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灵武枣刺梁村:“信用”使贫困村迈向小康村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0日09:43 新华网

  新华网宁夏频道10月20日电( 新华社记者武勇 宁夏日报记者任建中)162户560口人的枣刺梁村是个纯回民村,曾被称为宁夏川区的“西海固”。近几年,村民们凭着“信用”甩掉了“贫困帽”,逐步向小康迈进,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800多元增加到如今的3000元。

  1995年,35岁的马学林当选为村支书,他考虑到村里的承包地全是扬水灌溉改造的沙滩地,土地收入亩均不过百元,如果仅靠土地里刨食永远富不了,只有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才是唯一出路。可养羊投入大,大家手里没几个活钱,只能依靠信用社贷款。

  然而信用社贷款的难度也不小,因为当时的农村信用社不愿意给农民贷款,只给少数经济稍宽余的村民贷款,部分贷款的农户常常因投资失误而拖帐赖帐,还有的村民即使通过贷款得到发展,也找出种种借口不想还贷。长此以往,致使信用社和农户之间失去了信任。

  如何建立农民自己的信用,改善农户和信用社的关系成为枣刺梁村委会的当务之急。村支书马学林积极与白土岗乡信用社取得联系,争取共同合作培育新型社农信用关系。从此,信贷员走村入户,和农民联络感情,积极推行“五户联保”,发放《绿色贷款证》;村委会帮助清收农民欠信用社的贷款,争取获得更多的贷款。

  1997年,杨耀庭从3000元起贷,通过搞羊只育肥,盖起了8间大砖房,3年时间给2个儿子娶了媳妇;马金喜也是以1万元贷款起家,经过4年发展就成了村里的“小康人家”,现有600多只绒山羊、300多只绵羊。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还掉过去欠信用社的帐,重新贷款发展生产。就这样,村民们日子越过越好,与信用社的关系也日益融洽。

  到2001年,枣刺梁村98%的农户都贷了款,所有贷款的农户都能按时还款,成为灵武市第一个“信用村”。

  “村民致富,没有信用社的支持真不行。村里贷款搞联保,还贷时互相监督。如果你不还贷款,在村里便抬不起头。”马学林说。

  村民杨汉江便有过一段“抬不起头”的日子。自1987年以来,他陆续从信用社贷款7000多元做羊绒贩运生意,结果赔了钱,于是开始赖着信用社的贷款不还。信贷人员上门催要,杨汉江就是不理不睬。

  村民们知道后,认为他是赖子,不愿和他打交道,甚至见了面连招呼都不打。2000年初,杨汉江连本带息已欠信用社1.3万余元。这时,他看到村民贷款养羊有了好收入,可他却无钱给羊买饲料,想贷款又不敢去找信用社。

  最后,杨汉江实在憋不住了,便去找村支书马学林,说只要信用社给他贷款1000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到下年初,他就把过去所欠的款全部还清。马学林就去同信用社主任杨韶东商量,双方一拍即和,立即给杨江江贷款1000元。2001年初,杨汉江不仅还掉了新贷的1000元,还将过去的欠款全部还清,甩掉了多年“赖帐”和“不讲信用”的包袱。

  此后,杨汉江年年在白土岗乡信用社贷款。靠贷款,事业越干越大,成为村里最富有的人家之一。现在他家有2台推土机,存栏600多只羊,家产几十万。

  马学林感慨地说,7年来,枣刺梁村累计贷款350万元,由一个贫困村逐步迈入小康村的行列,全靠“信用”二字。(完)(宁夏频道)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阿里汉下课几成定局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