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品位文化大餐进千家万户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0日08:47 南方日报

  上世纪80年代前,作为中国改革前沿阵地、经济发展引领风骚的广东,一直戴着一顶难堪的“文化沙漠”的帽子。“广东人没文化”之说,一度在全国甚嚣尘上。

  但就在短短的10多年后,特别是近5年以来,这种声音逐渐减弱乃至完全消失。广东和广东人“文化形象”的转变,折射出来的是广东文化实力的提高以及人民文化素质、品位的整体提升。

  文化设施脱胎换骨

  在改革开放后的10多年间,由于客观局限和认识不足,过于强调经济发展,而对文化建设有所忽视,我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债太多。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这种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政府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空前加大。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的出台,更让广东文化建设迈进一日千里的快车道。在未来5年,省财政将投入78亿元,建设重点文化设施。目前,总投资8.5亿元的广州歌剧院已进入筹备建设阶段,总投资9亿元的广东省博物馆新馆设计方案已通过招标确定。

  文化大餐丰盛怡人

  随着文化“平台”的扩大、增多,广东老百姓享受的文化产品也丰富起来了。

  记得在星海音乐厅建成之前,广州高档次音乐会都只能在有着近半个世纪历史的友谊剧院上演。硬件设施的落后,让众多国际知名音乐演出团体望而却步,广东乐迷只能“望洋兴叹”。而随着星海音乐厅这所“亚洲第一音乐殿堂”的建成,国内外知名艺术家轮番登台献艺,让广州成为与北京、上海齐名的国内“高雅音乐之都”。其一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更成为广州最知名的文化品牌,人气鼎盛一票难求。有人甚至评价说,星海音乐厅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广州的文化形象,更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广州人的气质。

  随着广州天河电影城、中华广场电影城、飞扬影城等一批现代化高档次电影超市的建成,广东一跃成为全国第三大电影市场。中外大片常常扎堆出现,令观众目不暇接,成为时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遍及全省城乡的文化广场,不仅是一道亮丽的景观,更是当地群众欣赏文艺节目、乃至自编自演节目的大舞台。

  在加大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各级政府部门也大力促进、引进精品文艺创作。在原有羊城音乐花会、羊城艺术博览月等大型活动的基础上,广州市去年又成功获得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的永久承办权。在去年底举行的大赛中,37场赛事的2万张门票全部免费赠送给广大市民,期间还有大量广场音乐演出,与市民亲密接触,广州一时间成为了音乐之城。

  文化消费热气腾腾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文化消费成为了广东人长假消费的新热点。广东省博物馆推出的“泛珠三角文物精华展”和“湖北省楚文物精品展”,吸引了近6万观众;中山纪念堂举行的金狮奖杂技演出,场场爆满;广州购书中心人头涌涌,日均人流量超过5万人;广州、深圳几大影城一片红火,7天全省电影票房收入远超千万……

  这不过是广东人丰富的文化生活、旺盛的文化消费的一个缩影。文化设施的逐步完善,文化产品的不断丰富,极大激发了广大群众体验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在广州、深圳中心城市及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高雅文化及高档次、高品位文化项目、产品,越来越受到市民群众的欢迎。观看交响乐、芭蕾舞等高雅艺术演出的观众却越来越多;各大博物馆、展览馆宾客盈门;电影院是越高档越吃香,五星级影城普通票价高达60元,依然大受追捧……广东已走进了一个高品位、享受型的文化消费时代。

  图说

  曾经年少

  读小学时的我,立誓要做个好学生、乖孩子,严格遵照母亲大人规定的作息时间安排学习生活:放学后有15分钟的放风时间——往往被睁眼闭眼拖成半小时;晚上可以看半小时动画片、半小时新闻联播——所以现在看到千年不换的几个主播就胃口不好,阿弥陀佛,不能怪他们。这种清教徒式的学习生活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我的视听严重闭塞,到了下课时间,和大谈香港四大天王的同学格格不入,这个对于一个三好学生来说,实在是太丢脸了。我决定反抗暴政,回归民心。好朋友出主意,说家里不让看电视,那就去录像厅!

