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沁水形象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0日06:5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记者 张平力

  “中国的煤在山西,山西的煤在沁水”。位于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交汇处的山西省沁水县,脚下就是中国第一大煤田———沁水煤田的腹地,储量高达260亿吨,其含煤面积、煤储量居全国之首。沁水的煤叫“兰花炭”,煤质之好,曾被日本、英国等国皇室选为壁炉专用煤炭,出口到那里,晶晶亮、热量高的无烟“兰花炭”是要用锡纸一块块包好的。

  沁水对优质煤资源地开发正酣,如今是全国重要的化工原料煤和出口煤炭生产基地,然而这里却未见烟飞尘扬黑天昏地。走进沁水境内,天蓝山绿水清,处处是风景佳会,到处有文物胜迹,森林、溶洞、草甸、峡谷、明代的“柳(宗元)氏民居”、“三都古城”、近代的“赵树理故居”……诸般自然、人文景观都为沁水人珍爱保护;湖光山色柳荫中的沁水县城,纤尘不染,繁华而静谧,哪里见那种传统“煤城”的踪影?令沁水人自豪的是,这里的环保指标也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人居环境的质量不在桂林、威海、珠海等城市之下……

  就在这几年,沁水经济发展连迈大步,去年全县GDP增长11.2%,财政收入增长41.14%。农村人口的收入增幅几乎与城镇居民拉平,人均达到2333元,城乡经济初步呈现出多年来未见的协调均衡发展局面。沁水的当家产业自然是煤炭,全县财政收入的70%来自煤炭产业。然而如何发展这项产业,沁水人今天的作为大不同于以往。县委书记申会有言:“山西以往的教训就在‘成亦煤炭,败亦煤炭’。以科学发展观谋发展,才能跳出这个怪圈,找到全面发展的大出路!”他们支持“关小、改中、建大”的发展策略,以股份制方式实现煤炭开发的利益共享,建成省、市、县、矿四级联网的煤矿安全数字化控管系统,基本杜绝了乱采滥挖、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的发生;他们珍惜资源,着眼煤炭产业的长远发展,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拉长原煤加工转化的产业链条,原煤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更有意味的是,这里每年从煤炭产业发展得来的利润中,自觉划出一笔逐年提高比例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接续产业和其它社会事业的发展。沁水人说,没有无限的资源,只有可持续发展的永恒道路———在这个煤炭资源极为丰饶的地方,这种意识极为可贵!

  沁水经济十分活跃,全县21万人口,民营企业就有5032家。这些民营企业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突破资源型区域产业单一的格局,越来越多地投向农业和旅游业,使其成为除煤炭产业之外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在农业一面,畜牧、蔬菜、蚕桑、林果的发展使农民受益最多,全县1355户养羊大户、86户种草大户饲养的25万只羊,沿沁河两岸建起1500栋蔬菜大棚形成的百里千栋“蔬菜带”,8个乡镇蚕桑基地年产100万公斤蚕茧以及一批按照“精品”、“样品”工程模式建成的林果业基地,使得这里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有了更多产业依托。在旅游业一面,沁水人将其视为最具可持续发展潜力并能替代煤炭资源的接续产业而努力打造和经营。这里有中国北方最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有“天然公园”之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以及下川古人类遗址、万亩高山草甸和大溶洞,更有以“柳氏民居”、“三都古城”、“坪上古城”、“郭壁古城”等为代表的众多古建筑群、寺庙群、文化遗址群,自然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辉,构成颇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走廊。依托这方大自然和古人的丰厚赐予,凭借沁水地处周边四个中等城市旅游圈交汇中心的最佳市场位置,沁水人已规划、营造了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探险、考古于一体的几十处旅游风景区,年接待游客已达12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500多万元,成为全县经济增长最快的一项产业……

  在沁水县采访,看见这里乡乡通高等级公路,交通便利,邮电通讯互联网设施完善,小水电站在农村星罗棋布,县城中心塑立中国乡土文学大师赵树理雕像,梅河水上游园四周是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等建筑,展现出一个谋求全面发展的崭新形象。与这里的官员交谈,听他们对“沁水形象”的理解是: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业,以吸引更多的人来沁水投资创业、旅游观光为荣!沁水有今天,有更美的明天,全凭这个。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10月20日 第二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打响
协处罚国安罢赛事件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