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良种多了,农民为啥不增收?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0日08:18 人民网

  本报记者 宦建新 / 通讯员 徐亲阳

  随着水稻育种技术进步和水稻种子产业化发展,我国生产应用的水稻品种数量年年增加。一个问题引起我们关注:良种多了,粮食亩产却在下降,农民并没有因为良种多了而增收。良种多了,农民为什么不增收?10月16日在世界粮食日召开的水稻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上,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朱德峰博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良种没有良法的配套,是造成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根本原因。”

  朱德峰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水稻生态生理和栽培。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水稻专家顾问,多次指导东南亚国家水稻生产。他说,近年来,我国水稻品种数量在增加。1995年我国生产应用的水稻品种(大于10万亩)为329个,2002年为479个。全国生产应用的水稻品种数量每年增加21个,且品种更新加快。在水稻品种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国水稻单产却呈现下降趋势。1995年我国水稻平均单产401.6公斤,1998年达424.4公斤,而2003年下降到404.0公斤,倒退到1995年的水平。1998年以来全国水稻平均单产年下降4.1公斤。1998年到2003年,我国水稻总产量年下降761.1万吨,其中由于单产下降造成水稻总产下降占23.2%,使水稻总产量年下降176.6万吨。

  水稻单产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良种良法不配套。良种没有配套的良法,品种的生产潜力不能发挥。根据2002年我国南方稻区水稻品种区试单产和农民实际单产计算,南方稻区的早稻、中稻和晚稻品种平均单产分别比农民实际单产每公顷高2.28、1.83和1.98吨。表明如果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品种的产量潜力会得到发挥,南方稻区的早稻、中稻和晚稻平均可提高44.2%、25.7%和36.9%。调查表明,农民对水稻生产的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的投人并没有减少,但是由于技术不到位,肥料、农药利用率低,造成水稻生产效益低。

  我国水稻产量的二次飞跃是良种良法配套的结果,良种良法配套也是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水稻生产稳步发展的成功法宝。良种与良法的配套,我国水稻生产实现了从高秆到矮秆、从常规到杂交稻的两大跨越,实现了粮食生产历史性的突破。由于近年来科技投入取向的偏差,存在重品种轻栽培的现象,技术与品种不配套,使栽培技术无重大突破。缺少水稻品种的相应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和示范,农民不知如何选择适宜的品种,也不知道新品种应如何种植,由于不同品种种植方法的差异,造成把老技术应用于新品种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品种的产量潜力不能发挥。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稻作生产和水稻产业的发展。

  朱德峰说,要解决良种多了,农民不增产增收的问题,关键是要扭转重良种轻栽培的思路和科研经费投向。只有良种与良法配套,才能使良种大面积推广,真正让农民享受良种带给他们的喜悦。来源:《科技日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打响
协处罚国安罢赛事件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