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析民工荒现象 专家称产业结构劳动力供需失衡所致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9日14:50 人民网

  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我国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出现了民工短缺———“民工荒”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民工荒”?如何应对“民工荒”?这一话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农村劳动力在总量上对城市供给的状况没有改变

  根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2003年11月底全国外出务工农民达9800万人,并且这个数字一直以5%的增幅稳步增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北京、天津、深圳等使用农民工较多的26个城市2600多家企业展开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企业雇用的农民工人数比2003年增加13%。另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今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0895.9万人,同比增加55.2万人。国家统计局分析,此中受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季节性用工增加的影响。在统计的19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中,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9个行业从业人员同比有所增加,其中,制造业、建筑业从业人员同比增加最多,分别增加113.3万人和37.9万人。

  产业结构、劳动力供需结构失衡导致劳动力局部短缺

  在劳动力总量供给继续增长的情况下,在部分地区、部分行业或工种,对特定年龄段或性别、技术水平的劳动力的需求大于供给,而且缺口较大,从而导致局部劳动力短缺现象的出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近期专门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东南、浙东南等主要的劳动力输入地区和湖南、四川、江西、安徽等几个劳动力输出大省进行了重点调查。结果显示:需求量大、严重短缺的是18~25岁的年轻女工和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反映缺工严重的主要是从事“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集中在产品竞争比较激烈的制鞋、玩具制造、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塑料制品加工等行业。

  以上调查反映的一方面是产业结构失衡。近几年,各地加速发展经济,投资往往集中于进入门槛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产业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企业聚集在同一地区,需要的又是某一年龄段的特定劳动力,这就容易造成劳动力的局部短缺。另一方面是劳动力的供需结构失衡。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成分是没有技能、未经过培训的非熟练工人,而劳动力短缺的重头是熟练工人和技工,这样必然形成缺口。

  意欲外出务工农民的走向必然遵循经济规律

  发展经济学的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认为: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过程是人们对城市与农村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对实际收入差异做出的反应。而预期收入(迁移后的收入减去迁移成本的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农村与城市的实际收入的差别,二是新移民在城市找到工作的可能性的大小。而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当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在一些地区、一些产业由剩余变为相对稀缺、可以选择就业机会时,他们则不仅要考虑城市与农村、务工与务农之间实际收入的差别,在城市务工的生活成本以及迁移成本,而且要考虑务工与务农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差别(务工相对恶劣的劳动和生活环境、频繁的加班加点等),以及由于工业风险远远大于农业风险而又得不到基本社会保障而必须支付的风险成本(工伤、大病、人身意外伤害的危险)等,农村意欲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就可能有了不同的走向和选择:第一,外出劳动力必然流向劳动、生活条件和社会福利相对好的地区。第二,在同一地区,农村外出劳动力必然流向劳动、生活条件和社会福利相对好的企业。第三,随着各地经济的发展,一些劳动力输出大省都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明显增加,一些原本要流向外地的农村劳动力也可能选择在本地打工。第四,由于今年农产品价格上升,国家又加强了对农业的扶持,留在农村务农的实际收入增加,一部分意欲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在比较外出务工与本地务农的成本与收益后,有可能选择留乡务农。

  在新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与就业地域的分散必然导致局部的劳动力短缺。

  “民工荒”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重新审视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长期以来,部分沿海地区主要依靠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企业靠压低工资、减少改善劳动条件的必要投入实现低成本。可以说,在许多地区和企业,所谓的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挤压了劳动者合理的劳动待遇、基础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而形成的。去年开始,一些发达地区企业出现的“民工荒”使人们必须正视一个问题:以牺牲环境和劳工权益为代价的低成本扩张的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道路是否还能继续走下去?在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企业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除了产业升级换代、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外,也不得不注重改善工人劳动环境、提高工人工资待遇、加强工人的技能培训,这就为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提供了契机。

  第二,建立供求信息对应的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已迫在眉睫。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很少有组织地外出务工。在2003年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有组织的、仅占3.3%,41.3%的劳动力是在亲友的介绍或带领下外出务工的,55.4%的劳动力自找门路外出务工。这就造成劳动力的无序流动,劳动力供给的信息无法准确及时地传递给用工单位和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信息也无法相应传递给打工者。建立完善的劳动力供需信息网络,在劳动力输出地区与用工地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等问题已提上了日程。

  第三,地方政府应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1号文件明确指出,农民工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需求将由城市的公共财政加以解决。关键问题是地方政府要切实转换职能,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从与资本结盟转为公正的仲裁和协调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在此前提下,政府用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财政资金要到位,同时政府要采取有力手段使企业应承担的部分能落实。政府应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打响
协处罚国安罢赛事件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