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石窟旅游开发不吃"子孙饭"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9日16:34 新华网 |
新华网浙江频道10月19日电龙游石窟,是龙游旅游经济的支柱,更是龙游一宝。自发现石窟以来,这个县在着力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旅游业,不仅为龙游人开辟了一条增收之路,更为后代龙游人留下一个“聚宝窟”。 龙游石窟的发现出于偶然。1992年6月,龙游小南海镇石岩背村4名农民本想用水泵把村里的“无底塘”抽干抓鱼。17天后,水抽干了,却发现这里竟是“像宫殿一样的地下古建筑”。消息传开,不断有人来看稀奇。抽水者顺水推舟,搞起了买票看“地下宫殿”的旅游开发。 第一拨村民赚了几千元钱后,第二拨、第三拨村民跟着干,一连抽干了7个“地下宫殿”。他们只顾赚钱,却没有保护古迹的意识,有的甚至把石窟装饰为“鬼城”,将石柱上、石壁上原有的纹理铲除,重新雕龙刻神。由于没有保护措施,“地下宫殿”出现了小面积裂缝、掉块迹象。专家见了,痛心疾首,呼吁赶快停止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旅游开发,否则,前人留下的珍贵古迹将毁于当代。 要保护石窟古迹,就必须制止掠夺性开发行为,就必须把生活在“石窟”背上的居民迁出。对此,村民不理解:“这样做,岂不是堵了我们的致富门路?”县里组织干部一家一户上门,向村民们讲明白:只有在保护好古迹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旅游开发,村民才能长久赚到旅游钱,否则,石窟塌了,谁来旅游? 没有保护措施的滥开发被制止,石窟顶上的村民逐步迁出,大货车、拖拉机在石窟景区禁开……对掠夺性的旅游开发行为,县里发现一个,制止一个,决不迁就。 县里不惜花费巨资加固石窟,从1998年至今,石窟景区的门票收入为2000多万元,而用于石窟保护和建设的资金共达4200多万元。 龙游石窟属红砂岩地质,易风化、损坏。保护红砂岩石窟,在国内是新课题,在世界上也没有现成经验。要保护好这一瑰宝,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为此,龙游邀请国内外各路懂行的专家来现场考察、解题、献方。今年9月,龙游又举行中国龙游石窟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请来国内外73位专家,其中有10多位是国外专家,有两位是国内院士。目前,由专家提供的喷锚支撑保护等新技术已在石窟中得到应用,起了良好的保护效果。 龙游县为保护石窟做了许多工作,也花了许多钱,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高枕无忧。他们看到,1至5号洞窟由于洞室处于地表附近,且开挖洞年代久远,受风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岩体裂缝发育还在不断扩张,围岩稳定性降低,洞窟安全隐患尚在。目前,他们为石窟配了监测仪,每天监测洞窟有没有发生位移,以确保游客的安全。 龙游石岩背村一带有24个石窟,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曾有人提出再开发几个石窟。县里征求专家意见,专家认为在保护技术还不完全适应实际需求的情况下,石窟旅游开发还是不扩为好。为此,县里决定暂不开发,宁愿现在少赚一些钱,也要为后代多留“聚宝窟”。(严元俭 余柏成 刘恩聪)(来源::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