  妈呀!那是个啥地方?朋友说她也不清楚,于是,我们决定周末去探险。只见门口有块小黑板,写着当天播映的录像名单,里面有不少看来是错别字。录像的名单装扮得有些恐怖,什么“喋血”、“火拼”,或者“鸳鸯”、“心慌慌”,看来是老师在课堂上绝对不允许出现的词。我们开始有些心慌慌。掀开门前竹帘子,我们探头一望!乖乖!黑压压一群大老爷们,大部分是老师口里的地痞流氓,闹个大红脸,我们落荒而逃!

  以后,每逢路过录像厅,我都会昂首挺胸,加紧步伐通过,以标榜清高。

  今天兴致一高,打趣问二三十岁的男同事们,做学生时进过录像厅没?表情尴尬,语气坚决:“没有!那时候我读书很刻苦的!”

  “那么,你知道多少钱看一次吗?”

  “3块钱看一部。”露馅了!哈哈。

  其实那时录像厅最过分的也不过放放叶子媚级别的,今天看来,不值一提啦!

  这实在不能怪当时我们这些当学生的,电影院里经年都只放些《地道战》、《地雷战》的,新华书店里翻烂了还是那几套小人书,瞧我们多苦闷。

  现在可不同喽,光看电视,就让你看得晕头转向。看电影片子任挑,汽水、爆米花,服务到家。口味刁钻的时候,酸酸地还在网上发个影评什么的,故作高雅,看看《布拉格之恋》之类的文艺片。最无聊的时候,约上朋友,跑到酒吧,听听现场音乐,点上一根烟,摆个姿态!被人唱衰成造作的小资。

  好吧,小资就小资,反正现在可以光明正大、体体面面地看录像了。朱淑萍

  数说

  【群众文化】 五级网络架构形成

  1998年至2002年,广东实施《广东省山区文化建设工程》,共完成工程项目950个。而今,全省各市都有群众艺术馆,县有文化馆,镇(乡)有文化站(文化中心),村(街道)有文化室,基本形成五级群众文化网络架构。

  【公共图书馆】 首家网上图书馆

  2002年,全省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已发展到131所。中山图书馆建起我国首个实用型的数字图书馆,创建了全新的网上图书馆服务模式。

  【博物馆】 馆藏文物50多万件

  2003年,全省共有博物馆、纪念馆140余座,馆藏文物54万多件。

  【文艺演出】 人均消费7年翻番

  全省现有艺术表演团体139个,表演场所69座、每团年均出演132次。1995年以来,我省在国际性、全国性各类专业艺术评比中共获奖近600项。全省居民平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从1995年的682.1元增加到2002年的1386.12元,增长102.6%。

  历程

  1979年,大陆第一家音乐茶座在广州东方宾馆诞生。

  1980年前后,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最早将境外流行音乐引进内地。随后张燕妮等广东歌星最早将海外的表演形式带到舞台上。

  1985年,“羊城新歌新风新人大奖赛”在广州举行,此为全国最早的流行音乐大奖赛。

  2002年12月,省委九届二次会议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战略决策。

  2003年9月,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工作会议召开,《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及《关于加强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的若干配套经济政策》等政策性文件相继出台。省委省政府计划6年投入78亿元用于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大省建设热潮在全省兴起。

  2003年12月,中国音乐的最高奖项“金钟奖”永久落户广州。

  2004年7月,首届泛珠三角区域文化合作会议在广州召开,11个省、区的文化主管部门在8个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达成共识。首个合作项目“泛珠三角文物精品展”于9月29日在省博物馆开幕。

  专家说

  电影院变迁见证文化腾飞

  祁海(珠江电影制片公司一级编剧、电影发行人)

