工作的广大职工,企业产权改革过程中会不会很快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业问题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关心职工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稳定。这时候政府的主管部门,不一定把这个企业按最高价出售,这样可能对职工的就业和企业的稳定发展不利。所以,各个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更好的提高透明度,更多的职代会和工会参与到进程当中,便于社会不认为有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 李建民:我从俄罗斯的角度做一点补充,就是说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过程当中,确实对企业资产的评估或者对国有企业股票的作价,在国外都公认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而且需要相当长的过程,比如说对一家企业的评估,在西方也是用一年或者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我不是做国内的,我也等于是提一个问题,这种东西到底是什么标准?说有透明度也好,是根据什么定的。俄罗斯是根据会计的资料做的评估,时段比如说92年7月1号,会计的报表上资产是多少,这是一个原则;第二固定资产按照净产值折旧额进行评估;第三,还有外汇资金,按照原有的汇率进行评估。另外,属于流动资金的储备和消耗虽然进行过,但是实际上价值没有进入法定资本额,根据这些原则确定的当时在私有化之前,资产的购置的价格和资产剩余的价格,不可避免的在财产构成上,使国有资产价值缩小了。因为有很多的东西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涨价的因素、汇率变动的因素都没有考虑到,当时出现了一些现象,非常昂贵的商店,但是大的工厂非常的廉价,这在国内国有企业改革做资产评估也应该注意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