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外资领域的新一轮争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0日09:11 人民网

  本报记者 陈墨

  2004年9月22日,受联合国贸发会议委托,商务部投资促进局、南开大学以及国际经济合作杂志社,在商务部研究院二楼会议室共同发布《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

  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和商务部外资司司长胡景岩等官员应邀到会。会上,廖晓淇作了个致辞,在打印好的发言稿上,廖晓淇特意手写补充了一句话:“中国将坚定贯彻扩大开放的方针,继续有效地吸引外资。”发言时,廖晓淇对这句话作了特别强调。

  会议主持人敏锐地说,“廖副部长的这一发言,澄清了外界的一些猜测,明确了我国下一步的外资政策走向,也可以看成是官方对近一段时间以来,外资领域新一轮争论的正面回答。”

  外资争论悄然而起

  2004年初,新一轮关于外资的争论悄然而起:

  3月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组织了一场题为“中国利用外资的回顾与反思”的座谈会。会上,专家们各抒己见,观点也不尽相同。后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到的几位与会者均表示,座谈会并没有得出什么一致的结论。

  但此后不久,关于这次座谈会的一份会议纪要,开始在外资理论界内部流传。这份纪要将座谈会上的观点概括为6条,主要内容是:

  我国目前国内资金和外汇资金均比较充裕,为弥补资金短缺而引进外资的现实基础已经改变,引资理论亟待修正;

  FDI(外国直接投资)本质上与外债没有区别。建议有关部门将FDI纳入外债统计,以国际公认的债务警戒线为界,逐渐将外债总量压缩到国力可以承受的安全范围内;

  如果排除非经济因素,综合直接、间接的经济收益和损失,来计算我国利用外资的净收益,结果很可能不是正数。而这种现象不应再持续下去;

  参与国际竞争,应该把工作重心从引进设备转向消化引进技术,实现技术创新。应该强调,技术能力只能自己从学习中获取,FDI带来的只是学习条件,而不是学习本身;

  针对目前普遍出现的“国退洋进”现象,建议对“开放政策”和“优惠政策”加以区分,变“优惠政策”为“开放政策”,变“国退洋进”为“国退民进”;

  必须以我国自身的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为基点来考虑利用外资,而不能用国内的产业结构去适应FDI的要求,不能一味追捧外资,放弃“以我为主”的发展方针。

  总的来看,这6条意见涉及了3方面问题,一是外资是多是少;二是外资是好是坏;三是下一步中国应当如何引进外资。而6条意见的核心思想则是对外资总体上的批评和否定。

  据有关专家透露,该纪要后来通过相关渠道汇报到政府高层。高层批示,要求商务部组织专家进一步研究讨论。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过的一些专家认为,这份纪要没有客观、全面地反映与会专家观点,显得有点“莫名其妙”。

  引进外资的“拉美化”之忧

  7月9日,某媒体刊发一篇题为《外资引进“拉美化”之忧》的文章。

  文章说,近两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均超过5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国之一。外资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来自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文章作者,从各个角度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外资的担忧:

  税收优惠问题。由于减免税优惠和费用扣除政策的不同,内资企业所得税率为33%,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大约15%,二者相差一倍多。这既导致中外企业竞争上的不平等,造成外资企业通过各种避税手段转移利润,也明显有违税收的最基本的平等原则,也不符合世贸组织倡导的自由贸易和平等竞争原则。

  依赖度问题。FDI总量占中国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40%,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和亚洲国家和地区。过高的依赖度将给我国经济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比如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将对我国外贸发展形成潜在不利影响,收益汇出的增加对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可持续性构成威胁。

  金融安全问题。外汇储备超常增加,加大了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不利于保持货币投放和信贷扩张的相对合理,不利于防止通货膨胀,而且还易引发资产泡沫及资产市场的虚假繁荣,从而加剧宏观经济波动。

  行业垄断问题。目前,外商在华投资方式已由过去的合作、合资为主过渡到现在的外商独资和外商控股为主。由于外商独资或掌握控股权的企业越来越多,他们的行为有时不以东道国单方面的意志为转移,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企业垄断。

  市场流通问题。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市场上逐渐显露出强大的竞争优势。它们凭借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和中国政府的优惠政策,采取“先占市场再寻求最大利润”的策略,集中力量于流通领域,强力挤占中国市场,甚至导致对国内某些市场的垄断,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

  技术溢出效应问题。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投资是服从其全球化生产战略的在不同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分工有所不同。同时,跨国公司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国内企业只是一味地引进、模仿别人的东西,甚至形成“只要是国外的东西就是先进的、好的”的观念,从而逐步丧失了自主开发创新能力。

  资源环境问题。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将消耗大量不能进口或不可再生的资源。跨国公司的投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势必将劳动密集、自然资源密集、污染密集的产业移入中国,最终加重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这篇文章刊发后,“拉美化”成为理论界和新闻界关注的焦点。也从另一个侧面升温了这一轮外资争论。

  争论引起商务部关注

  8月2日,商务部副部长马秀红,邀请了一些外资及相关领域专家,就外资问题进行座谈。

  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卢进勇说,座谈会上大家聊得比较随意,其间也聊到了这场外资争论,但没有人进行针对性的回应或批驳。会议没得出什么最终结论。

  8月17日,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

  就在此前的一周,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常务副部长于广洲,以及另外两名副部长、20多位司局长,邀请10多名外经贸方面专家齐聚山东烟台,就官员们关心的15个问题分别请专家作专题报告。

  报告内容涉及国际宏观经济形势、中国的外贸形势、中国对外经济、内外贸一体化等。

  王志乐与另一名专家被邀请作外资方面报告。王志乐说,“我感觉部长们最关心的问题其实是外资。”

  据王志乐介绍,商务部高层官员关心的问题,与社科院那份会议纪要中涉及的几个方面出奇地一致,即外资是多是少;外资是好是坏;下一步中国应当如何引进外资。

  “部长们希望得到一些具体、可以量化的结论。”王志乐说。

  2004年9月8日,厦门投洽会期间,国际投资论坛在厦门会展中心国际会议厅举办,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作了题为《鼓励外商直接投资,推动经济共同繁荣》的演讲。

  在演讲中,薄熙来强调,中国鼓励外商投资政策不变。他说,中国政府将继续保持各项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各项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不变,特别是所得税不变、外资准入政策不变;同时引导、鼓励外商投资设立服务外包企业、承接跨国公司的外包项目、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出口采购中心;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加强原材料、零部件本地化配套,延伸产业链条;鼓励外商投资设立出口型企业,将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高的生产环节转移到我国,落地生根、转型升级;另外,进一步简化对外投资审批手续,逐步实行境外投资备案制,逐步实现批准证书的网上发放,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行政审批、核准,将一律予以取消。

  争论的实质

  是如何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外资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每隔七、八年就会有一次规模较大、相对激烈的争论。

  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博士葛顺奇说,算起来,这次争论应当算是第三轮比较有影响和有特点的争论:第一轮关于外资争论的焦点和实质是市场换技术问题;第二轮争论的焦点和实质是关于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投资问题;这一轮争论的焦点和实质是建立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环境。

  卢进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认为,这一轮外资争论的背后,反映的是如何处理外资企业和国内民营企业关系问题。他说,长期以来,政府没有将国内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同等看待,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不怕外企怕民企,不给民企给外企”的不正常观念和现象。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打响
协处罚国安罢赛事件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