  改革开放前,省内的电影院很少,而且都是单厅影院,多有1000—1500个座位大场,设施相当简陋。片源就更有限,一年到头反复上映的就那几部影片。

  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省电影公司每年向全省发行影片100多部,放映超过百万场次,全省电影票房最高年份超过亿,观众超过10亿人次。90年代以后,随着全国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电影经营逐步走向市场。

  1995年,广州三剑电影学社独立在广东地区发行影片,在全国开创了民间团体介入电影发行的先河,搞活了电影市场。至90年代末,广东电影票房位居全国前三位,1999年国产影片票房增长居全国首位。

  有了良好市场开发和一定的资金积累,新世纪的广东电影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天河电影城、中华广场电影城、飞扬影城一批五星级、“准五星级”的电影超市先后建成,颠覆了传统的电影院概念,让看电影成为一种时尚、休闲。广东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心理也在不断提高和改变。大概是因为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观众较早形成了比较独立、理性的欣赏习惯。相比其他省市的观众而言,不赶时髦、不盲从。他们喜欢切中社会热点、可看性特别强又新奇有趣的电影。1996年,叙述抗美援朝战争的文献历史影片《较量》首先在广东打响,令很多外地电影人很不理解。实际上,成熟的广东观众对宣扬积极向上的精神、阐释人生哲理、描写美好情感的影片,都有着特殊的偏爱。

  实际上,这些变化只是广东人文化生活嬗变的一个缩影。我觉得,广东文化近年来的变化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文化生活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元化、更加丰富多彩。以前都说广东人偏爱通俗文化、流行文化,而今高雅文化、严肃文化也大行其道;二是广东人对文化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广州、深圳人均购书量在全国数一数二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点;其三,广东人的文化品位、文化素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不仅是因为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更由于改革开放后,大量外地人进入广东,其中不仅有民工,更有大量来自五湖四海的“白骨精”(即白领、骨干、精英人士),他们将各地优秀的文化、观念带到了广东,开拓了广东人的文化视野,丰富了广东文化内容,加速了广东文化多元化的进程。

  百姓说

  “老广”口味日趋多元高雅

  郝万新(广东语言音像出版社编辑)

  我在广州生活已有7个年头。7年中,不断感受到广东在变,广东人在变,自己的生活也在改变——人们的素质越来越高,越来越优雅,越来越有品位。

  其实,来广东前就听说“广东人虽然有钱,但没什么文化,素质比较差”。刚来的时候,也确实发现广东人比较重物质享受而轻精神陶冶。如吃、穿、住、用、行方面舍得花钱,但很少愿意用作精神消费。那时候,我身边的朋友、同事们所谓的文化娱乐,不过是在家看港产剧,去酒吧喝酒、卡拉OK唱歌,最“高雅”也不过是去听场港台歌星演唱会。

  而近几年来,包括交响乐、芭蕾舞等高雅艺术也在广州慢慢热了起来,很多原来对这些玩意儿毫无概念的人也开始步入了“大雅之堂”。前几年,可能只有“老学究”和小学生才进博物馆;而今,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已成为广州白领一族的时尚。

  其实,广东人对新鲜事物接受很快,从不懂到懂,很快成为比较“专业”的欣赏者。他们一旦认为是好的东西,就能很快接受它,消化它。所以也明显感觉到,广东人文化口味越来越多元化,各种原来并不受青睐的其他文化形式、产品,越来越受到广东人的欢迎。例如,以前多数广东人只看香港电视节目,现在看中央电视台节目的大有人在。同样,港产电影、香港流行歌在广东也没有以前那么受追捧,倒是好的国产电影、国语歌往往能受到热烈欢迎。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方正

  图片编辑 朱淑萍

  图:

  现在,中国的影院越建越豪华,放映的内容也逐渐与“世界同步”,当然,票价也变得高企。 photocome供图

  20多年前条件极其简陋的露天电影院。 本报资料图片

  在电视尚未普及的上世纪80年代,广东大埔县一所乡镇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观看木偶戏。 POTOE供图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阿里汉下课几成定局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