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男女平等携手前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9日00:06 大江网-江西日报

  今年初,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省妇联提出,把2004年作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年,这对于促进我省妇女事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动员全省广大妇女积极投身于实现我省在中部地区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中,全省各级妇联组织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身体力行,带头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坚决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男女平等是顺应妇女解放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

  妇女运动的产生源于18世纪西方的启蒙运动。在启蒙思想家倡导“天赋人权”及“自由、平等、博爱”的大旗下,许多思想家提倡男女平等,宣扬妇女解放,特别是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私有制的产生是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其实质是阶级压迫,并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此后的200多年间,世界各国妇女运动风起云涌,妇女们为着国家、民族和自身的利益进行着不懈的奋斗。近代以来,随着国际妇女运动的发展,妇女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1946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设立了妇女地位委员会。从1975年到1995年,联合国已召开了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为提高全球妇女的经济社会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国把妇女发展问题作为评估全球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国际组织都把男女在教育、就业、参政、健康等各个领域性别差距的缩小,作为考察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政府率先向全世界郑重承诺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利用国家意志促进男女平等与两性和谐发展,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符合世界历史潮流,而且是对人类的进步特别是对妇女的解放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男女平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妇女是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妇女的积极性能否充分地调动起来,妇女能否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参与者和成果的享有者,对于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至关重要。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也必然是当代我国妇女运动的主题”,“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紧紧依靠我国广大妇女”。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和有效措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健康和婚姻家庭等方面赋予并保障女性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权利,发挥妇女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21世纪,我们要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实现我省在中部地区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决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鼓励和支持妇女与男性平等地参与竞争、参与发展。同时,全省广大妇女也只有积极投身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广泛参与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城镇妇女“巾帼建功”和城乡“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才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不同的岗位上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男女平等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途径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必然要求把男女平等纳入统筹发展的全过程。因为人类是由男女两性共同组成的,两性关系是影响最为普遍的社会关系之一,它影响着工农、城乡、地区之间的发展进程,制约着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只要男女两性发展存在明显差距,只要妇女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就会导致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然也是一个注重男女平等、协调发展的社会。政府是执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主体,出台有利于妇女发展的政策,是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最为有力的举措。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主任吴仪指出:“做好妇女工作,促进妇女的发展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任务”。因此,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增强性别平等意识,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妇女的利益,形成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合力,使女性受益于发展,并在发展中获得自身的进步。

  (李亚平 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打响
协处罚国安罢赛事件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